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上阕四句中有两句通过人物外在行为来写主人公的内心哀愁,请将它们找出来。
2.“风住尘香花已尽”这一景物描写在词中有何作用?
1.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
2.交代季节特征,渲染凄婉氛围,象征作者美好的生活已经过去,为全词奠定感情基调
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B.“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
D.“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C.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
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1.C
2.A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两小题。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骆宾王
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
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1)“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因为风声停止,山谷显得异常安静,幽深少人的山林,月色更加浓郁,运用听觉和视觉描写,描绘了一幅幽邈、静谧的月下山林图景。
(2)表达了作者厌倦世俗,热爱自然,渴望归隐的情感;突出了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对高洁坚贞品格的追求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①
孟浩然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之子②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注释】①业师:法名业的禅师僧人。山房:山中房舍,指佛寺。丁大:作者友人。②之子: 这个人。
(1)请概括前六句诗渲染的环境特点。(2分)
(2)对尾联中诗人的心态,有人说是焦急,有人说是平和。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
(3分)
(1)寂静、清幽、清冷。
(2)示例一:焦急。诗歌前三联景物的描写,表现出了时间的推移,夜色已深;故人期而未至,“孤”字更流露出诗人的焦急心态。示例二:平和。诗歌前三联描写了一幅静谧清幽的山中美景,表现了诗人心境的闲适;故人期而未至,诗人抚琴等待,足见诗人心态的平和。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后面练习。
夏夜追凉
宋·杨万里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1.作者夏夜“开门小立”的原因是什么?
2.诗末说微微凉意“不是风”,那么是什么?请结合诗中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案】
1. 是因为“夜热”。
2. “月明”、“竹深树密”、 “虫鸣”,可见环境清幽。所以说微微凉意“不是风”,
而是因静而生,是静中生凉。
渔家
孙承宗
呵冻提篙手未苏,满船凉月雪模糊。
画家不识渔家苦,好作寒江钓雪图。
阅读上面的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1)诗歌第一句中的“呵”“提”二字有什么妙处?
(2)诗歌通过对比的写作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 “呵”“提” 二字准确传神地写出了渔民冒着严寒在冬夜里撑篙打渔的画面,表现了渔民生活的悲苦,表达了作者对渔民的深切同情
(2)既表达了作者对文人画家只表现自己的闲情雅趣,不反映渔民真实悲苦生活的不满,又流露出作者对渔民悲苦生活的深切同情。
(16届浙江省台州市书生中学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阮郎归(俞紫芝)①
钓鱼船上谢三郎,双鬓已苍苍。蓑衣未必清贵,不肯换金章②。
汀草畔,浦花旁。静鸣榔③。自来好个,渔父家风,一片潇湘④。
【注释】①俞紫芝:字秀老,金华人,流寓扬州。工诗词,深受王安石、黄庭坚看重。
②金章:此处指高官的服装。③鸣榔:扣舷而歌。④潇湘:清深的湘水。
1词中最能突出渔父清高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蓑衣未必清贵 不肯换金章
2.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不慕名利,寄情潇湘碧水,自得其
乐、闲适自在之情。
(16届江苏省东台市第一教研片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阅读王之涣的《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凉州词》中有这么一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有人认为“黄河”应为黄沙,你怎么看?
1.用了比喻的手法,写边地苦寒,皇帝的恩泽不能到达玉门关以西。蕴涵着无限的乡思离情。
2.两种说法的角度不同。从物候学的角度看,“黄沙直上白云间”是事实,从地理学角度分析,“黄河远上白云间”则不可能,凉州城与黄河相去甚远。有可能是“河”与“沙”传写错误。但是从文学角度看,“黄沙直上白云间”没有“黄河远上白云间”那样显得有美感,文学是可以发挥想像的。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 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1.“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描写雪后军营将士的生活,有什么作用?
2.指出“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愁”的含义。
3.“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很多相似之处,请从情感和写作手法两方面简要说明。
【答案】
1. 表现了军营将士生活的苦寒(如果写表现了军营将士面对困苦的战斗豪情也可),侧面表现边塞雪景的奇寒。
2. 既指在雪寒冰封的气候条件下愁云密布,又包含着朋友分手时的离愁。
3.表达感情相似:都表现了诗人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的心情;写作手法:都运用了借景抒情。
夜上受降城闻笛(唐)李益
回乐①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②尽望乡。
注:①回乐:县名,旧址在今宁夏灵武县西南。②征人:驻守边地的士兵。
1.这首诗开头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景?写出了边地环境的什么特点?
2.这首诗抒发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1.运用了比喻手法,写出了边塞环境荒凉的特点。
2.表现了征人思乡的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