对《天净沙·秋思》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A:“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B:“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九个独立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有一种凄凉之美。 C:全篇没有一句直接抒情,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因此更加动人。 D: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孤寂愁苦的心情。
对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的一、二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希望报效祖国的爱国之情。 B:诗的三、四句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幻化出的是诗人魂牵梦绕的情境。 C:全诗格调积极向上,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D:“僵卧”道出了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真切地写出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凄凉情景。
读杜牧的《赤壁》,然后答题。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①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诗,“东风”,指
②“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千古传颂的名句,它的意思是:
①火烧赤壁事(或周瑜火攻赤壁大败曹操的事)②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与此相近的表述即可)
阅读《卜算子 咏梅》这一首词
风雨送春归, 俏也不争春,
飞雪迎春到。 只把眷来报。
已是悬崖百丈冰, 待到山花烂漫时,
犹有花枝俏。 姥在丛中笑。
1.作者歌颂梅花的高尚品格,为什么要多次提到春天?下边的分析哪一项不正确?
A.写“春归”“春到”,交代梅花开放的背景,暗示政治形势的发展变化。
B.预示“春天”就要到来,表现出诗人坚定的信念和乐观豪迈之情。
C.通过春天里的烂漫山花衬托出梅花不与群芳争春的崇高品格。
D.以春天为线索展示梅花的俏丽,以梅花的高洁反衬春天的美好。
[答]
2.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来咏梅,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请举例说明。
[答]
3.同样是写梅花,__的《十算子 咏梅》和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有着明显的不同,“专题·荷”中写荷的诗文也是多姿多彩的。请你举例说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答]
1、D
2.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举例恰当,分析具体即可。例如“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描写梅花在百花盛开时笑逐颜开的样子,表现她崇高的精神境界,体现出诗人积极乐观的精神。
3.这些诗文视角不同、立意不同,作者的经历不同、情感不同、反映的价值观不同,作品也就不相同。如,同是咏梅,同是借物抒情,__笔下的梅花是积极乐观的,“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表现了诗人乐观豪迈
之情;陆游笔下的梅花则是寂寞凄凉的,抒发的是孤傲清高之情。
同是写荷,《爱莲说)借莲言志,赞美坚贞刚正的气节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芙蕖》则强调莲的实用价值:可鼻、可口、可用。(举例时讲出其中的一点,或举出另外的作品均可)
阅读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回答问题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①诗人是通过哪一句诗将室内外景象联系起来的?哪两句诗最能集中表达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喜爱及主客间朴素深厚的情谊?请任选一问回答。
②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是千古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作一简短赏析。
①开轩面场圃(多写“把酒话桑麻”一句不扣分) 或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如两题都做,以答得较好的一题给分。)
②此题为开放题,答案不惟一。从景物描写的视角、修辞手法运用、词语的精炼形象等方面赏析均可。能指出抓住特点写景(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结合等)或采用什么修辞手法(如对偶等)或用词的生动形象(如“合”“斜”)等示例一:这两句诗近景远景结合,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 示例二:这两句诗运用了对仗的手法,“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十分工整。 示例三:这两句诗用词造句十分逼真,诗中有画。如一个“合”字,表现了绿树的环抱相拥的情态,突出了村边绿树的繁茂。(或:一个“斜”字,形象地描画出了村外青山由近及远伸向远方的景象,画面感特强。)
欣赏比较下面两首古诗,选出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甲】 【乙】 绝句 宋·志南 渭城曲 唐·王维 古木阴中系短蓬,杖藜扶我过桥东。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A: 甲乙两首诗都是七言绝句,都写了春天的景象。 B: 甲诗“沾衣欲湿杏花雨”的“沾”字点出了纯雨的细小迷蒙。 C: 乙诗中的“客舍”是旅店的意思,古人又有折柳赠别的习惯,所以诗中“客舍”、“柳色”点出送别的题旨。 D:甲乙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游春时的喜悦之情。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分别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像,描绘第二联所展现出的画面。
2、诗歌第四联抒写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
1、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奔腾直泻,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
2、对故乡无限依恋(对故乡思念)
对下列古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赠从弟①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注释]①从弟:堂弟。②罹(lì):遭受。
A.首句中,“亭亭”的意思是“高耸的样子”,写出了青松挺立风中的形象。
B.三、四两句连用两个“一何”,第一个“一何”突出了风之大,第二个“一何”突出了青松的雄健挺拔。
C.反衬手法的运用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主要特点,全诗以“山上松”的坚韧反衬出“谷中风”的迅疾。
D.本诗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的顽强生命力,对从弟的劝勉之意不言而喻。
C
下列对所选古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过五溪”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D: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知人心,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E.诗歌想像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阅读下面一首诗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下面是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蓬勃的春意。
B. 颔联、颈联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
C. 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D. 尾联详细描写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
2、“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试品一品其妙处。
答:
。
1、D
2、开放题。例: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浅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