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1.作者在尾联中,特别点出了“侯骑”“都护”这一兵一官及其所在地,“萧关”“燕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从景物描写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两个方面,说说你对“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理解。
3.颈联是王维称为“千古奇观”的名句,请你任选角度加以赏析
1、对守边将士的深切同情。
2、随风而去的“征蓬”和进入胡天的“归雁”,也是远赴边塞的诗人自己的写照;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从中透露出诗人内心激愤抑郁的情感。
3、示例:“孤”写出景物的单调,“直”表现它的劲拔、坚毅之美。“圆”写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中。以传神之笔刻画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广阔,意境雄浑。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辛苦遭逢起一经”中“一经”指什么?
答:
2.这首古诗的颔联写得很生动,作者是怎样做到的?
答:
3 这首古诗中的“惶恐”和“零丁”有哪两层含义?(2分)
答:
1.儒家经典
2.诗人妙用比喻,把国运比作“风飘絮”,把个人命运比作“雨打萍”,化抽象为形象,生动地写出国家山河破碎、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的现状。
3.一指“惶恐滩”和“零丁洋”地名,二用地名形容诗人昨日的惶恐与眼前的零丁。
阅读《虞美人 听雨》回答下列问题
虞美人 听雨
〔宋〕蒋捷①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⑴这首词按照____________顺序,截取了词人一生中三幅富有象征性的画面,形象地概括了作者不同时期在环境、生活、__________各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⑵ “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一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时间;心情(或感情)
(2)描绘了一幅在水天辽阔、乌云低垂的江面上,一只在风雨中失群孤飞的大雁,在凛冽的西风中悲鸣的画面。表达了作者远离家乡、孤独凄凉的愁苦之情。
过 零 丁 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颔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风飘絮”喻 ,以“雨打萍”喻 ,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2.本诗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 “风飘絮”喻国事衰微或山河破碎,“雨打萍”喻坎坷身世或身世浮沉。
2.抒发了诗人愿为国捐躯的思想感情。(或:表现出诗人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和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
(甲)望 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乙)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下列诗句分别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这两首诗抒发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1.⑴泰山神奇秀丽、高大雄伟 ⑵国都残破、乱草丛生
2. (甲)诗:表达了诗人由望岳而产生的登临愿望,充分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乙)诗:抒发了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的“钟”、“割”二字炼得极好,任选一字,简要赏析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1示例 1:“钟”字运用拟人,使大自然染上了感__彩,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传达出诗人对泰山的钟爱、赞美之情
2示例2:“割”字用的新奇有力,仿佛“昏”和“晓”是泰山割开来的,写出了泰山的雄伟高峻的气势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1.颈联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2.结合你所了解的柳宗元,说说诗人“寂寞”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回答。
1.以动写静(或反衬),用泉和鸟的声响来反衬环境的幽静。
2.谪居僻远之地(环境凄清);被贬孤独愁苦;情怀无人理解。
抗清英雄夏完淳《别云间》的诗句“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中的“南冠”是 的代称。
囚犯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本诗前三联运用设问、对偶和 等修辞手法,热情赞美了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 的气势。
2.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着怎样的生活哲理?
1.比喻、拟人、夸张(修辞手法任答一种即可) 高大雄伟
2.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意思对即可)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略无阙处。 略无: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良: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3.《三峡》运用 、 、 的表达方式,写出了长江三峡雄伟壮丽的奇景。
4.文章是如何从不同季节的景象来描写江水的特点的?
1(1)一点没有,完全没有 (2)确实,实在
2.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凄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
3.描写 记叙 抒情
4. 夏天,描写江水的迅疾,突出了凶险和疾速的特点;春冬之时,水退潭清,景色秀丽,突出三峡的清丽奇秀;秋季的景色清冷寂静,以高猿哀鸣衬托深秋的凄清,渲染了深秋萧瑟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