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本词上阙写景,描写了__________的宏大壮观的场面;下阙言志,抒写了词人_________________的豪情壮志。

2.“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的典故分别表达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密州出猎(或:出城打猎出猎 打猎 狩猎);   渴望报效国家(或:渴望建功立业);

2.“亲射虎”:词人要像当年孙权那样挽弓马前射虎,这突出地展现了作者虽然年纪已经不小,但是仍有少年狂气;“遣冯唐”:以魏尚自喻,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射天狼”: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鉴赏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词,回答问题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 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 天狼。

⑴请描述“千骑卷平冈”所展现的壮观场面

⑵细读全词后,品析下阕中划线的句子

⑴示例:你看,那情绪高昂、精神抖擞的出猎队伍,在太守的率领下,众多的随从,纵马狂奔,扬起漫天尘土,飞快地越过小山冈,那阵势威武雄壮极了。(要求有画面感和一定的想象力)

⑵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拉开的弓箭比作满月,运用“射天狼”的典故,表达了作者欲驰骋沙场、杀敌报国(或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菊花

元稹

秋丝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1)第二句中“遍绕”“日斜”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2)诗人喜爱菊花的原因是什么?这首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 表现作者喜爱、痴迷、流连忘返的情景。

(2) 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格。(2分,用“此花开尽更无花”回答得1分)

寄托了作者对坚贞不屈,独立孤傲个性的欣赏,对高洁隐逸人格的向往和追求。

湖(即西湖)上

宋·徐元杰

花开红树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1)古人写诗讲究炼字,体味“乱“字的妙处。

(2)用自己的话描绘“草长平湖白鹭飞”所展示的画面。

(1)“乱”不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莺喧闹的叫声1分,而且表现黄莺上下飞舞,穿梭林间枝头的形态。

(2)示例:波平如镜的西湖四周岸边已长满了茂密的青草,成群的白鹭在平静的湖面上下翻飞。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这首诗中“浮云”这一意象指的是什么?你从这首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

2.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B.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C.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为下文“占据较高的立足点,树立远大目标”的议论做铺垫,使议论自然。

D.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1.①指困难、挫折、障碍等。②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2.A.(这首诗作者借景抒怀明理,表达诗人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并没有归隐山野的意思。)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1.作者在尾联中,特别点出了“侯骑”“都护”这一兵一官及其所在地,“萧关”“燕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从景物描写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两个方面,说说你对“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理解。

3.颈联是王维称为“千古奇观”的名句,请你任选角度加以赏析

1、对守边将士的深切同情。

2、随风而去的“征蓬”和进入胡天的“归雁”,也是远赴边塞的诗人自己的写照;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从中透露出诗人内心激愤抑郁的情感。

3、示例:“孤”写出景物的单调,“直”表现它的劲拔、坚毅之美。“圆”写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中。以传神之笔刻画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广阔,意境雄浑。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辛苦遭逢起一经”中“一经”指什么?

答:

2.这首古诗的颔联写得很生动,作者是怎样做到的?

答:

3 这首古诗中的“惶恐”和“零丁”有哪两层含义?(2分)

答:

1.儒家经典

2.诗人妙用比喻,把国运比作“风飘絮”,把个人命运比作“雨打萍”,化抽象为形象,生动地写出国家山河破碎、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的现状。

3.一指“惶恐滩”和“零丁洋”地名,二用地名形容诗人昨日的惶恐与眼前的零丁。    

阅读《虞美人 听雨》回答下列问题

虞美人 听雨
〔宋〕蒋捷①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⑴这首词按照____________顺序,截取了词人一生中三幅富有象征性的画面,形象地概括了作者不同时期在环境、生活、__________各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⑵ “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一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时间;心情(或感情)
(2)描绘了一幅在水天辽阔、乌云低垂的江面上,一只在风雨中失群孤飞的大雁,在凛冽的西风中悲鸣的画面。表达了作者远离家乡、孤独凄凉的愁苦之情。

过 零 丁 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颔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风飘絮”喻 ,以“雨打萍”喻 ,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2.本诗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 “风飘絮”喻国事衰微或山河破碎,“雨打萍”喻坎坷身世或身世浮沉。

2.抒发了诗人愿为国捐躯的思想感情。(或:表现出诗人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和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

(甲)望 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乙)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下列诗句分别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这两首诗抒发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1.⑴泰山神奇秀丽、高大雄伟  ⑵国都残破、乱草丛生

2. (甲)诗:表达了诗人由望岳而产生的登临愿望,充分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乙)诗:抒发了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