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端

唐 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争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注解】:①“路出”句:意为李端欲去的路遥远漫长。人:指诗人自己。②客:在外漂泊。③风尘:喻指社会动乱。

1.诗人以一个“ ”字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这一动作是此种情感的具体表现

2. 请结合诗句,赏析诗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悲   掩泪

2. 诗人写故乡衰草遍地,寒云笼罩、暮雪纷飞,渲染了送别时苍凉萧瑟的环境氛围,烘托对友人伴寒云而去以及在乱世之中后会无期的悲伤之情。诗人将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景致相融合,更增添感伤悲凉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

雨过山村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1阅读全诗,下面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竹溪村路板桥斜”中“斜”读xié,而【过故人庄】中“青山郭外斜”中“斜”读xiá。B.、诗中前两句写出了雨后山村细雨蒙蒙,几家鸡鸣,小路曲折,溪水潺潺,板桥简朴的乡村图景。C.、 诗人一方面从正面以“妇姑相唤浴蚕”来反映山村的繁忙;另一方面又从侧面落笔,借栀子花的“闲”,衬出家忙的气氛。D.、闲”是本诗的诗眼。运用了反衬手法,以闲衬忙,烘托出庭院中一片幽静气氛。

2品读前两句诗,说说作者运用了哪些意象?写出了山村的什么特点?
  

1、A  

2意象:雨中的鸡鸣、农舍、修竹、清溪、村路、板桥。特点:幽静、优美、和谐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全词抒发了诗人 思想感情。

2.对这首词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上阕中“八百里分麾下炙”一句描绘了将士们饱餐烤牛肉的热闹场面。

B.下阕中“马作的卢飞快”一句表现了将士们勇往直前、势不可挡的锐气。

C.“沙场秋点兵”一句写阅兵场景,“秋”字为阅兵场景增添了悲凉之气。

D.“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一句呼应题目,是词人与陈同甫的共勉之词。

1.抒发了作者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

2.C    

阅读《三峡》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郦道元堪称写水的高手,他用“ ”描写水势盛大,又用“

”描写江水清澈,语言凝练而意蕴丰富。(用原文的语句填空)

4.文末描写“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突现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1.良:的确,实在。  肃:寂静   属:连续   疾:快

2.重重叠叠的岩峰像屏障一样,遮盖住了蓝天和太阳。除非正午,看不见太阳;除非半夜,看不见月亮。

3.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4.一是突现了三峡秋季凄清肃杀的环境特点;二是突现三峡山高、峡长、岭连的地形特点。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 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诗写出了早春草色的什么特点?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1.极淡极少 似有似无

2.表达了作者对早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阅读《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注]浩初上人:潭州人,从临贺到柳州会见作者。“上人”,对和尚的尊称。

1. 联系全诗,分析第二句中“割”字的作用。

2.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 “割”字照应上句“剑芒”的比喻,进一步写出作者愁苦之深。
(诗人从肠断这一意念出发,于是耸峙在四周围的崇山峻岭,着眼点就在于它的巉削陡峭,在于它的“尖”,从而使群山的形象,转化为无数利剑的锋芒,这“愁肠”仿佛就是被它们割断似的。答出照应剑芒可以,到处作者的忧愁可以

2、思乡之愁

阅读《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回答问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这首诗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把该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2、请你说说诗中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1、在细雨的滋润下,小草偷偷地钻出地面,远远望去,大地呈现出一片极淡极淡的青春之色;当你高兴地走近细看时,小草又似乎悄悄地躲了起来,让你看不清什么颜色了。

2、表达了作者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诗词赏析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题目中的乐天指的是____。

2.对这首诗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首联续写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与朋友一来一往之间显示出推心置腹的亲切关系。

颔联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之长,又表现了对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惆怅的心情,含义十分丰富。

颔联以“沉舟”“病树”自喻,固然不无惆怅,但也颇为豁达。后来赋予这句话以新的意义:新事物终将取代旧事物。

尾联点明酬答白居易的题意。意思是说,今天听了你的诗歌不胜感慨,姑且借酒浇愁吧。

1(1) 刘禹锡  白居易 

2 D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本诗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 ,尾联抒发了作者 的感情。

2.古人写诗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之妙,试简要分析“山随平野尽”中“随”字的表达效果。

1.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思乡   

2“随”字化静为动(或“以静写动”),写出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而不复见,形象地描绘了渡过荆门后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

对比阅读下面两首诗

十五夜望月 王建 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1.两首诗的内容都表达了 这一共同主题。

2.《十五夜望月》末句中一“落”字传神贴切,耐人品味,同样在《寄京华亲故》的末句中一“散”字也堪称经典。请结合诗句的意思选择“落”字或“散”字中的任意一个字作赏析。

1.思乡(思念亲人)。

2“落”字(略)

“散”字运用奇特的想象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倘若自己变出千亿个身子,千亿双眼睛,就站在每个山头上眺望故乡,把浓郁的思乡、思亲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