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用自己的话,描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展示的画面。

1.可从诗题“使至塞上”,诗句中“边、居延、汉塞、胡天、大漠、萧关、燕然、属国、都户”等词语(地名、官名)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

2.黄沙莽莽,无边无际,草木不见,行旅断绝。极目远眺,一缕孤烟劲拔坚韧、刚直有力地升腾在天尽头,俯首远瞰,横贯浩瀚沙漠的黄河边,苍茫地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pú sà 蛮·书江西造口①壁

【宋】辛弃疾
郁孤台②下清江③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④,可怜⑤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⑥,山深闻鹧鸪⑦。

①造口:在今江西万安西南。②郁孤台:在今江西赣州市西南。③清江:指赣江,它经赣州向东北 流入鄱阳湖。④长安:汉唐首都,在今西安市。这里借指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⑤可怜:可惜。⑥愁余:使我忧愁。⑦鹧鸪:鸟名,传说它的叫声像“行不得也哥哥”。

1.这首词上片怀古,下片即景抒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历来受人称道,请作一点赏析

1.这首词抒写了作者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以及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的谴责之情。

2.举头眺 望,视线却被青山遮断;但浩浩荡荡的江水冲破重重阻碍,奔腾向前。这两句既是眼前实景,又暗喻自己百折不回的意志,也增强了他争取最后胜利的信心。暗示南宋统治集团可以设置重重障碍,把祖国分裂成南北两 半,但却无法阻挠人民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杨花落尽子规啼”中的“尽”和“啼”都用得很精彩,请任选一个字简要赏析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示例一: “尽”字点明时令是暮春时节,含飘零之感(营造了一种凄清哀伤的氛围),为下文的抒情做铺垫

示例二:“啼”字从听觉上进行描写,渲染出悲凉之意(离别之恨),为下文的抒情做铺垫。

2抒发了诗人对友人遭贬的忧虑之情(对现实的愤慨之情),还有对远方友人的关心、思念之情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 题目中哪个字是全诗的字眼?( )

2、 颔联写出了春雨的怎样的特点?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3.首联中的“知”与尾联中的“重”有何妙处?

4.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诗人运用拟人手法,仿佛春雨知道农事,应时而来。

B.中间四句,诗人分别以听觉和视觉落笔,写出了“好雨”润物之功,诗人爱雨之情。

C.最后两句,诗人没有想到雨后晨景:雨过天晴,成都城中处处落英缤纷。

D.全诗不着一个“喜”字,但从“潜、润、细、湿”等字却可体会出诗人的喜雨之情。

【答案】

1.喜

2.写出了春雨细且悄无声息的特点。“潜”字拟人化,运用了拟人手法。

3.“知”将雨赋予人的生命。“重”写饱满,饱含生机。  都表达了作者对雨的喜爱。

4.C

古诗鉴赏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释】①泥融:指冻泥融化,又软又湿。

1.诗的前两句选用了哪些意象描画了春天的景象?

2.后两句中一“飞”一“睡”有着怎样不同的情态?

1.“迟日”、“江山”、“春风”、““花草”。

2.呼应“迟日”,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辋川六言(其五)

王维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注释】辋川:地名。

1.任选一、二两句诗中的一句,发挥想象描绘你读到的画面。

2 .三四两句用典,请结合典故的内容说说诗人向往怎样的生活

   【答案】

1示例一:第一句描绘了远处的山边横卧着一个寂静的小村庄,绿树掩映中零星的檐角翘起,其间正升起一缕袅袅的炊烟。

示例二:第二句描绘了远处的高山云雾缭绕,与天相接的地方正静静地挺立着一株枝繁叶茂的青松。

2诗人向往恬静安闲的田园生活,也向往如颜回和陶渊明那样安于清贫、悠然自适的宁静生话。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1)一二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本诗作者所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落木萧萧,鸿雁南翔,北风呼啸,天气寒冷,作者描绘出一幅深秋萧瑟凄清的景象。

(2).思乡,或对前途的迷茫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这是_________朝诗人 的代表作,裁上属于____诗,内容上属_____之作。

2.诗人对旅途的感觉是顺利的,还是不顺利的?从诗中哪个地方可以表现出来?

3.残夜将尽未尽之时遥望东海,一轮红日正在升起,旧年将尽未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江上,这写出怎样的生活哲理?

4.汉代苏武陷落于匈奴,被迫在漠北牧羊,让南飞的大雁把书信带回故国,后来人们用“鸿雁传书”或“归雁”代指书信或信使,诗人的家书是从哪里寄向哪里?是向哪个方向寄?

1.唐 律 思乡

2.顺利。从3、4句可见

3.新的东西是挡不住的,人应对生活乐观,积极向上

4. 从固山往洛阳寄,向北方寄。

题破山寺后禅院(唐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说说你对这个词的理解

(2)万籁此俱寂”和“但余钟磬音”中否矛盾,为什么?

【答案】写出了禅院中花木繁盛的样子,表现了禅院中幽深安静的环境。这样写并不矛盾。是以“钟磬音”衬托“静寂”,以动显静,映衬山寺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所以说并不矛盾的。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歌首联写诗人春之所见,其中“ ”字写出了怵目惊心之景,“ ”字写出了满目凄然之景。

2.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3.诗歌题目为《春望》,请回答诗歌前四句作者“望”的顺序是怎样的?

1. 破   深

2.示例: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3.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望”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