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
轻舟短棹西湖①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②处处随。
无__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释】①西湖:指颍州西湖。欧阳修晚年退休后住在颍州,写了一组《采桑子》(十首)。
②笙歌:指歌唱时有笙管伴奏。
1.“惊起沙禽掠岸飞”中的“掠”好在哪里?请简要说明
2.发挥想象,用恰当的语言描绘上阕中“绿水逶迤,芳草长堤”所展示的画面
1. “掠”既写出了沙禽贴岸疾飞的情态,也暗示出作者轻松愉悦的心情。
2.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1.用自己的语言把这首诗前两句展现的画面描绘出来。
2.这首诗中的“独”字写出了什么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1暮色苍茫中,青山深处,竹林寺掩映其中,袅袅钟声,从寺院飘出,如千里跫音,若有若无。
2“独”字写出了诗人伫立日送、友人独自远去的情景,表达了作者依依不舍之情,构成了一种闲淡的意境。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对该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B.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少、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实际深藏诗人的无限感慨。
C.这首诗的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D.这首诗的颈联、尾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的无比喜悦之情
D
鹧鸪天① 苏轼
林断山明②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③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④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⑤一日凉。
【注】①1082年,苏轼谪居黄州时写下了这首词。②林断山明:树林断绝处,山峰显现出来。③翻空:飞翔在空中。④杖藜:拄着藜杖。⑤浮生:意为人生在世,虚浮不定,指短暂虚幻的人生。
1.词的上片是从哪几个角度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后两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画龙点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情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从听觉写声:“乱蝉”描写雨后蝉的鸣叫;从视觉写色:“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从嗅觉写味:“细细香”香气绵长。
2.从表面上看,作者感谢天公的深情厚意,使自己度过了凉爽的一天,是一种自得其乐、悠闲自适的情绪;其实从“又”、“浮生”等词中隐隐可见作者被贬黄州后无所事事,得过且过,日复一日消磨岁月的无可奈何的失落情绪
春日即事 (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
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
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 赏析“小雨丝丝欲网春”中“网”字的妙处。
2.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1答案:网本意是用丝织成的网,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小雨想网住春天,即留住春天。
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很新奇。
小雨丝丝像是张开了一面弥天大网,要把即将逝去的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运用比喻,十分新奇。
2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惆怅,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感。
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三、四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呜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看出诗人对世态冷暖的感叹。
春 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诗中的第二句中,“惊”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2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1.答:用“惊”一词表现了诗人终于见到春色的惊讶、欣喜之情。
2.答:用白雪盼春的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渴望春天的急切心情,生动而传神;把白雪比喻成飞花,把初春的冷落写成了仲春的热闹,富有情趣。
品读下边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一二句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了春天的活力,把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句诗人用“乱”字勾画出了春天百花竞放,万紫千红的美丽画卷;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深,绿色醉人的景象。
D.在西湖,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但这首诗紧紧扣住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
(2)白居易这首脍炙人口的春行诗,除了结构、描写、意境写得具有特色之外,用字用句也十分准确生动。其中“几处早莺争暖树”句中“争”用得好,是因为:
(1)C
(2)写出了初春早莺尚少,它们飞向枝头向阳欢歌的景象,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气。
答案:" 秋思之祖 " 思乡 〈 夕阳西下 , 〉断肠人在天涯
阅读古诗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这是——代诗人——写的一首脍炙人口的绝句。诗人以匠心独运的杰出才能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情景交融的夜泊图画。
2、全诗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月落/乌啼/霜满天 B.江枫/渔火/对愁眠
C.姑苏/城外/寒山寺 D.夜半/钟声/到/客船
3、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首句,写了三种现象:月落、乌啼、霜满天,巧妙而有层次地表明了夜泊的时间及感受。
B.“愁眠”指愁眠山,又名孤山;“江枫”指江桥和枫桥;“江枫渔火对愁眠”,意思是江村桥、枫桥、渔火,对着愁眠山。
C.诗的后两句只写了“卧闻山寺夜钟”这一件事,却使全诗的神韵得到了最完美的表现。
D.全诗在描写江南水乡秋夜里幽寂清冷的氛围中表现了羁旅者萦绕心中的缕缕轻愁,创造了情境交融的典型化艺术意境。
1唐;张继
2、D
3 B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
春 望(杜甫)
国玻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 ”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
到 。
2.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1.望山河草木花鸟
2.参考示例: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对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 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 好收吾骨瘴江边。
A.首联直接写出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朝奏”与“夕贬”对比,让人感觉到诗人命运变化的急剧。
B.颔联表明诗人的心迹:不惜残年为皇上革弊除害。
C.颈联即景抒情,表现了诗人忧家伤国的情怀。“马不前”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痛苦,也让人联想到马致远的“瘦马”,都是以马写人。
D.尾联写诗人向侄孙韩湘交代后事,显得从容、宁静,表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的思想境界。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