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注释】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光。

1.请你发挥想象,描绘“子规声里雨如烟”所展示的优美画面。

2.第四句中的“蚕桑”照应上面“ ”,“插田”照应上面的“ ”,

一个“才”和一个“又”两个虚字极富表现力,勾画出乡村四月 气氛。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示例:细雨密密地下个不停,天地间,如烟雾般迷蒙,又仿佛悬挂着一道薄纱,一切都显得那么清新自然。此时,传来几声杜鹃鸟的啼叫声,更添些许闲适安详。

2.“蚕桑”照应上面“绿遍山原”,“插田”照应上面的“白满川”,勾画出乡村四月农家的忙碌气氛

3.表现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或:表达了作者对农民辛勤劳动的赞美之情)。

诗歌鉴赏

《浣溪沙》•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上阕画面的内容

2.这首词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1.山下溪水潺潺,岸边的兰草刚刚生出嫩绿的芽儿。松林间的沙路,仿佛刚洗过,一尘不染,异常洁净。蒙蒙细雨中传来了布谷鸟清脆的鸣叫。

2.表现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胸怀。也表现了作者老当亦壮,不服老,自强不息的精神。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注]浩初上人:潭州人,从临贺到柳州会见作者。“上人”,对和尚的尊称。

1. 联系全诗,分析第二句中“割”字的作用。

2.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 “割”字照应上句“剑芒”的比喻,进一步写出作者愁苦之深。
2、思乡之愁

阅读下面古诗

次北固山下 (唐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现的画面。

2.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得到人们的好评,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不少于20字)


1.开放性试题,描绘应表现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景色特点。

示例:由于涨潮,两岸之间的水面比平时更显宽阔;因为风正,船帆便端端直直地悬挂于桅杆上。                                                                 

示例:潮水上涨,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江面显得更加广阔,江风顺吹,鼓满了高悬的船帆。          

2.从炼字角度:修辞角度:“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海日”“江春”的生机与活力。

或者:“生”“入”采用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乐观、积极向上的情怀。

或者:蕴含了一个哲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行秋

宋 徐玑

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停柳边行。

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细浪生。

1. 全诗以动衬静的手法,其中最典型的动景有

2.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1.鸣蝉、飞叶

2.(表现出诗人的闲适、轻松(愉悦)之情。

菊花 ( 唐 元稹 )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1.第二句中“绕”字写出诗人赏菊时 的情态。

2.说说诗人偏爱菊的原因。

1.入迷(流连忘返)

2.菊花有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格(此花开尽更无花)

丰乐亭游春 欧阳修(宋)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1.这首诗用哪些景物展示了暮春时节的美景?

2.三、四句看似无情却有情,其中包含着游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红树、青山、夕阳、郊野、芳草、落花。

2喜爱美好春光,留恋或怜惜或珍惜美好春光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次北固山下》的“次”是游览的意思,表明作者写诗的地点。

B.、首联先写“客路”次写“行舟”,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

C.、尾联的“乡书”“归雁”等词让人感到一种淡淡的思乡之情。

D.、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颔联、颈联对仗工整,描写的景物生动形象,又富含理趣。

A

阅读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一诗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咀嚼本诗,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作者在第二联中所展示的美丽的画面。

2、唐朝人殷璠在他的《河岳英灵集》中评价“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时,说它是“诗人以来,少有此句”。你是如何理解这两句诗的?请简述理由。

1、示例:江水浩淼,春朝涌涨,放眼望去,江岸齐平,顺和的江风中,一叶白帆端端正正地高悬在广阔无边的江天上。

2、这两句诗描写海上红日冲破黎明前的__,江边春意赶走旧腊残冬的景象;该句不仅意象美妙,还蕴含一种生活哲理,表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

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背景:此诗作于苏轼四十一岁时。当时苏轼经历了众多的家庭变故;政治上,因为王安石变法而引起的新旧党争,苏轼离开朝廷,在地方为官。

注释:①东栏:指诗人当时庭院门口的栏杆。②雪:这里喻指梨花。③清明:清澈明朗。

1.这首诗第一句从 的角度,用“淡白”“深青”分别描写梨花和柳叶,言梨花已盛开,柳已老,写出了 (季节)的景物特点;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将梨花比作 ,比喻新颖、画面奇美,表达了诗人 的情怀。

2.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个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颜色  春末夏初(春天也可)  冬雪    豪迈乐观(积极乐观、浪漫豪迈)

2.惆怅。我心绪惆怅,恰如东栏那一株白如雪的梨花。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的哀愁,也抒发了诗人淡看人生、从失意中得到解脱的思想,寄予了作者自己清正坦荡的风骨。

白话译文:如雪般的梨花淡淡的白,柳条透露出浓郁的春色,飘飘洒洒的柳絮夹带着如雪的梨花,布满了全城。我心绪惆怅,恰如东栏那一株白如雪的梨花,居俗世而自清,将这纷杂的世俗人生,看得多么透彻与清明。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