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 里 馆
王 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诗中“幽篁”“长啸”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做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幽篁”指的是幽深的竹林。 “长啸”指的是长声呼啸。
2答案:此诗写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前两句写诗人“独坐”“弹琴”“长啸”等动作,后两句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构成了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
天净沙·秋思 (元) 马致远 天净沙·春 (元) 白朴
枯藤老树昏鸦, 春山暖日和风,
小桥流水人家, 阑干楼阁帘栊①,
古道西风瘦马。 杨柳秋千院中。
夕阳西下, 啼莺舞燕,
断肠人在天涯。 小桥流水飞红②。
【注】①帘栊:带帘子的窗户。 ②飞红:花瓣飞舞,指落花。
⑴由“春山暖日和风”三幅画面展开想象,用文字把它们勾画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对上面两首元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春》曲中啼莺舞燕、流水飞红具有动态美,和风、杨柳、帘栊、秋千能引起读者产生美妙丰富的联想。
B.《秋思》这首小令,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
C.《秋思》展示一幅秋景图,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图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最能表现“秋思”。
D.《秋思》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⑶马致远诗中有“小桥流水人家”之句,它和白朴诗中的句子“小桥流水飞红”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⑴“春山”可以想象为山花烂漫,新竹满山,草盛林秀,崖青瀑白;“暖日”可以想象为和煦的、艳丽的、温柔的;“和风” 可以想象为微醺的,使人血脉和畅,筋骨舒展。
⑵C
⑶马致远的 《天净沙 秋思》中,借“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画面,衬托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内心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天净沙 春》中,则通过“小桥流水飞红”之景,抒发了在明媚春光里陶醉、喜悦、惬意,喜爱春天之情。
阅读贾至①的《春思》一诗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②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注】①贾至:唐代洛阳人。这首诗是他在被贬为岳州司马时所写。②历乱:烂漫
⑴本诗前两句描写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对它们的描写,体现出春天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⑵赏析“春日偏能惹恨长”中“惹”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⑴答案:草、柳、桃花、李花 示例:春意盎然(生机勃勃)
⑵示例一:“惹”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将春日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抱怨春日把恨引长,产生度日如年之感,表达了诗人与日俱增的愁绪以及无法排遣的苦闷。
示例二:“惹”是招引(或:引起)的意思,诗人抱怨舂日把恨引长,产生度日如年之感。妙用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与日俱增的愁绪以及无法排遣的苦闷。
(2014·日照中考)阅读下面的诗歌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 ,尾联抒发了作者 的感情。
答案: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思乡
2.古人写诗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之妙,试简要分析“山随平野尽”中“随”字的表达效果。
答:
答案:“随”字化静为动(或以静写动),写出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而不复见,形象地描绘了渡过荆门后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
(2014·雅安中考)对下面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望 岳
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A.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由远望到近望。
B.“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对仗工整,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开阔。
C.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D.诗歌的前六句写诗人远望泰山,描绘了泰山的神奇与秀丽;后两句是写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
D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 小桥流水人家 ,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 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小令是元散曲中咏景的佳作,被《中原音韵》誉为“ ”,为历代所传诵。小令仅 28 字,写了十种景物,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 之情。
2、对《天净沙·秋思》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B.“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九个独立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有一种凄凉之美。
C.全篇没有一句直接抒情,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因此更加动人。
D.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孤寂愁苦的心情。
1、“ 秋思之祖 ”、思乡 。
2、C
课内探究: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
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1)《天上的街市》一诗表现主题的方法是
A.对现实生活的高度评价B.运用民间故事曲折反映现实生活
C.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运用民间故事作素材进行丰富想象D.用象征手法
(2)第一节中的“明”和“现”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3)作者开始用“好像”,后来用“定然”,怎样理解这词语的变化?
(4)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作者为什么要对这一故事进行大胆改编?
(5)你认为“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这句诗写得好吗?为什么?
(1)B
(2)星星是本来就存在的,只不过随着夜色的加浓而越来越明显,因此用了“现”来表现它的出现;因为街灯亮了之后,不再发生明显变化,因此用“明”来表现它的状况。
(3) “好像”用比喻方法,同时也表示这是一种想象;“定然”用肯定的口吻,表明作者对美好世界一定会来临的坚信。
(4)诗人憎恶当时人间__的现实,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自由、光明、幸福,所以借丰富、新奇的联想、想象描绘出美妙的天街景象,来表达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5)好,它能给人许多美好遐想:他们相爱着,那么温馨,那么美满;他们远离肮脏,主宰着自己的命运。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短文(一)
乡 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 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1)这首诗中表现时间的词语有 、 、 、 。
这四个词语在内容上交代了 ;在结构上起到的作用是
(2)诗人笔下的乡愁指哪些感情?这些感情是怎样变化的?
(3)最能触动你心怀的是哪一小节诗?说说理由。
【答案】
【小题1】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乡愁内 容的变化发展;表明时间顺序,领起下一节
【小题2】对亲人的思念,对祖国的思念 小时候离家在外对母亲的思念长大后对妻子的思念后来对去世母亲的怀念现在对大陆的思念
【小题3】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诗。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这首诗的作者是 朝的诗人 。
(2)展开想像,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 悬”所展现出来的画面。
(3)你认为这首诗的画线句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
【小题1】唐朝 王湾
【小题2】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的视 野也因之开阔。和风吹拂,帆遇顺风高高直挂,一叶孤舟顺水慢慢前行。
【小题3】①将“生”“入”二字拟人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
②在描写景物、节令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 残夜,将驱尽__;江春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写景逼真,叙事确切,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鼓舞力量。
读卞之琳的《断章》,谈谈你有何体会?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