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届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西片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送魏二

(唐)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阅读上面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1)结合诗歌说说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说说第二句中的“凉”字好在哪里?请简要分析

(1)诗人虚构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场景,表现对朋友的留恋,用猿猴的哀啼表现诗人的惆怅别情。

(2 ) “凉”不仅写出了秋风秋雨中身体上感受到的寒冷,更写出了此时因朋友分离而倍感凄凉的内心感受。

(16届江苏省江阴市暨阳中学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渡湘江

[唐]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杜审言:杜甫的祖父,仕途失意,当时被贬去僻远的峰州,《渡湘江》写于此时。

1.诗歌第二句的写法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2.诗歌三、四句以人的“南窜”和水的“北流”来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1.运用了反衬(以乐写哀、借景抒情,移情于物等),诗人用花鸟这些使人欢娱的事物反衬远去边疆的哀愁

2.表达诗人远离京师的悲哀心境,对自己仕途遭遇的不平与忧郁

(2015届湖南衡阳中考)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 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漫卷诗书喜欲狂”这一句运用了 的描写方法,表达了作者 心情。

(2)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动作描写或神态描写喜悦

(2)归心似箭(急切)的心情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 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从表现手法看,该诗叙事、抒情相结合。

B.该诗处处表现诗人的喜悦之情,可以说“无一字不喜,无一字不跃。”

C.从诗的内容看,该诗同《春望》相同,都表现诗人忧国伤乱的感情。

D.该诗是一首七言律诗。

2、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C  

2、   表达诗人在听到官军收复失地之后的喜悦心情。

旅 宿 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①。寒灯思旧事,断雁②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③,家书到隔年。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注释】①悄然:静静地。这里是忧郁的意思。②断雁:失群之雁。此为失群孤雁的鸣叫声。③远梦句:家远梦亦远,梦归之时已到拂晓,言梦里归家时间之短暂。

1.这首诗借助 、归梦、家书等意象,抒发了作者 的感情

2.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在技法上有其独到之处,杜牧的这首《旅宿》中也有这样的诗句,请找出来写在横线上,并品析其妙处。

1. 寒灯、断雁  孤寂的心情和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2.“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以乐景写哀情(或反衬 ),通过描绘优美的风光图景反衬出诗人思乡的愁苦,以及对悠闲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与渴望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诗歌最后一句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

工之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试从修辞或炼字的角度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表达了诗人依依惜别和因朋友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2.示例:(1)运用比喻的手法,以梨花盛开比喻雪压冬林,生动形象,新颖贴切,颇有浪漫色彩。

(2)“忽如”二字用的最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的急骤,而且表现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是千古赏雪名句。

送李端

唐 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争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注解】:①“路出”句:意为李端欲去的路遥远漫长。人:指诗人自己。②客:在外漂泊。③风尘:喻指社会动乱。

1.诗人以一个“ ”字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这一动作是此种情感的具体表现

2. 请结合诗句,赏析诗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悲   掩泪

2. 诗人写故乡衰草遍地,寒云笼罩、暮雪纷飞,渲染了送别时苍凉萧瑟的环境氛围,烘托对友人伴寒云而去以及在乱世之中后会无期的悲伤之情。诗人将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景致相融合,更增添感伤悲凉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

雨过山村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1阅读全诗,下面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竹溪村路板桥斜”中“斜”读xié,而【过故人庄】中“青山郭外斜”中“斜”读xiá。B.、诗中前两句写出了雨后山村细雨蒙蒙,几家鸡鸣,小路曲折,溪水潺潺,板桥简朴的乡村图景。C.、 诗人一方面从正面以“妇姑相唤浴蚕”来反映山村的繁忙;另一方面又从侧面落笔,借栀子花的“闲”,衬出家忙的气氛。D.、闲”是本诗的诗眼。运用了反衬手法,以闲衬忙,烘托出庭院中一片幽静气氛。

2品读前两句诗,说说作者运用了哪些意象?写出了山村的什么特点?
  

1、A  

2意象:雨中的鸡鸣、农舍、修竹、清溪、村路、板桥。特点:幽静、优美、和谐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全词抒发了诗人 思想感情。

2.对这首词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上阕中“八百里分麾下炙”一句描绘了将士们饱餐烤牛肉的热闹场面。

B.下阕中“马作的卢飞快”一句表现了将士们勇往直前、势不可挡的锐气。

C.“沙场秋点兵”一句写阅兵场景,“秋”字为阅兵场景增添了悲凉之气。

D.“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一句呼应题目,是词人与陈同甫的共勉之词。

1.抒发了作者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

2.C    

阅读《三峡》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郦道元堪称写水的高手,他用“ ”描写水势盛大,又用“

”描写江水清澈,语言凝练而意蕴丰富。(用原文的语句填空)

4.文末描写“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突现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1.良:的确,实在。  肃:寂静   属:连续   疾:快

2.重重叠叠的岩峰像屏障一样,遮盖住了蓝天和太阳。除非正午,看不见太阳;除非半夜,看不见月亮。

3.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4.一是突现了三峡秋季凄清肃杀的环境特点;二是突现三峡山高、峡长、岭连的地形特点。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