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重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

答谢中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其奇者.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答谢中书

②晓雾将

③实是之仙

④未复有能其奇者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②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下面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文章以感慨起笔,囊括了山水,纵览了古今.

B.“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清,突出了山水映衬之美.

C.“猿鸟乱鸣”突出了猿、鸟的鸣叫传入耳际,让人感到繁多杂乱.

D.“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描绘出众彩纷呈,绚丽动人的景象.

(4)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书信;消散;人间;参与,这里指欣赏.

(2)①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②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3)C.

(4)作者盛赞自然之美,表达是热爱自然,娱情山水,归隐山林,沉醉自然超凡脱俗的欣喜之情.

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苏轼《水调歌头》) 这几句表现了作者由积极乐观、胸怀旷达,到抑郁惆怅的心理变化过程 B: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 这两句写故乡之水对“我”依依不舍,万里相送,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C: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这两句描绘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体现了王维作品“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D:小时候/乡愁是一杖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余光中《乡愁》) 这几句写作者少小离家,思念母亲,小小的邮票成为寄托乡愁的载体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6请简要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15答案: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不见草木,断绝行旅。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解析::这种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解答这类题目主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有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本题中抓住,大漠、孤烟、长河、落日之景物,通过“直”“圆”的分析可以得出答案)

16答案:表达了作者对朝廷排挤,不得志的愤懑之情(解析:这是道理解古诗中心的题。古诗中心通常在最后两句中可以看出,古诗中的关键语言,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息,诗人在萧关逢候骑,可看出诗人被排挤出朝廷。不得志的愤懑之情)

画堂春·寄子由

【宋】苏轼

柳花飞处麦摇波。晚湖净鉴新磨。小舟飞棹去如梭。齐唱采菱歌。

平野水云溶漾,小楼风日晴和。济南何在暮云多。归去奈愁何。

【注释】①这首词语《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写于同一年,此时作者在密州,其弟在济南。②“湖”指柳湖,在今淮阳,苏轼兄弟俩曾在此泛舟。

13.《画堂春》中的“归去奈愁何”与《水调歌头》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都有“归去”一词,它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13.“归去奈何愁”中的“归去”表达了苏轼与弟弟团聚的渴望,对常年在外漂泊的苏轼来说,兄弟俩曾经的相聚时一段美好的回忆,是一种真实的期待;“我欲乘风归去”中的“归去”是苏轼幻想回到月宫(天上)去,对于政治上失意的苏轼来说,月亮是纯净、美好的象征,是他的精神家园。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本词是一首“壮词”,词人却在结尾发出“可怜白发生”的概叹,你对此如何理解?

[1a9ab21e78b3e4b0.jpg]

浣溪沙

(宋)张孝祥①

霜日明霄水蘸空,鸣鞘②声里绣旗红。澹③烟衰草有无中。

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

【注】①张孝祥(1132-1169):字安国,号于湖居士,著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词》。此词调名下,乾道本《于湖先生长短句》有小题“荆州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塞”。②鞘(shāo):鞭鞘,拴在鞭子头上的细皮条等。③澹(dàn):恬静安然的样子。

6.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阕写边塞平原辽阔之景,还表明了此人对收复中原的信心。

B.上阕前两句描写了晴空万里、水天相接、鞭声响亮、红旗耀眼的景象。

C.“澹烟衰草有无中”不仅描写了极目远望之景,还表明了词人对收复中原的信心。

D.词的下阙抒写了北望中原之无限感慨感慨以及举杯消愁愁更愁之悲凉心绪。

7.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向是( )

A.词的上阕从视觉、听觉和触觉等角度写景,时节鲜明,色彩明丽。

B.“一尊浊酒戍楼东”一句在下阙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C.词的下阙抒发感慨,俨然可见一位爱国志士的形象。

D.这首词气势雄健,意蕴深厚,体现了豪放之词风。

6.C

7.A

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回答问题

塞上忆汶水

曹元用

沙碛秋高苑马肥,哀笳一曲塞云飞。

南都儿辈应相念,过尽征鸿犹未归。

(注)沙碛:沙漠。苑马:西域大苑所产的马。

(1)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最后一句写“征鸿”有什么作用?

(1)边塞秋高云飞,展示频繁的惆怅、悲哀的景象。

(2) 征鸿,意为“远飞的大雁”,古人常利用它们寄寓自己的情怀。这里借写征鸿未归,表达了思乡思亲之情及厌战的心理。

夜宿七盘岭

沈佺期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注释】①沈佺(quán)期:唐代诗人。 ②平仲:银杏的别称。浮客:游子。诗人自指。

15.“夜宿七盘岭”中“宿”字的意思是____。

16.“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

17.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境?

[bba697750ec7d1dd.jpg]

诗歌阅读

夏意

宋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①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②时一声。

【注释】①席:竹席。②流莺:即莺。流:指其鸣声婉转。

12、本诗通过描写院深席清、 (1) 、树阴满地、 (2) 、等四幅夏日画面,流露出诗人(3)的心情。

13、赏析“石榴开遍透帘明”中“透”字的妙处。

12、石榴开遍、梦觉流莺,于炎炎夏日悠闲旷达(恬然自在)

13、透:穿透。榴花盛开红红如火,却无刺目之感,给人一种润润、娇娇的感觉,意

境十足,令人赏心悦目。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3-14题。

虞美人 梳楼

[宋]蒋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濛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阑干。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选自《宋词鉴赏辞典》)

【注释】①溟濛(míng méng):形容烟雾弥漫,景色模糊。②忒(tuī):太。

13.这首词中作者选取了绵绵的细雨、等自然景物,描绘出江南春天的景致。14.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思归念远之情,请选取你感受最深的一处进行分析。

[24b629f20167f9ed.jpg][59564c27543649b7.gif]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