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有关于名著相关知识错误的一项是( )
A:《西游记》中,为试探师徒四人的禅心是否坚定,铁扇公主假意要招他们为夫婿。唐僧不为所动,悟空识破真相,沙僧一心跟随师父,八戒却动了凡心。 B:杨志虽是名门之后,但命运坎坷。先因失陷花石纲而流落他乡,又因怒杀牛二而被发配充军,最终因丢了生辰纲而不得不连夜投奔梁山。 C:落花与眼泪是林黛玉悲苦命运的象征,如她那首著名的《葬花词》所描写:“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D: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具有经世济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
(一)诗歌鉴赏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诗歌后两句写出了怎样的景象?
答:
2、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
1、写出了夜深人寂、明月相伴的景象。
2、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的心境。
蚕妇吟
南宋·谢枋得
子规啼彻四更时,起视蚕稠怕叶稀。不信楼头杨柳月,玉人歌舞未曾归。
【注】玉人:美人,此处指歌女。
1.古典诗词讲究炼字,诗句中“怕”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2诗人将蚕妇和歌女放在一起写有何用意?
1.怕桑叶稀了,蚕不能吃饱,不能很好地生长,反应出蚕妇生活的艰辛和内心的担忧、无奈。
2.通过蚕妇夜以继日的劳作和歌女通宵达旦为官人表演的对比,表达了对为官者荒淫无耻生活的批判,对百姓艰难度日的同情。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
鹧 鸪
郑谷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1)颔联运用典故,很容易勾起读者对 等历史传说的联想。
(2)品味颈联中“乍”、“才”两字的表达效果。
(3)这首诗借鹧鸪的悲啼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屈子怀沙或湘妃泣竹,意对即可。
(2)“乍”、“才”两个虚词起强调作用,有力地烘托出鹧鸪啼声的哀怨,感动人心。
(3)抒写了游子的乡愁旅思。
阅读《相见欢》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一句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境?
2. 结合全词谈谈你对结尾句中“别是一般滋味”的具体含义的理解。
1.“无言”“独上”写出了词人孤独愁苦对的神态,“月如钩”写出了月形,表明已是深秋。那如钩的残月尽力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多少悲欢离合,今夜更让人感到孤独、寂寞、凄凉、愁苦。
2.离愁别恨,__之痛。
新 柳
杨万里
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
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1)诗中的“新柳”有什么特点?
(2)“水中柳影引他长”中的“引”字有什么妙处?
(1)颜色浅黄,形态纤长、轻柔。
(2)“引”字照应了“百尺”一词,描绘出一幅柳条和水中倒影相连的画面,优美而有动感。“引”字非常亲切,把柳影(亦即是把新柳),以及整个画面写活了。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上阕四句中有两句通过人物外在行为来写主人公的内心哀愁,请将它们找出来。
2.“风住尘香花已尽”这一景物描写在词中有何作用?
1.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
2.交代季节特征,渲染凄婉氛围,象征作者美好的生活已经过去,为全词奠定感情基调
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B.“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
D.“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C.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
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1.C
2.A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两小题。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骆宾王
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
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1)“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因为风声停止,山谷显得异常安静,幽深少人的山林,月色更加浓郁,运用听觉和视觉描写,描绘了一幅幽邈、静谧的月下山林图景。
(2)表达了作者厌倦世俗,热爱自然,渴望归隐的情感;突出了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对高洁坚贞品格的追求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①
孟浩然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之子②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注释】①业师:法名业的禅师僧人。山房:山中房舍,指佛寺。丁大:作者友人。②之子: 这个人。
(1)请概括前六句诗渲染的环境特点。(2分)
(2)对尾联中诗人的心态,有人说是焦急,有人说是平和。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
(3分)
(1)寂静、清幽、清冷。
(2)示例一:焦急。诗歌前三联景物的描写,表现出了时间的推移,夜色已深;故人期而未至,“孤”字更流露出诗人的焦急心态。示例二:平和。诗歌前三联描写了一幅静谧清幽的山中美景,表现了诗人心境的闲适;故人期而未至,诗人抚琴等待,足见诗人心态的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