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与幽人对酌 李白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1.诗中“幽人”指的是( )
A.李白的影子 B.幽谷的主人
C.幽雅的女人 D.隐居的高士
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两人对酌”、盛开的“山花”更加增添了两人喝酒的气氛。
B.后两句明白如话(几乎用陶潜的原话),表现出一种天真超脱的风度。
C.次句“一杯”三次反复,不但写饮酒之多,而且极写难过之至。
D.全诗不迁就声音格律,语言上又有飞扬的气魄,有古代歌行的风格。
1.D
2.C
(甲)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乙)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韩愈 【唐】刘禹锡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封:这里指谏书。
B.、九重天:皇帝的宫阙,这里代指皇帝。
C.、八百里:形容军营地域广,范围大。
D.、天下事:指收复中原,统一天下的大业。
【答案】C.
2.(甲)诗中 "左迁" 的意思是 ;请概括(甲)诗首联的意思: 。(乙)诗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两句诗运用了典故,所涉及到的人物分别是谁 和 。
【答案】贬官;朝奏夕贬;向秀;王质。
3.(甲)(乙)两诗在情感方面有哪些异同点,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相同点:两首诗都表现了被贬官之后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
不同点:(甲)诗语虽悲酸,却悲中有壮,表现了"为除弊事"而"不惜残年"的坚强意志;(乙)诗表现诗人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乐观的胸襟。
1. C
2.贬官;朝奏夕贬;向秀;王质。
3.相同点:两首诗都表现了被贬官之后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
不同点:(甲)诗语虽悲酸,却悲中有壮,表现了"为除弊事"而"不惜残年"的坚强意志;(乙)诗表现诗人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乐观的胸襟。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1.本首诗的作者是 。
2.朗读“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一句,你认为最应该重读的是哪一个词语,请说说你的理由。
3.简析本诗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答案】岑参
2.【答案】示例一:我认为最应该重读的词语是“吼”,“吼”是“吼叫”的意思,轮台九月的风声日夜狂吼,运用拟人,从听觉上写出了风声之大,渲染了环境的恶劣。
示例二:我认为最应该重读的词语是“乱”,“乱”是“胡乱”的意思,大如斗的碎石都被刮的满地乱滚。从视觉上写出了风力之猛,渲染了环境的恶劣。
3.【答案】赞美了唐军将士不畏艰险的爱国精神。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
1.对下列诗歌理解有误一项是: ( )
A.《关雎》选自《诗经》,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常用“赋”、“比”、“兴”手法。
B.艺术手法主要上表现为“兴”和“重章叠句”。在情感特质上主要体现为以礼节情。小伙子虽然非常爱慕“淑女”,但是他没有让这种爱泛滥;虽然追求不到心上人而异常痛苦,但是他又能够自我排解这种痛苦,使情感始终没有超越伦理的制约。体现出健康明朗的风格。
C.《关雎》描写了一个青年小伙子,偷偷地爱上了一位姑娘那种单相思的动人情景。诗中的“君子”和“淑女”,为贵族“少爷”和“小姐”;诗中的“琴瑟”和“钟鼓”为贵族的专用品。
D.全诗运用比兴的表现手法,以物喻人,借景抒情,并以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艺术形式,充分表现了人们对于美满婚姻和幸福生活的追求和愿望。
2.从内容的角度,《诗经》中常用什么手法?作用是什么?
3.《蒹葭》一诗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请分析这些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1【答案】C
2.【答案】①托物起兴(比兴手法)。②描写深秋的景色,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
3.【答案】首先,它点明了时间和环境;其次,它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给全诗笼上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再次、以蒹葭、白露起兴,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从一个侧面显示了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1.请结合本诗首联具体阐述作者抒怀的内容。
2.本诗最后两句使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3、诗人在诗歌的尾联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 答案】一是作者客居他乡对自己遭遇的伤感,二是看到国家多灾多难而对国家的忧虑。
2.【答案】用典
3、【答案】表达诗人自己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只能姑县吟诗以自遗,此诗抒写诗人的对国家灾难的深重忧思和自己报国无门的无限感伤。
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释】①回乐峰:指城东的烽火台。②受降城:因唐太宗亲临该地接受突厥部投降而闻名。
1.下列诗句运用的艺术技巧与画线句子不同的一项是( )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C.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D.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2.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一句所表现的景象。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1B
2 诗歌前两句写了大漠在像霜一样洁白的月光的照耀之下白光一片的夜间景象。或者答“似雪”大漠“如霜”月色图。或者回答大漠月夜图。
3要点:思念家乡。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请作简要概括本词上下片的内容。
2. 请简要分析“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两个比喻句的妙处。
3.词的下片蕴含了作者哪几种情感?
1上片写浙东山水的美好,(含蓄地表达了惜别深情);下片抒发作者送别的情意(直抒胸臆,兼写离愁别绪和对友人的深情祝愿)。
2词人把流水喻为美人流转的眼波,把山峦喻为美人蹙集的眉峰,将无情的山水化作有情,极言浙东山水的美丽可爱。
3惜春之情和送别之情以及对朋友的祝福之情。
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抒情浓郁的山水田园诗,作者在诗歌中抒发了忠君爱国的真挚情感。
B.全诗一共八句,既有声音的描写,也有色彩的描写。
C.作者描写战争的惨烈场景,并没有进行具体的战争场面的刻画,而是从颜色入手。
D.诗人运用了“黑”“红”“金”“紫”“燕脂”等凝重色彩,烘托肃杀而悲壮的气氛。
2. 请你任选一个角度谈谈“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它妙在何处。
3.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C
2示例①:这两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首句描写了城头黑云密布低垂,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的情景;次句描写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守军将士严阵以待,气氛异常紧张的情景。示例②:这两句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赞美守军将士的高昂士气。示例③:在色彩和形象上,首句与次句形成鲜明的对比,相互映衬,渲染了紧张气氛
3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或: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忠君报国的心愿)
望月有感
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1.结合诗意理解“羁旅”、“寥落”的含义?
2.下列对诗歌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前两联写由于战乱、饥馑,家业无存,田园荒芜,家中亲人四海漂泊。
B.尾联是想像之语,虚实结合,表达了兄弟们同时望月产生的怀乡思亲之情。
C.全诗语言平实,不事雕琢,意蕴深厚,真挚动人,体现了白居易诗歌的特点。
D.全诗通过描写骨肉离散之苦,深刻地揭露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3.颈联“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羁旅:漂泊他乡。寥落:稀少。
2. B
3.这句话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兄弟离散的惨状,生动地表现了诗人与亲人分离的凄苦之情和对战乱的不满。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诗中画线句子描写了迷人的早春景色,请品一品其妙处。
“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渐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