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诗歌通过“属国过居延”、“都护在燕然”,形象地写出了国势的强盛,充满自豪感。

  B.、颈联抓住景物的特征,寥寥几笔就鲜明的勾勒出塞外高原的苍茫辽阔和雄奇壮丽。

  C.、末尾两句写快到达目的地时的所见所闻,表现了边疆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

  D.、“大漠孤烟直”写出沙漠的单调,“长河落日圆”写出一天即将结束。

A

天平山中

【明】杨 基

细雨茸茸湿楝①花,南风树树熟枇杷。

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

【注】①楝(liàn):楝树,落叶乔木,春天开淡紫色花。

1.请发挥想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歌前两句展现的画面。

2.有人认为本诗末句中“送”字用得最为精妙,请说说妙在何处。

1.在绵绵春雨中,楝树开出了淡紫色的花朵,由于沾上了雨珠,显得格外娇艳和滋润。南风轻轻吹拂,在郁郁葱葱的草木丛里,不时露出一树树金黄色的枇杷。

2.“送”字是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回家路上“莺啼”相伴的情景;表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闲适心情。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试品析首联中的“望”字的妙处。

答:

2、这首诗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请说说它好在哪里。

答:

1、“望”字不仅拓宽了诗的意境,使读者的视野铺开,而且在心理上拉进距离。创造出雄浑壮阔的气象,使人有一种天空辽阔、意境高远的感受,为全诗奠定了豪壮的感情基调。

2、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大多情感悲伤、基调低沉,而王勃的这两句诗全无伤悲之情,写得昂扬乐观,气势豪迈,意境开阔给朋友以安慰和鼓励。

阅读下面古诗

杳杳寒山道

寒 山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注释】①寒山:寒山是贞观时代的诗僧。长期住在天台山寒岩,诗就刻写在山石竹木之上。②杳杳:形容山路深暗幽远。③落落:形容涧边寂寥冷落。④啾啾:形容鸟儿凄厉的叫声。

1、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主要写天台山寒岩一带的自然风景,通篇以“寒”字贯穿,浸透了寒意。

B.诗的首联写“寒山”“冷涧”,一开始就把读者带进一个冷森森的境界,顿觉寒气逼人。

C.诗的第三联写山中气候,用风寒的凛冽写出环境的冷峻。

D.诗的尾联表现了诗人超然物外的热情如火的心境。

2、下列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第二联以动衬静,即以轻细的鸟鸣声反衬四周的幽静冷寂。

B.“杳杳”具有幽暗的色彩感;“落落”具有悠远的时间感;“淅淅”写风的动态感;“纷纷”写雪的飞舞状。

C.诗的最后两句与唐代诗人太上隐者《答人》的“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有异曲同工之妙,流露出诗人淡出红尘、超然物外的情趣。

D.全诗运用以景物渲染气氛、以气氛烘托心情的表现手法,同时大量使用叠字,使诗篇富于一种特殊的音乐美。

1.D 

2.B

阅读[宋]苏轼的《梅花》一诗

春来幽谷水潺潺,灼烁梅花草棘间。

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度关山。

【注】这首诗写在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途中。

⑴请展开想象,简要描述这首诗前两句中的画面。

⑵诗中的梅花处在怎样的环境中?它有着怎样的品格?结合诗句作简要说明

⑶这首诗借梅花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⑴春天幽静的山谷里溪水潺潺,冬天未谢的梅花在花草岩石间闪烁点点繁华。

⑵梅花生长在幽谷之中,荒芜的草棘之间,并且遭到了狂风暴雪的猛烈摧残,处境十分恶劣。它品格坚贞,顽强生长,虽受打击,坚强不屈。

⑶这首诗借梅花表达了诗人遭受__后的痛苦以及坚贞不屈的情感

古诗文阅读与赏析

华子岗[唐] 裴迪

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晞。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阅读上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1)诗人是从感觉的哪几个角度摹写景色的?1

(2)这首诗以“还家”为线索,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1

(1)诗人从视觉、听觉、触觉三个角度摹写景色。

(2)表现了诗人对华子岗景色的喜爱留恋

古诗词鉴赏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这首词上阙描写了打猎时的___________ __,下阙抒发了作者希望为国杀敌的________________。

2.请你谈谈对“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依据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壮观场面   报国情怀

2.借用典故,表达了作者渴望立功边陲的急切心情。意思是:朝廷什么时候能派使者来,让“我”获得重用,效力疆场呢?(意对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

山居即事 (王 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和“稀”字的表达效果。

2.诗的颈联、尾联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3.结合全诗,具体分析作者塑造了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

1.“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2.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3.整首诗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内心落寞、品行高洁、悠然享受隐居生活的隐士形象

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称杜甫为杜工部,称左光斗为左忠毅公,称陆游为陆放翁,分别是以官职、谥号、号来称呼人。 B:《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是李白听闻好友升迁至湖南龙标时寄托对好友的思念所写的。 C:“既望”是指农历每个月十六这一天,而每个月的初一叫作朔。 D: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

柳州榕叶落尽偶题 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 榕叶满庭莺乱啼。

【注】①宦情:做官的情怀;羁思:滞留异乡的思绪。此诗为柳宗元被贬柳州后所写。

②春半:春天的中间,即二月。

1. 诗中的“尽”和“乱”两字描绘了“春半”时节怎样的景象?

2.面对二月春景,诗人为何生发了“如秋”之感?

1.雨后百花凋零,榕叶落满庭院,黄莺乱啼,呈现出一片凄惨景象。

2.第一,凋零的景象让作者有了秋风扫落叶之错感。第二,诗人借景抒情。当时诗人被贬柳州,仕途不顺,羁留在外,远离故乡,所以产生了秋天版的凄苦和孤独之感。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