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出对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有误的一项(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B:第一句点出了送别的地点,第二句则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C:颔联写离情别意,重在点出相同之处,即同为宦游人。 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嫌弃杜少府在临别之时像小儿女一般哭鼻子、抹眼泪。
题扬州禅智寺
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注:写这首诗时,作者的弟弟患眼病寄居扬州禅智寺,杜牧携眼医前往扬州。按唐制,作者因假逾百日而离职。
(1)古诗很讲究炼字,请选取这首诗中“青苔满阶砌”的“满”,简析其表达效果。
(2)这首诗的尾联运用了衬托手法,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并说说本诗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1) “满”字写石阶上青苔之盛,侧面表现来人之稀,烘托了气氛之冷清。
(2)末句写“歌吹”,是以乐衬哀,用热闹的扬州来作陪衬,以扬州的歌舞喧闹、市井繁华来反衬禅智寺的静寂落寞,这首诗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身世感慨与凄凉情怀,突出了诗人孤独凄清和失落的心境。
(一)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1.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运用了 的修辞。
2.赏析“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顶针(连珠)
2. 运用了互文的修辞,将军和壮士们经过多年征战有的光荣殉国,有的载誉而归。这句话既表明战争时间长,又表现了战争的残酷,衬托出花木兰参军的艰辛,歌颂了木兰替父出征的孝心。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题。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首联写了作者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
2.结合我国历代名人志士对待生死的价值观,举例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
1.参加科举而走入仕途和起兵抗元。
2.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丹心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诗句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如: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慨。
征人怨 柳中庸(唐代)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注:金河、青冢、黑山,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青冢,是王昭君的坟墓,当时被认为是远离中原的一处极僻远荒凉的地方。
1、赏析前两句中的“岁岁”、“朝朝”有什么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全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1.用了叠音词,富有韵律感,增强表达效果,写出了征夫守边时间的延续(时间之长)和天天战争不息的生活。
2、表达征夫长期守边,东西辗转,不能还乡的怨情
登科后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注】这首诗是孟郊四十六岁进士中第之后而作。
1.请解释 “龌龊”、“放荡”在本诗中的含义
2.“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龌龊:指处境不如意,思想上拘谨局促。放荡: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2.描绘出诗人中第后神采飞扬的得意之态,酣畅淋漓地抒发了他心花怒放的得意之情。
十五夜望月
唐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诗中写出景物的什么特点?
清冷
2.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离别之情(思乡之念、思聚之情)。
3请品味“不知秋思落谁家”句中“落”字的妙处。
“落”字,化静为动,富有动感,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仿佛秋思如皎洁的月光般洒落人间似的,表达出诗人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
1清冷;
2.离别之情(思乡之念、思聚之情)。
3 “落”字,化静为动,富有动感,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仿佛秋思如皎洁的月光般洒落人间似的,表达出诗人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
下列有关于名著相关知识错误的一项是( )
A:《西游记》中,为试探师徒四人的禅心是否坚定,铁扇公主假意要招他们为夫婿。唐僧不为所动,悟空识破真相,沙僧一心跟随师父,八戒却动了凡心。 B:杨志虽是名门之后,但命运坎坷。先因失陷花石纲而流落他乡,又因怒杀牛二而被发配充军,最终因丢了生辰纲而不得不连夜投奔梁山。 C:落花与眼泪是林黛玉悲苦命运的象征,如她那首著名的《葬花词》所描写:“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D: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具有经世济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
(一)诗歌鉴赏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诗歌后两句写出了怎样的景象?
答:
2、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
1、写出了夜深人寂、明月相伴的景象。
2、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的心境。
蚕妇吟
南宋·谢枋得
子规啼彻四更时,起视蚕稠怕叶稀。不信楼头杨柳月,玉人歌舞未曾归。
【注】玉人:美人,此处指歌女。
1.古典诗词讲究炼字,诗句中“怕”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2诗人将蚕妇和歌女放在一起写有何用意?
1.怕桑叶稀了,蚕不能吃饱,不能很好地生长,反应出蚕妇生活的艰辛和内心的担忧、无奈。
2.通过蚕妇夜以继日的劳作和歌女通宵达旦为官人表演的对比,表达了对为官者荒淫无耻生活的批判,对百姓艰难度日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