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意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苏舜钦;北宋诗人,主张改革,被削藉为民,于苏州修建沧浪亭,隐居不仕,《夏意》作于此时。
1. 有人说这首诗题为“夏意”,全诗“无一句不切夏意”。第一句中的“夏”,点明时令,第二句中的“ ”和第三句中的“ ”不仅扣住诗题,更写出了诗人生活环境的 气氛。优美的意境,读之仿佛微风拂面。
2 你认为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呢?结合诗作和写作背景,谈谈你的看法。
1.石榴开遍 树阴满地 清幽
2 “别院”、“深深”、“清”,诗歌一开始就构成了清幽凉爽的气氛。继之以“石榴开遍”、“树阴满地”的渲染、“流莺”一声啼叫的衬托,无不给人以清凉宁谧之感。这表现出诗人闲适宁静的心境;联系诗作的背景,“削籍为民”、“隐居不仕”,可知诗人的心境之中饱含着宠辱不惊、忘怀得失;更深层次的,则是压抑在内心的痛苦。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1.诗中哪两个字写出了花的繁盛?
2.第三句中“流连”改为“翻飞”好不好?为什么?
1.满、压
2.不好。因为“翻飞”仅仅写出了蝴蝶飞舞的动态,而“流连”不仅有飞舞的动态,还表现了蝴蝶对花丛的喜爱之情。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诗中第二联运用比喻手法,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风飘絮”比喻 ,以“雨打萍”比喻 。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名句。它的意思是什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破碎的国家如风中飘散的柳絮,无可挽回 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时起时沉
2.意思:古往今来,人难免一死,但要死得其所,为拯救祖国而死,舍生取义,一片丹心将垂于史册,映照千古。 思想感情:表明了诗人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诗人的民族气节。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乡 村 四 月
【宋】 翁 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①,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注] ①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光。
1、请你发挥想象,描绘“子规声里雨如烟”所展示的优美画面。
2、第四句中的“蚕桑”照应上面“ ”,“插田”照应上面的“ ”,一个“才”和一个“又”两个虚字极富表现力,勾画出乡村四月 气氛。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示例:细雨密密地下个不停,天地间,如烟雾般迷蒙,淡淡的;又仿佛悬挂着一道薄纱,一切都显得那么清新自然。此时,传来几声杜鹃鸟的啼叫声,更添些许闲适安详。
2、 “蚕桑”照应上面“绿遍山原”,“插田”照应上面的“白满川”,勾画出乡村四月农家的忙碌气氛
3、表现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或:表达了作者对农民辛勤劳动的赞美之情)。
诗歌鉴赏
《浣溪沙》•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黄鸡”的本意是 ,诗中是指: 。
2.展开合理的想象,说说词的上阕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这首词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1.黄鸡报晓 时间,时光流逝
2.山下溪水潺潺,岸边的兰草刚刚生出嫩绿的芽儿。松林间的沙路,仿佛刚洗过,一尘不染,异常洁净。蒙蒙细雨中传来了子规清脆的鸣叫。描写了一幅清新自然,充满生机的画面。
3.表现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胸怀。也表现了作者老当亦壮,不服老,自强不息的精神。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注释】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光。
1.请你发挥想象,描绘“子规声里雨如烟”所展示的优美画面。
2.第四句中的“蚕桑”照应上面“ ”,“插田”照应上面的“ ”,
一个“才”和一个“又”两个虚字极富表现力,勾画出乡村四月 气氛。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示例:细雨密密地下个不停,天地间,如烟雾般迷蒙,又仿佛悬挂着一道薄纱,一切都显得那么清新自然。此时,传来几声杜鹃鸟的啼叫声,更添些许闲适安详。
2.“蚕桑”照应上面“绿遍山原”,“插田”照应上面的“白满川”,勾画出乡村四月农家的忙碌气氛
3.表现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或:表达了作者对农民辛勤劳动的赞美之情)。
诗歌鉴赏
《浣溪沙》•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上阕画面的内容
2.这首词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1.山下溪水潺潺,岸边的兰草刚刚生出嫩绿的芽儿。松林间的沙路,仿佛刚洗过,一尘不染,异常洁净。蒙蒙细雨中传来了布谷鸟清脆的鸣叫。
2.表现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胸怀。也表现了作者老当亦壮,不服老,自强不息的精神。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注]浩初上人:潭州人,从临贺到柳州会见作者。“上人”,对和尚的尊称。
1. 联系全诗,分析第二句中“割”字的作用。
2.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 “割”字照应上句“剑芒”的比喻,进一步写出作者愁苦之深。
2、思乡之愁
阅读下面古诗
次北固山下 (唐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现的画面。
2.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得到人们的好评,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不少于20字)
1.开放性试题,描绘应表现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景色特点。
示例:由于涨潮,两岸之间的水面比平时更显宽阔;因为风正,船帆便端端直直地悬挂于桅杆上。
示例:潮水上涨,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江面显得更加广阔,江风顺吹,鼓满了高悬的船帆。
2.从炼字角度:修辞角度:“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海日”“江春”的生机与活力。
或者:“生”“入”采用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乐观、积极向上的情怀。
或者:蕴含了一个哲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行秋
宋 徐玑
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停柳边行。
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细浪生。
1. 全诗以动衬静的手法,其中最典型的动景有 和
2.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1.鸣蝉、飞叶
2.(表现出诗人的闲适、轻松(愉悦)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