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春①
【宋】李清照
风住尘香②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③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④春尚好,也拟⑤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⑥,载不动许多愁。
【注】①选自《李清照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武陵春,词牌名。②[风住尘香]风停了,尘土中带有落花的香气。③[物是人非]景物依旧,人事已变。这里暗指丈夫已死。④[双溪]浙江武义、东阳两江水流至金华,并入婺江,两水合流处叫双溪。是当时的风景区。⑤[拟]打算。⑥[舴艋舟]一种形似舴艋的小船。
1.对“日晚倦梳头”中的“倦”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心绪不宁,无心做事。
B.疲惫不堪,毫无兴致。
C.百无聊赖,内心空虚。
D.琐事多多,精力不济。
2.对“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的意思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化简为繁,化有形为无形,写出了词人哀愁的数量之多。
B.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写出了词人哀愁的分量之重。
C.词人内心沉重,舴艋舟又太小,确实是“载不动”。
D.词人内心苦闷,双溪又太遥远,“载不动”是一种借口。
3.下列诗句与本词描写的花形态相近的一项是
A.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B.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C.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D.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A
2B
3C
山中问答
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①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注】①窅(yǎo)然:远去的样子。
1.面对“何意栖碧山”的问题,诗人的回答是什么?请结合全诗概括作答。(2分)
2.下列诗句中,哪一句与“桃花流水窅然去”所蕴含的感情相似?请简要分析(2分)
A.无可奈何花落去B.风住尘香花已尽C.簌簌衣中落枣花
1.【答案】诗人的回答是笑而不答。“笑而不答”,带有几分神秘的色彩,造成悬念,以诱发读者思索的兴味。“心自闲”三个字,既是山居心境的写照,更表明这“何意栖碧山”的问题,当桃花飘落溪水随之远远流去的时候,诗人觉得此处别有天地,如仙境一般。此时的心情是很安适恬淡的,神态悠然自得身处幽居碧山,心里一片轻松坦然,对于诗人来说,既不觉得新鲜,也不感到困惑,只不过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罢了。
2.【答案】C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前四句描写了洞庭湖_______的景致,后四句委婉含蓄地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愿望。
2.颈联中的“蒸”“撼”二字历来为人们所称赞,请你品析这两个字的妙处。
1.气势磅礴 积极入仕
2.这两个字极具夸张色彩,写出了洞庭湖的水势浩大和波涛汹涌。
正月三日闲行
白居易
黄鹂巷口莺欲语,乌鹊河头冰欲销。
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
鸳鸯荡漾双双翅,杨柳交加万万条。
借问春风来早晚,只从前日到今朝。
【背景】《旧唐书·白居易传》载云:“时天子荒纵不法,执政非其人,制御乖方,河朔复乱。居易累上疏论其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 此诗写在白居易苏州刺史任职时。
游大林寺
白居易
余与河南元集虚①辈,自遗爱草堂②历东、西二林③,抵化城,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大林穷远,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寺中惟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④。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是孟夏,如正、二月天。山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⑤不同。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因口号绝句云: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既而,周览屋壁,见萧郎中存、魏郎中弘简、李补阙渤三人姓名诗句。因与集虚辈叹,且日:“此地实匡庐第一境,由驿路至山门,曾无半日程。自萧、魏、李游,迨⑥今垂二十年,寂寞无继者。嗟呼,名利之诱人也如此!” 时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乐天序。
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白居易及其作品选》
【注释】①元集虚:唐代隐士,隐居庐山,善文会乐,与向居易交情甚好。②遗爱草堂:白居易贬江州后,在庐山遗爱寺自己建造的草堂。③东西二林:指东林寺、西林寺。后文“化成”指化成寺。④海东人:新罗国人,新罗国地处朝鲜半岛。⑤聚落:村庄。⑥迨:至,到。
1.对“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一句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B.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C.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D.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山桃始华 (2)恍然若别造一世界
(3)既而,周览屋壁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
4.《正月三日闲行》中间两联,巧对偶得,不求工而自工,自然工稳。请任选一联进行赏析。
5.大林寺景色优美却游人甚少,其原因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6.结合以上诗文,说说白居易具有怎样的心境和襟怀?
1B
2. (1)开花 (2)到(或“往”) (3)接着
3.寺院周围多是清澈的溪流,苍色的岩石,矮小的松树,清瘦的竹子。
4.分析对偶,并结合内容赏析。例如:
第二联:“东西南北”的方位词对“三百九十”的数词,妙不可言,以暗写绿水与河道,东西南北,纵横交织。水用“绿”,可谓清澈之极;桥用“红”,可谓绚烂之甚。色彩鲜艳而明丽,表现烂漫春光。
第三联:“鸳鸯双双”对“杨柳万万”,春江水暖,绿柳润泽,显示出春天生机盎然的景象。
5. (1)大林穷远;(2)名利之诱人也如此!
6.表现了轻松一身、惬意无限的闲适心境,和关心百姓、淡泊名利的襟怀。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案,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公元765年,杜甫迫于无奈辞官离开草堂,乘舟东下,途中写下了这首诗。
1、这首诗的前两联描写了“旅夜”的情景,其中描写近景的一联是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1.细草微风案,危樯独夜舟
2.此诗写于作者漂泊途中。通过旅夜所见星变、月涌的壮阔景象的描写,抒发了作者自己身世不遇、漂泊无定的感情。
【甲】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乙】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 《山居秋暝》的作者是 。从诗歌形式上分,上面两首诗属于近体诗中的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两首诗作为山水田园诗,都描写了清新、宁静的优美图景。
B.两首诗都反映诗人寄情山水、追求淸静隐逸生活的理想。
C.两首诗中的“空”字都隐隐地表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之感。
D.情感表达上,甲诗在尾联直抒胸臆,乙诗则显得更为含蓄。
1、王维;五言律诗
2、C
古诗赏析
送友游吴越 杜荀鹤
去越从吴过,吴疆与越连。有园多种桔,无水不生莲。
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此中偏重客,君去必经年。
1、这首诗表现了吴越之地哪些特色?
2、“夜市桥边火”,请赏析“火”这个字的妙味。
1、江南水乡,风光秀美,物产丰饶,市镇繁荣,民风淳朴。
2、“火”字,既可使人想象夜市繁荣、热闹的景象,而“火”与桥下的水相映照,波光粼粼,更增添诗情画意。
白梅
王冕(元)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①著:放进,置入。②混:混杂。芳尘:香尘。③乾坤:天地。④桃李:桃花和李花
1. 在这首诗中,作者选取的意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2. 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作者选取的意象是梅花;突出了它耐寒(冰雪林中著此身)、清高(不同桃李混芳尘)、报春(散作乾坤万里春)的特征
2.主要运用了托物寓意/托物言志/衬托(用冰雪衬托梅之坚毅)、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的手法;诗人以梅自况,借梅花的高洁来表达自己坚守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格远志
选出对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有误的一项(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B:第一句点出了送别的地点,第二句则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C:颔联写离情别意,重在点出相同之处,即同为宦游人。 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嫌弃杜少府在临别之时像小儿女一般哭鼻子、抹眼泪。
题扬州禅智寺
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注:写这首诗时,作者的弟弟患眼病寄居扬州禅智寺,杜牧携眼医前往扬州。按唐制,作者因假逾百日而离职。
(1)古诗很讲究炼字,请选取这首诗中“青苔满阶砌”的“满”,简析其表达效果。
(2)这首诗的尾联运用了衬托手法,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并说说本诗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1) “满”字写石阶上青苔之盛,侧面表现来人之稀,烘托了气氛之冷清。
(2)末句写“歌吹”,是以乐衬哀,用热闹的扬州来作陪衬,以扬州的歌舞喧闹、市井繁华来反衬禅智寺的静寂落寞,这首诗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身世感慨与凄凉情怀,突出了诗人孤独凄清和失落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