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首诗歌
浣溪沙
[宋]晏 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山行
[宋]叶茵
青山不识我姓字,我亦不识青山名。飞来白鸟似相识,对我对山三两声。
(1)如果说《浣溪沙》中的主人公是故地重游,那么《山行》中的主人公则是 ,这从“ ”一词可以看出。
(2)这两首诗歌的主人公在见到“似相识”的飞鸟时,流露出的情感有何不同?(2分)
(1)初到此地 不识
(2)《浣溪沙》中的主人公看到“似曾相识”的燕子,流露出对物是人非的无奈以及怀旧伤今之情;而《山行》的主人公独行山中遇见飞鸟,则流露出惊喜之情。
(2015届贵州安顺中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题目。
己亥杂诗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这首诗的作者是清末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人名)。
(2)这首诗中划线句子是怎样写“离愁”的?
(3)你认为这首诗的后两句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
(1)龚自珍
(3)用“浩荡”表现“离愁”的广阔无边,用“白日斜”的环境描写烘托“离愁”(或将离愁寄托于景)。
(4)示例:这两句话以“落红”和“春泥”为喻,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虽辞官离京,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或充满了奉献精神。
(2015年中考江苏苏州卷)阅读下面一首诗歌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题目中的“ ”表明了这首诗的体裁。
(2)一位同学在作文中写道:“春天来了!梨花、杏花、桃花全部盛开了,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位同学引用岑参诗句是否恰当?为什么?请说明理由。
(3)下面哪一项与“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在写法和表达的情感上最为接近?
A.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B.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C.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D.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1)歌或白雪歌
(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学生给出判断,理由陈述合理即可。答案示例:不恰当。学生引用岑参诗句后,整个句子就构成这样一种比喻关系: “梨花、杏花、桃花全部盛开”像“很多树开满了梨花”,不合比喻要求;“春天来了”已是事实,后面又说“忽如一夜春风来”,前后矛盾(违背逻辑)。此外,“梨花、杏花、桃花”与诗句中单一的“梨花”照应不周。
(3)A
(2015届贵州遵义中考)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请描述“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所展现的画面。
(2)“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运用夸张手法,气势磅礴地勾出瑰奇壮丽的沙塞雪景,又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
(2)直接抒情。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2015届四川眉山中考)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行 路 难(其一)
李 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诗人在写行路难时,用“ ”、“ ”(各限填三个字)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自古为人称道,请说说此句运用了何种写作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1)冰塞川 雪满山 (2)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身处逆境仍保持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过零丁洋》(南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指出下面选项中两个句子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
A.、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人皆有之B.、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遇难者能勿丧耳
C.、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D.、故患有所不辟也 /故君子有不战
2、指出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 )
A.、寥落:荒凉冷落B.、汗青:竹简C.、苟得:苟且偷生D.、丧:丢掉
3、请你赏析“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吧零丁”的妙处。
4、用现代汉语翻译:是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5、诵读下面句子,请分别用“/”把句中一处主要停顿处标示出来
舍生而取义者也 人生自古谁无死
6、请你从,《过零丁洋》中找到最能体现“舍生取义”的诗句
1.D
2 A
3语意双关,巧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大宋王朝形势的危急,险恶和诗人境况的凄苦
4 我喜欢的东西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我厌恶的东西还有比死亡更厉害的
5 舍生而取义/ 者也 人生自古/谁无死
6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短文(一)
乡 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小题1】这首诗中表现时间的词语有 、 、 、 。
这四个词语在内容上交代了 ;在结构上起到的作用是
【小题2】诗人笔下的乡愁指哪些感情?这些感情是怎样变化的?
【小题3】最能触动你心怀的是哪一小节诗?说说理由。
【小题1】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乡愁内容的变化发展;表明时间顺序,领起下一节
【小题2】对亲人的思念,对祖国的思念 小时候离家在外对母亲的思念长大后对妻子的思念后来对去世母亲的怀念现在对大陆的思念
【小题3】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读下面这首诗,然后答题。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 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小题1】这首诗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题2】诗中有许多句式相同相似的重章叠句,这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小题1】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爱情(对美满生活,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小题2】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增强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
阅读下面这首诗。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小题1】这首诗的作者是 朝的诗人 。
【小题2】展开想像,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出来的画面
【小题3】你认为这首诗的画线句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
【小题1】唐朝 王湾
【小题2】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和风吹拂,帆遇顺风高高直挂,一叶孤舟顺水慢慢前行。
【小题3】①将“生”“入”二字拟人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
②在描写景物、节令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残夜,将驱尽__;江春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写景逼真,叙事确切,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鼓舞力量。
阅读《卜算子 咏梅》,回答问题。
卜算子 咏梅
__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一九六一年十二月
(1)“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的意思是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对这首词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头两句叙述季节的变化,交代梅花开放的背景。“风雨”是指暮春的风雨,“飞雪”是指冬天的飞雪,它们象征着政治形势的变化。
B.“已是悬崖百丈冰”是以对比的手法突出梅花开放的难能可贵。“俏”字用得传神,它既能表现梅花的俏丽,又能象征革命者面对困难坚强不屈的情操。
C.“俏也不争春”是写梅只报春,而不想争占春光,表现梅花谦虚的品质。“山花烂漫”“她在丛中笑”,是用衬托和拟人的手法,表现梅花崇高的精神境界。
D.词上阕着重写梅花傲寒开放,下阕着重写梅花的精神品格,由外而内地表现了梅花不畏严寒、品格高洁的动人形象。
(1)这首词是运用陆游词的原题而作,但立意却和陆游的原词相反。
(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