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题目。

己亥杂诗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这首诗的作者是清末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人名)。

(2)这首诗加线句子是怎样写“离愁”的?

答:

(3)你认为这首诗的后两句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

答:

(1)龚自珍 

(2)用“浩荡”表现“离愁”的广阔无边,用“白日斜”的特定情境烘托“离愁”。

(3)示例:这两句话以“落红”和“春泥”为喻,表达作者虽辞官离京,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诗语言生动形象,内容蕴涵哲理,格调昂扬向上。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2)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首联中的“辅”或“望”字。

答:

(1)①与友人的惜别之情;②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辅”:形象地写出三秦大地护卫长安的景象,气象雄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

“望”示例: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表达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的题目。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何处望神州”中的“神州”指什么地方?
答: (2)作者说孙权是英雄的依据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述。
答: (3)作者赞颂孙权的用意是什么?
答:

(1) “中原地区”或“中原”或 “中原大地“或”中国“。
(2)年纪轻轻就做了上万士兵的统帅,不满足占有东南一方,敢于和盛大的曹操、刘备抗衡,连一代之雄的曹操也赞叹、佩服他。
(3)①借古讽今,抒发作者对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求收复失地的投降路线的愤懑之情(若只答“借古讽今“不得分);②希望能有像孙权那样有才略的人来领导抗金斗争,统一祖国(或: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

题齐安城楼

杜牧

呜轧江楼角一声,微阳潋潋落寒汀。

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

【注】①呜轧(yà):拟声词。②亭:古时三十里一驿,每驿有亭。

(1)请说说你对第二句中“寒”的理解。

答:

(2)古人评价杜牧的诗“好用数目”,“颇妙”。你认为本诗“故乡七十五长亭”中的“七十五”有什么作用?

答:

(1) “寒”既写出水中汀州在黯淡无光的夕阳照射下的清冷场景,也暗示诗人凄凉的心境

(2) “七十五”以较大的数目写出诗人家乡的遥远,从而更加突出诗人因思乡而产生的惆怅(或落寞、失落、怅惘)之情

山雨 翁卷

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1)发挥想象,描绘“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所呈现的画面。

答:

(2)有关雨的诗很多,而这首诗写雨比较独特,试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

(1)整个夜里,林子里充满静谧,墨蓝的苍穹中闪烁着疏朗的星光,烘托出异常皎洁光亮的月华。天气晴和,不见一丝云彩,也听不到半点雷声。

(2)示例1:这首诗独特在于诗人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或烘托、虚写、联想想象),通过写见到“溪流急”,来表现他山之雨的急和猛。示例2:写山雨,而在前三句却不着一个“雨”字,只在最后一句点出“他山落雨来”,构思精巧,出人意料。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对上面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从题材上看是写雄健勇猛的军营生活场景,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从语言风格上看是豪放壮美的,故将其称之为“壮词”十分妥帖。

B.上片描写的都是作者曾经经历过而今天已失去的军旅生活情景,是作者热爱的生活和抹不掉的记忆。这些表明,被迫退隐的作者仍渴望再有机会从军杀敌、建立功业。

C.由下片描写的内容来看,作者的最高理想便是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这些显得非常功利庸俗,对此我们应持批判的态度。

D.“可怜白发生”,表明自己年纪已大,恐怕没机会实现抗敌救国的理想了,体现出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之情。“可怜”二字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

C

清平乐
辛弃疾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1)前人在评价“连云松竹”时说“景中寓情”,说说词人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答:
(2)下片写儿童偷梨枣的情景,“莫遣”和“闲看”表现词人对此怎样的态度?反映词人怎样的心态?
答:

(1)抒发对眼前景色的赞赏之情,蕴含一种满足之感
(2)反映词人对偷梨枣儿童保护、欣赏的态度,表现出词人恬淡、闲适的心态。

阅读温庭筠的《pú sà 蛮》一词,完成下列题目。
小山①重叠②金③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④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⑤绣罗襦⑥,双双金鹧鸪。
【注】①小山:眉妆的名目,指小山眉。②叠:皱(眉头)。③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④花:簪花。⑤新帖:新鲜的花样子,贴于绸帛之上,作为刺绣的蓝本。⑥罗襦:丝绸短袄。
(1)如果为这首词拟一个题目,你认为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闺怨B.梳妆C.相思D.送别
(2)请对“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一句作简要赏析。
答:
(3)曾经的经历与该词中主人公的境况有相似之处的诗(词)人是( )
A.李清照B.李贺C.李白D.李绅

(1)D  

(2)运用反衬手法。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容貌服饰的描写,反衬人物内心的寂寞空虚。  

(3)A

阅读下面的诗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这首诗歌的作者是 被称为“ ”。

2、下列对《望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诗赞叹大自然的神奇和伟大,用语奇特,意境高远,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崇敬。

B. 这首诗描写了青年诗人登上了泰山绝顶之后所看到的雄奇秀丽的景色,表现了诗人对泰山的赞颂之情。

C. 这首诗描写了齐鲁大地群山高耸,山色青郁、飞鸟往还的情景,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D.、这首诗是诗人漫游齐鲁途径泰山附近时写下的作品。诗中描写了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表现了诗人非凡的抱负和开阔的胸襟。

1略

2、B

   

春居杂兴 [宋]王禹偁

两株桃杏映篱斜,妆点商州副使家。

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

注:王禹偁因多次上书言事而得罪皇帝,宋太宗淳化二年,被贬官到商州,任团练副使。此诗系任所有感而作。

1.请对首句中的“斜”字进行赏析。

2.这首诗使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1)“斜”字生动传神地描写了桃树杏树映衬着想要破藩篱斜势顽强生长的姿态。

2.(2)运用了象征(托物言志)的手法,借春风吹折桃花杏花,抒发了忠臣不为皇帝佞臣所容,蒙冤受贬的怨愤之情,表达了对皇帝昏庸无知的谴责(不满)。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