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山东省淄博卷】 9.阅读下面的诗歌,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 )。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A:首联的“国破”直说国家残破,“草木深”中的“深”字则以春草的茂盛暗写战后长安城的荒凉。 B:花、鸟本是春天最常见、最美好的景物,诗人却因“感时”“恨别”而见花落泪、闻鸟惊心。颔联融情于景,读来令人无限感伤。 C:尾联运用细节描写,写尽诗人在国破离乱之际的愁苦焦虑。 D:这首诗作于唐朝“安史之乱”之时,集中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情感。
【2016·山东省济南卷】
(三)诗歌阅读
夏意
宋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①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②时一声。
【注释】①席:竹席。②流莺:即莺。流:指其鸣声婉转。
12.本诗通过描写院深席清、 (1) 、树阴满地、 (2) 、等四幅夏日画面,流露出诗人的(3) 心情。
13.赏析“石榴开遍透帘明”中“透”字的妙处。
12.石榴开遍、梦觉流莺,于炎炎夏日悠闲旷达(恬然自在)
13.透:穿透。榴花盛开红红如火,却无刺目之感,给人一种润润、娇娇的感觉,意
境十足,令人赏心悦目。
【2016·福建省福州卷】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7—8题。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 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7.天上宫阙如此美好,但作者毕竟更热爱人间生活。词中哪两句是由出尘之思转向人世情怀的过渡?
答:
8.“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的“婵娟”指 ,说说你对这个名句的理解。
答:
7.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8.月亮 唯愿兄弟(亲人)彼此珍重,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2016·浙江省衢州卷】
金陵酒肆留别
【唐】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13.李白的这首诗与他的《渡荆门送别》都借水抒写离情,你认为哪一首用得更好?请具体分析。
李白《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3. 示例l: 《金陵酒肆留别》更好。诗句由饮酒留客到嘱客问水,场景豁然拓宽,让人由眼前喧闹热烈的饯别场面,联想到友人此去孤身一人,水路迢迢的未来之景。此句运用拟人手法赋水以生命,看似将离情与流水比较短长,实则道出江水不尽离情不断的挂念,也使得离别之情可视可量,意象变得生动而富有新意。而《渡荆门送别》借水抒情的句子虽然也用了拟人手法,但不如此诗新颖。
示例2:《渡荆门送别》 更好。借景抒情重在情景交融,意境和谐,诗句从出荆门到至楚国,一路景色变化,但相随相伴的一直是江水,因而结句水到“诗”成,借水表达对故乡的不舍之情,顺理成章,显得自然貼切。且明明是自己思念家乡却主客互換,故意说成是家乡之水深情款款,不舍游子,显得意味悠长。《金陵酒肆留别》借水寄情則显得有点突兀,与前几句所描写的景象不协调。
【2016·浙江省丽水卷】
(一)
画堂春·寄子由①
【宋】苏轼
柳花飞处麦摇波。晚湖②净鉴新磨。小舟飞棹去如梭。齐唱采菱歌。
平野水云溶漾,小楼风日晴和。济南何在暮云多。归去奈愁何。
【注释】①这首词语《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写于同一年,此时作者在密州,其弟在济南。②“湖”指柳湖,在今淮阳,苏轼兄弟俩曾在此泛舟。
13.《画堂春》中的“归去奈愁何”与《水调歌头》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都有“归去”一词,它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
13.“归去奈何愁”中的“归去”表达了苏轼与弟弟团聚的渴望,对常年在外漂泊的苏轼来说,兄弟俩曾经的相聚时一段美好的回忆,是一种真实的期待;“我欲乘风归去”中的“归去”是苏轼幻想回到月宫(天上)去,对于政治上失意的苏轼来说,月亮是纯净、美好的象征,是他的精神家园。
【2016·浙江省金华卷】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14-19题。
胡翰传
胡翰,字仲申,金华人。幼聪颖异常儿。七岁时,道拾遗金,坐守待其人还之。长从兰奚谷吴师道、浦江吴莱学古文,复登同邑先达之门。同郡柳贯▲文章名天下,见翰文,称之不容口。游元都,公卿交誉之。或劝之仕,不应。既归,遭天下大乱,避地南华山,著书自适。文章与宋濂相上下。
太祖下金华,召见,命之会食。后侍臣复有荐翰者,召至金陵。时方籍①金华民为兵,翰从容进曰:“金华人多业儒,鲜习兵,籍之,徒糜饷②耳。”太祖即罢之后聘修史书书成而归。爱北山泉石,筑其下,徜徉十数年而终,年七十有五。所著有《春秋集义》,文曰《胡仲子集》,诗曰《长山先生集》。
(选自《明史》卷二百八十五,有删改)
示顺生③
胡翰
明招④山中人,高义无等伦。
恨子弗见之,一去五百春。
我学如赘疣⑤,未成先误身。
误身身不淑,误世心不仁。
【注释】①籍:这里指征召。。下同。②糜饷:浪费粮食,耗费粮饷。③顺生:人名。④明招:武义明招山麓,晋元帝时阮孚曾在此筑屋修行。⑤赘疣:长在皮肤上的肉瘤,比喻多余无用之物。
14.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两处)
太 祖 即 罢 之 后 聘 修 史 书 书 成 而 归
1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或劝之仕( ) ②既归( )
③时方籍金华民为兵( ) ④鲜习兵( )
1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七岁时,道拾遗金,坐守待其人还之。
译文:
17.文中“ ”处原有一字,请根据上下文推测,最有可能的一项是
A.于B.以 C.而 D.乃
18.诗中“恨”字包含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
19.胡翰“避地南华山,著书自适”,结合诗文分析其中的原因。请用自己的话回答。答:
14.太 祖 即 罢 之/后 修 史 书/书 成 而 归
15.①有人,有的;②已经;③正;④少。
16.七岁的时候,(胡翰)在路上拾到了金子,坐在路边等丢金子的人,把金子还给他。
17.B。
18.表达了作者对顺生未能见到山中人的遗憾之情,期望顺生做山中人那样品德高尚的人,也流露出自己对山中人的仰慕之情。
19.自认为学问不深,品行不高,恰逢天下大乱;热爱山水;向往隐居生活;好读书。善作文。
【2016·浙江省舟山卷】
(一) 江上
【明】孙蕡①
江上青枫初着花,客帆和月宿蒹葭。云过疏雨数千点,临水小村三四家。
风起渔船依钓石,潮回归雁认平沙。秋怀已向南云尽,又是沧洲②阅岁华。
【注释】①孙蕡(fén):字仲衍,号西庵先生,广东南海人。②沧州:滨水的地方。
12.枫树是不会开花的,诗人却说“青枫初着花”,你如何理解?
答:
13.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
(一)12.因为初秋时节,部分青色的枫叶逐渐变红,就像是树叶上开出红红的花儿。或作者这样写,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初秋时节,江枫—片青色树叶中点缀着红叶的美景。
13.答案示例 例:诗人既有淡淡的思乡愁绪,又有看到景色后的开朗宽松心境。诗人原本有思乡愁绪,尾联“秋怀”一词,即心底的忧愁,流露出作者在离家千里,身在旅途中的这种情感,但江行所见之景清新幽美,心境也逐渐变得开朗旷达起來。尾联写心底的忧愁巳被风吹尽,在那滨水之处(沧洲 ) 每年也可以欣到江上的大好风光,即为明证。
【2016·浙江省湖州卷】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3-14题。
虞美人 梳楼
[宋]蒋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濛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阑干。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选自《宋词鉴赏辞典》)
【注释】①溟濛(míng méng):形容烟雾弥漫,景色模糊。②忒(tuī):太。
13.这首词中作者选取了绵绵的细雨、 ▲ 和 ▲ 等自然景物,描绘出江南春天的景致。
14.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思归念远之情,请选取你感受最深的一处进行分析
答:
I3.柔美的杨柳 红艳的海棠
14.示例1:“丝丝杨柳丝丝雨”一句写春雨的连绵不绝与杨柳的杂品娜柔美。春雨易伤旅人,而杨柳则更能引发别离之愁。(春雨连绵,杨梆柔展,此情此景让远离乡关的词人触景伤情、悄不自禁。)示例2:“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词人心头的乡愁,小楼都装不下了,以至于几次三番飞将出去寻找归乡之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词人乡愁之浓重、思归之执着与痴迷。示例3:“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写词人远离家乡,乡愁情切。连天帝都起怜悯之心。可见相思之苦;而借“花”消愁,结果自然也只能是“愁更愁”。示例4:“ 海棠红近绿栏杆”一句写海棠红艳,春意浓重,以乐景衬哀情,突出离乡之人的孤独和思乡之苦。示例5:“才卷珠帘却又晚风寒”,卷帘之际,迎面而来的是寒森森的晚风,此句以环境的清冷,映衬思乡之忧伤
【2016·浙江省温州卷】
(一)
南溪弄水回望山园梅花
[宋]杨万里
梅从山下过溪来,近爱清溪远爱梅。溪水声声留我住,梅花朵朵唤人回。
(选自《给孩子的古诗词》)
12.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题回答。
A.杨万里的小诗妙用动词。结合全诗,分析第一句中“过”字的妙处。
答:
B.杨万里的小诗巧用叠词。分析诗歌三、四句中叠词的表达效果。
答:
12.【A】 “过”字写出了梅花茂盛的特点,诗人[ 事有想象力,赋予梅花人的情感。表现梅花急切过溪唤“我”回去的情态,生动活泼,富有趣味。【B】溪水声声不停,像在热情地挽留诗人,梅花朵朵争艳,像是急切呼唤诗人。两具叠词,既突出殷切之情,又富有音韵之美。在诗人笔下,溪水梅花都有了人的情感,别有趣味。
【2016·浙江省宁波卷】
定林①所居
宋·王安石
屋绕湾溪竹绕山,溪山却在白云间。临溪放杖依山坐,溪鸟山花共我闲。
二月四日作②
宋·陆游
早春风力已轻柔,瓦雪消残玉满沟。飞蝶鸣鸠俱得意,东风应笑我闲愁。
【注释】①定林:地名,为名胜之地。②此诗作于淳熙八年(1181年),作者落职闲居家乡。
19.《定林所居》中的“溪”、“山”分别具有 ▲ 、 ▲ 的特点;《二月四日作》通过 ▲ 和消残之雪来描写早春的景色。
20.尽管两首诗都有“闲”字,诗人心境却不一样,请作具体分析。
▲
19. 蜿蜒曲折(弯曲)高轻柔之风(飞蝶鸣鸠)。
20•【示例】《定林所居》中“闲”字写出了诗人纵享山水的闲适自得之情,而陆游《二月四日作》 中“闲”字很好地写出了诗人因落职闲居而失意苦闷的愁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