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甸句子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提出了一个与事实相反的假设,以江东二乔的命运影射国事,借古讽今,可见诗人构思之奇特。 B:“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视觉上给人以齐整之美,听觉上给人以音乐之美。 C:“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彻),影布石上”明写鱼,暗写水。整句无一“水”字,但澄澈的潭水如在眼前,这是典型的对比手法。 D:“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运用了白描的手法,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一痕”“一点” “一芥”“两三粒”,高度概括,宛如中国山水画,寥寥几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20.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5分)

月 夜

【唐】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早 行

【宋】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①阑干:这里指横斜的样子。②偏知:才知。③驼褐:用兽毛制成的上衣。

(1)《月夜》描写的是 时节的景象,《早行》描写的是 时节的景象。(2分)

(2)两首诗的最后两句都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请作分析。(3分)

[67c40afb780b252f.jpg]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5.这首词的作者李清照,是宋代女词人,号 词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6.宋朝胡仔称:“绿肥红瘦,此语甚新。”请简要赏析“绿肥红瘦”的表达效果。

7.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f7546768197b69e7.jpg]

阅读《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对诗中有关词句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荒秽:形容词作名词,指豆苗里的杂草。秽:肮脏。这里指田中杂草。

B. 晨兴理荒秽: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

C. 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愿: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D. 带月荷锄归:作者带着月亮,扛着锄头回去了。

2.对这首诗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所谓“自然”,不仅指乡村的自然环境,亦是指自然的生活方式。

B. 用浅易的文字,平缓的语调,表现深刻的思想,这不是陶渊明的特长。

C. 在陶渊明看来,追逐富贵,追逐虚名,都是扭曲人性、失去自我的行为。而自耕自食,满足于俭朴的生活,舍弃人与人之间的竞逐与斗争,这才是自然的生活方式。

D. “但使愿无违”是全诗的归结和主旨。“愿”,就是保持人格的完整,坚持人生的理想,以真诚的态度、自然的方式,完成这一短暂的生命。

3.下面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描绘出劳动中淳朴真率的生活情态。语言自然而平易近人,不加雕饰,是诗人乐于归田隐居、弃绝尘世的精神境界之流露。

B.“带月荷锄归”,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C.五六句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这里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D.“种豆南山下”与“采菊东篱下”有着同样的韵律,同样的韵味。采菊是十分认真的,而种豆则是漫不经心的。

4.下列诗句,理解错误的是( )

A.卒章显志的诗句是: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B.写诗人早出晚归、欣慰自足的隐居生活的名句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C.陶渊明《归园田居》中表示辛勤劳作,热爱劳动的诗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D.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最能突现诗人摒弃尘俗,躬耕自食,归返自然志愿的诗句是: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1.D 

2B. 

3.D 

4.C 

阅读《次北固山下》中节选的文字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对首联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客路”即“旅途”。只是交代了乘舟而来的情况,并未表明作者要去的路途。

B.此句采用了对偶的修辞,写“客路”“行舟”,字里行间并未流露出作者的漂泊之感。

C.这首诗以对偶句开头,句式不同一般,又工整明丽,“青山”“绿水”给人眼明心亮的感觉,与尾联并无联系。

D.此联总写北固山秀丽景色的的两个互文词语是“青山”“绿水”。

2.对颔联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仗非常工整,“两岸阔”与“潮平”,“一帆悬”与“风正”均有因果关系,“风正”是风大之意。

B.“潮平”指潮水上涨,水与岸平。“风正”指风向既顺,风力又猛。通过“风正一帆悬”,以大景写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大景表现出来了。

C.“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更使人胸襟开朗。“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的景象。

D.此联进一步把人带到一种和平宁的环境里,平野开阔,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平和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江水直流的景观。

3.对颈联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联写海上日出冲破黎明的__,江边春意赶走垂尽的久蜡残冬,不仅意象美妙,还蕴含一种生活哲理,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

B.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通过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对春天的喜爱。

C.颈联再描写景物、节令中,形象的写出了夜退日出、东去春来的变化,透露出乐观、积极、向上的感情;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位置加以强调;“生”“入”两字用了比喻手法,语言生动形象。

D.颈联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诗人在写景中寄托感情,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易逝的遗憾。

4.对全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归雁洛阳边”意即我想学北归的大雁,回到故乡洛阳。

B.尾联与首联呼应,诗人触景生情,表达了其无法抑制的思乡之情。

C.尾联抒发了作者作客他乡的深深愁绪,可知前面三联所写的明丽的江南景色,都是为最后一联作反衬的。

D.尾联紧承颔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1.D

2.C 

3.A 

4.B

阅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白居易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的词语“凄凉地”“弃置身”,暗含诗人长期谪居的痛苦和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

B.颔联写诗人回到了久别的家乡,虽人事全非,心里却有欣慰之情。

C.颈联“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

D.尾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

2. 对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理解错误的一向是:( )

A.此联表现了诗人身经危难,仍保持坚定的意志和积极乐观的精神

B.此联表达了作者虽身经危难却不消极气馁,而是保持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和百折不回的坚强毅力。

C.这首诗告诉人们:旧事物必将消逝,新事物必将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

D.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孤独、苦闷,是意志消沉的一种表现。

3.诗的颔联中借用两个典故“闻笛赋”和“烂柯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分析错误的是:( )

A.怀念故友。

B.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C. 运用两个典故,表达诗人对受害友人的悼念,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充满无限悲痛怅惘之情。

D. 运用两个典故,表达诗人怨天尤人,对统治阶级的不满。

4.对这首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在诗中,作者表达了事物在迅速向前发展,相信未来一定比现在更美好,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思想感情。

B.这首诗表现了消极、悲观,怨天尤人的情绪,我们一定要引以为鉴。

C. “沉舟”“病树”是诗人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但他对未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必然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终究会万木争春,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

D. 这首诗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1.B 

2.D  

3.D 

4.B

阅读《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下列诗句朗读节奏有错的一项是(  )

A.望/长城内外      B.数/风流人物

C.山/舞/银蛇      D.欲/与天公试/比高

2.“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几句的描写角度是( )

A.、实写雪后之景,展现出绚烂多彩的美丽图景。

B.、联想到以往雪后之景,展现美丽的图景。

C.、通过回忆,写过去的雪后之景,展现出美丽的图景

D.、是想象,虚写雪后之景,展现出绚丽的美景。

3.对“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在全词中所起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承接上文,再次赞美祖国山河。

B.总领以下各句,为下文议论历史人物作铺垫。

C.引起下文,暗示历史人物对祖国山河的态度。

D.承上启下。既承接上文,再次赞美祖国山河;又指出历史英雄人物为祖国壮丽山河而倾倒,为评论历史人物作了铺垫。

4.《沁园春·雪》中评价历史人物的用意是( )

A.批评他们武功有余,而文学才华不足。

B.歌颂他们武艺超群,劝戒他们要文武并重。

C.否定他们的英雄地位,同时指出他们事业上的不足。

D.肯定他们的历史贡献,同时委婉地指出其阶级和时代的局限。

5.下列关于《沁园春·雪》分析有错的一项是(  )

A.上阕对北国风光的描绘,表现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B.这首词表达了诗人作为革命领袖而创造空前历史业绩的信念和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心。

C.不论是上阕还是下阕,都把写景、抒情、议论三者融合在一起。

D.这首词的上下阕各有一个领字,上阕是“望”,下阕是“惜”。

1.C

2.D

3.D

4.D

5.C

阅读《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写个人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突出生平的艰辛,命运的多舛。

B.“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将国家局势与个人命运交织在一起,沉痛述说国破家亡的痛苦。

C.文中通过“惶恐”“零丁”两个词语,写出兵败被俘后内心的忧叹。

D.尾联自问自答,想到自己难逃一死,充满悲愤无奈,只有以“丹心”表明自己对国家的忠诚。

2.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通过写过零丁洋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充分体现诗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气节。

B.本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感情真挚深沉。

C.“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采用拟人、对偶的修辞,借地名表现内心孤苦无依的苦痛。

D.本诗风格慷慨悲凉。始为悲愤,终为高亢,表现了诗人的铮铮铁骨、耿耿忠心。

3.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B.古往今来,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舍生取义,一片丹心将永垂史册,映照千古。

C.这两句诗直抒胸臆,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D. 这一句采用委婉的方式,写出了即使死,也要照亮史册的决心。

4.下面的诗句中,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不一样的是( )

A.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宋·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B.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

C.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郑思肖《画菊》)

D.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1.D

2.C 

3.D 

4.A

古诗词阅读

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诗中表达诗人心境高远、自由闲适、恬淡惬意的词语是“ ”和“ ”。

2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展现的画面。

1.心远  悠然评分标准:每空1分。

2.示例:太阳下山了,南山笼罩在渐渐升腾的云气之中,显得非常美丽。外出觅食的鸟儿,呼朋引伴,成群结队地飞回巢穴。

选出对下面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A.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感情强烈, 情景兼具, 含蓄蕴藉, 耐人寻味。

B. 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 人烟稀少, 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 实际深藏诗人的无限感慨; 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 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C. 这首诗的颈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欣喜愉悦之情, 尾联则写出了诗人忧愤之深。

D. 全诗表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 保家卫国的感情。

D ( 全诗表现了作者感时恨别, 忧国思家的感情)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