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枯藤老树昏鸦”一句写出了什么样的秋末之景?有什么作用?
答:
2.“断肠人在天涯”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作者借此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1.(1)干枯的老藤,苍老的树木,乌鸦哀鸣。(2)渲染出一种萧瑟荒凉的意境,含蓄地表示出游子无家可归之意。
2.(1)直抒胸臆(直接抒情)。(2)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家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或:抒发游子思乡的凄苦愁楚之情)。
题稚川山水
戴叔伦
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松下茅亭五月凉”,松下茅亭是诗人观赏稚川山水的立足点和题咏之处。
B.“晚”字暗引下文的乡思,笔法浑然无迹。
C.“秋风思”与上文“五月”所写的季节相矛盾。
D.末句所写的虽只是瞬间的感觉和联想,却既有似曾相识的神往,又含不期而遇的欣喜,甚至还有虽“似故乡”而终非故土的喟叹。
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题咏稚川山水的小诗,写得风光如画,感情充沛。
B.前两句即景描写,由远及近。
C.次句“汀沙云树晚苍苍”,是茅亭眺望所见的中景和远景。
D.这首题咏山水的诗之所以成为诗而非画,正在于三、四句融注了诗人独特的内心感觉,传达出一种特殊的生活况味。
1.C
2.B
山中杂诗 吴 均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1.请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说说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竹中窥落日”中的“窥”字可否改为“望”字?谈谈你的看法
1.这首诗写了四处场景: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向檐,云出窗里,生动描绘了山居环境的幽静,表现了作者闲适的心情。
2.不能。因为“窥”是从缝隙中看的意思,表现出竹林幽深茂密,意境清幽;“望”则是向远处看的意思,境界开阔疏朗,与诗歌整体意境不合。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文中哪两句写出了清幽寂静的环境?
(2)诗的尾联写“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当中的俱寂与钟磬音矛盾吗?为什么?
略
题断桥春望图
〔明〕李流芳
往时至湖上,从断桥一望,便魂消欲绝!还谓所知:湖之潋滟熹微,大约如晨光之着树,明月之入庐。盖山水相映发①,他处即有,澄波巨浸②不及也。壬子正月以访旧重至湖上辄独往断桥,徘徊终日。翌日为杨谶西③题扇曰:
十里西湖意,都来在断桥。
寒生梅萼小,春入柳丝娇。
乍见应疑梦,重来不待招。
故人知我否?吟望正萧条。
又明日,作此图。小春四日,同子阳、子与夜话偶题。
(选自《西湖卧游图题跋》)
[注释]①映发:辉映。 ②澄波巨浸:水波清澈的大湖。 ③杨谶西:人名,后文子阳、子与也是人名。
1.用“/”划出下面句子的两处停顿。
壬子正月以访旧重至湖上辄独往断桥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便魂消欲绝( ) (2)澄波巨浸不及也( )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湖之潋滟熹微,大约如晨光之着树,明月之入庐。
4.试赏析诗句中“春入柳丝娇”的“娇”字的妙处。
5. 文中说“往时至湖上,从断桥一望.便魂消欲绝”,正对应诗中“ ,
”(填原句)。描绘西湖风景,文侧重表现了 之美,诗抓住了 之美和 之美。
1壬子正月/以访旧重至湖上/辄独往断桥
2(1)消失(或:断) (2)赶得上、比得上
3湖上水波荡漾,天色微明,仿佛清晨的阳光照耀在树上,皎洁的月光照进房屋里。
4“娇”字既表现了初春柳丝的柔嫩,又将柳丝人格化,使人感到柳丝好像娇弱的孩子或娇媚的少女,读来生动、亲切。
5十里西湖意 都来在断桥;水(或:湖、波)、梅、柳
北陂杏花
王安石
一陂②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东风吹作雪③,绝胜南陌碾成尘。
1.从题材上看,这首诗属于 。
2.简要分析“一陂春水绕花身”中“绕”字的妙处
3.诗歌后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咏物言志诗
2.一个“绕”字,使春水富有动感、充满生机,表现(赋予)了春水爱花惜花的情致。
3.主要运用对比的手法,写杏花宁愿被春风吹落,如雪花般飘落于水上,也不愿意在南陌被车轮碾作尘土。诗人借此表达自己宁愿为理想献身也不愿陷身污浊的崇高的政治理想与高尚的情操。
13.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以“闲人”结尾,请简要谈谈你对“闲人”的理解。
[aac2b8232801adf6.jpg]
11.王维《使至塞上》诗中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历来为人所称道,其中“直”和“圆”两字用的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18182164ae9f9d8d.jpg]
阅读王维的《寒食①城东即事》一诗
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绿蒲涵白芷②。溪上人家凡③几家,落花半落东流水。
蹴踘④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⑤。
【注】①寒食:古代节令名,在清明前一天。②演漾:荡漾。涵:沉浸。白芷:一种香草。③凡:总共。
④蹴踘:同“蹴鞠”,古踢球之戏。⑤分日:指春分之日。上巳:夏历三月三日上巳节。
1.(1)苏轼评价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本诗中的哪两句正体现了该特点:“ , 。”
(2)颈联在首联、颔联写清溪桃李的背景上又添新的意蕴,请作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关于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是一首山水田园诗。
B.三、四两句写诗人看到落花与流水,因之伤感起来。
C.诗中写高超的蹴踘技巧,可以玩出花样,男孩们此时不免要炫耀其身手:“蹴踘屡过飞鸟
上”可见踢球之高;而女孩们则穿漂亮的衣服,于垂杨中荡起秋千,“秋千竞出垂杨里”,
有如飞仙一般,吸引了众多少年的目光。
D.“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说明当时上巳节已与寒食节、清明节合在一起。
(1)提示:前六句的任意连续两句均可。
(2)颈联在首联、颔联写清溪桃李的背景上又添几笔不时飞上高空的秋千与皮球,使整幅画面更加充溢这清新灵动的青春活力。(1分)尤其是“过”“出”二字用得好,分别写出了少年男女游玩时的热烈气氛,使人感受到浓厚的早春气息和沉湎于游乐中的景象,透露出无限的羡慕之情。(2分)
2.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