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全诗以“行”为线索,从“孤山寺北贾亭西”起,到“ ”终。以“ ” 说明自然美景美不胜收,诗人意犹未尽的感受给读者无穷的回味。(请用诗中的原句作答)

2、颔联中有两个动词用得极妙,请找出来作简要赏析。

(1)颔联中两个用得极妙的动词:

(2)赏析:

1、绿杨阴里白沙堤、最爱湖东行不足[

2、1)争、啄。(2)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诗内容,说出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几层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忧国思家之情。 

2. “望”有“观望”“希望”“盼望”之意;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希望战火平

息;盼望能与亲人团聚。(答出两点即可)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一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蕴涵着怎样的自然理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视野也因此开阔,顺风前

进,白帆高高悬挂。 

2.  暗含时光流逝,新事物从旧事物中孕育而出的自然理趣。 

一道小河

这是冰心的诗集《春水》中的诗句。那时的诗人满怀对新的精神生活的渴望,天真地,又是苦苦地探寻着世界与人生之谜的谜底。她以灵敏的感悟力从生活现象中获得了微妙的生命体悟,并且用诗的语言传递出心灵感悟的信息。

1、诗中表现了作者对生活怎样的感悟?

2、“平平荡荡”的河流和“曲曲折折”的河流分别指什么?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

3、作者“寓理于物”,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寄寓于河流,请你另选一物品(如:月亮、粉笔、仙人掌、路灯等)写一个既符合物品特点,又包含生活道理的句子。

例: 镜子:你对它笑,它就会对你笑。

1、【答案】平荡而曲折的水流里,青年的快乐在其中荡漾着了。(或生活中有坦途,也有坎坷),( 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快乐面对)

2、【答案】生活中的坦途 ;生活中的坎坷 。运用比喻(或象征)的手法。(意思相近即可)

3、【答案】月亮:正因为有圆有缺,才使人不感到乏味。

雨 晴

【唐】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这首小诗的一二句描写了哪两种景致?

2.这首小诗的最后一句可谓神来之笔,尤其是“疑”字,用得极妙,请简析该字的表达效果。

1.雨前花蕊初现、雨后花落春残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致。

2.“疑”是“怀疑”之意诗人望着“纷纷过墙去”的蜂蝶而产生奇妙的联想:春色真的“有脚”跑到邻家去了。“疑”字极有分寸地表达出诗人希望春色没有远去的惜春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东栏梨花

苏 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注释】①雪:指梨花。②清明:清净、明洁。

1.从一、二句可以看出这首诗写的是哪两个季节相交的时候?

2.本来主要写梨花,那么写“柳”有什么目的

3.诗人因何而“惆怅”?

1.春末夏初。从淡白、深青可以看出。

2.是为了衬托梨花的洁白以及繁盛。

3.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十五夜望月

唐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诗中“冷”字写出景物的什么特点?是从哪个角度来描写的?传达出作者什么心境?

2.本诗营造了怎样的氛围?借此抒发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清冷;触觉;孤寂惆怅。

2.寂静孤苦;离别之情(思乡之念、思聚之情)。

虞美人·听雨

宋·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1.这首词按照时间顺序,截取了词人一生中三幅富有象征性的画面,形象地概括了作者不同时期在环境、生活、 各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2.“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一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这首词按照时间顺序,截取了词人一生中三幅富有象征性的画面,形象地概括了作者不同时期在环境、生活、心情(或感情)各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2.描绘了一幅在水天辽阔、乌云低垂的江面上一只在风雨中失群孤飞的大雁在凛冽的西风中悲鸣的画面。表达了作者远离家乡、孤独凄凉的愁苦之情。

阅读下面古诗

吴门道中二首(其一)

宋孙觌

数间茅屋水边村,杨柳依依绿映门。

渡口唤船人独立,一蓑烟雨湿黄昏。

1.说说诗中使用“湿”字的好处。

诗人通过烟雨打湿黄昏的情景生动可感地写出了雨中黄昏清幽润泽的韵味。

2.全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歌通过对自然清新的乡村美景的点染以及对烟雨黄昏中悠然独立的渡人形象的刻画,表达了作者对乡间静谧悠闲生活的向往。

1.诗人通过烟雨打湿黄昏的情景生动可感地写出了雨中黄昏清幽润泽的韵味。

2.诗歌通过对自然清新的乡村美景的点染以及对烟雨黄昏中悠然独立的渡人形象的刻画,表达了作者对乡间静谧悠闲生活的向往。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释】①王维,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②氛垢:尘埃。③白水明:流水在阳光下闪闪发光。④南亩:《诗经》有“今适南亩,或耘或耔”句,指到南边的田地里耕耘播种,后来南亩便成为农田的代称。

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全诗描写雨过天晴诗人眺望所见之景和农事,抒发了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B.首联“原野旷”“无氛垢”突出了经过雨水冲洗后空气特别清新明净的特点。

C.颔联写诗人纵目四望乡村周围的远近景色,颈联写溪水闪烁着银光,青峰突兀而起。

D.尾联给原野平添了无限生机,也写出了农村百姓劳作的艰辛。

2.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联开篇就抓住了新晴的特点“原野旷”“无氛垢”,总领全诗。

B.颔联从近处入笔写“郭门”“渡头”“村树”“溪口”,承首联的总写接笔细描展开。

C.颈联的“白”“碧”,一白一碧,一近一远,远近相衬,色彩鲜明。

D.在此诗中,王维描写动景,有意选用“明”、“出”等字眼以静写动。

1D

2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