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诗歌最后一句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
工之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试从修辞或炼字的角度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表达了诗人依依惜别和因朋友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2.示例:(1)运用比喻的手法,以梨花盛开比喻雪压冬林,生动形象,新颖贴切,颇有浪漫色彩。
(2)“忽如”二字用的最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的急骤,而且表现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是千古赏雪名句。
送李端
唐 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争堪悲。
路出①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②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③何处期。
【注解】:①“路出”句:意为李端欲去的路遥远漫长。人:指诗人自己。②客:在外漂泊。③风尘:喻指社会动乱。
1.诗人以一个“ ”字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这一动作是此种情感的具体表现
2. 请结合诗句,赏析诗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悲 掩泪
2. 诗人写故乡衰草遍地,寒云笼罩、暮雪纷飞,渲染了送别时苍凉萧瑟的环境氛围,烘托对友人伴寒云而去以及在乱世之中后会无期的悲伤之情。诗人将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景致相融合,更增添感伤悲凉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
雨过山村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1阅读全诗,下面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竹溪村路板桥斜”中“斜”读xié,而【过故人庄】中“青山郭外斜”中“斜”读xiá。B.、诗中前两句写出了雨后山村细雨蒙蒙,几家鸡鸣,小路曲折,溪水潺潺,板桥简朴的乡村图景。C.、 诗人一方面从正面以“妇姑相唤浴蚕”来反映山村的繁忙;另一方面又从侧面落笔,借栀子花的“闲”,衬出家忙的气氛。D.、闲”是本诗的诗眼。运用了反衬手法,以闲衬忙,烘托出庭院中一片幽静气氛。
2品读前两句诗,说说作者运用了哪些意象?写出了山村的什么特点?
1、A
2意象:雨中的鸡鸣、农舍、修竹、清溪、村路、板桥。特点:幽静、优美、和谐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全词抒发了诗人 思想感情。
2.对这首词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上阕中“八百里分麾下炙”一句描绘了将士们饱餐烤牛肉的热闹场面。
B.下阕中“马作的卢飞快”一句表现了将士们勇往直前、势不可挡的锐气。
C.“沙场秋点兵”一句写阅兵场景,“秋”字为阅兵场景增添了悲凉之气。
D.“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一句呼应题目,是词人与陈同甫的共勉之词。
1.抒发了作者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
2.C
阅读《三峡》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