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者①
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②居大厦。
【注释】①陶者:指烧窑工人。烧窑者通过高温把粘土烧制成瓦片。②鳞鳞:指鱼鳞般的瓦片。
1.“陶尽门前土”的“尽”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本诗多处采用对比的手法。选择一处,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1、示例:“尽”是完、全的意思。烧窑工人把门前所有的泥土烧制成砖瓦,不知流淌了多少血汗,耗尽了多少精力,自己的处所却居无片瓦,其命运之凄惨可想而知,表现出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2.示例1:首二句以陶者“陶尽门前土”与“屋上无片瓦”相对比,付出繁重,所得却是居无片瓦,人间之不公尽在其中(或赞美勤劳、同情疾苦也可)。
示例2:后两句以居者“十指不沾泥”与“鳞鳞居大厦”对比,从不劳动,却坐享其成,人间之不公可想而知(或答愤慨、讽刺)。
示例3:前二句“陶者”与后二句“居者”对比鲜明,令人感慨:道出了人世间的不公平,突出了贫富的悬殊,表达了诗人对弱者的同情,对当权者的讽刺。
清平乐
辛弃疾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1.前人在评价“连云松竹”时说“景中寓情”,请你说说词人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
2.下片写儿童偷梨枣的情景,“莫遣”和“闲看”表现词人对此怎样的态度?反映词人怎样的心态?
1.抒发了对眼前景色的赞赏之情,蕴含着一种满足之感。
2.反映了词人对偷梨枣儿童保护、欣赏的态度,也表现出词人恬淡、闲适的心态。(2分)四 作文
阅读卢梅坡的《雪梅》,完成下列题目。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1.请说说“梅雪争春未肯降”中“争”字的妙处。
2.这首诗后两句蕴含很深的哲理,试作简要分析。
1.运用拟人手法,新颖生动写出了梅雪都认为自己占尽了春色、装点了春光、而且谁也不肯相让的情态,表达了作者对雪梅争春之景的喜爱之情。
2.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或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
阅读诗歌秦观的《春日》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1) 诗歌写出了 的景象,“一夕轻雷落万丝”写出了春雷 的特点,春雨 的特点
(2)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写得生动传神,请作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雨后天晴的景象 轻,细密
(2)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芍药在春雨的滋润下的娇态,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春天的情感。
阅读王维的《竹里馆》一诗,完成后面各小题。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请你发挥想象和联想,描绘该诗所展现的画面。
2.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1.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子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落在琴上。
2.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或悠闲惬意、悠然自得、自在)的心情
乐府·杨柳枝(白居易)
依依袅袅复青青,勾引春风无限情。
白雪花繁空扑地,绿丝条弱不胜莺。
1.这首诗的首句在用字上运用叠词,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诗中第三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1.好处:增强了诗句的音乐性,写出了柳条婀娜多姿、茂密青翠的特点。
2.诗中第三句描绘了柳絮洁白轻盈,洒满大地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春天杨柳的怜爱(喜爱)之情
对下列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武陵春(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A.这首《武陵春》为作者中年孀居后所作,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这首词中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生活片断和思想情感。
B.上片中,作者利用“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两个内在的行为具体地表达了她内心的浓重哀愁。
C.词的下阕着重挖掘内心感情。她用“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字,作为起伏转折的契机,一波三折,感人至深。
D.李后主《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是以愁之多比水之多而已。秦观《江城子》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愁已经物质化,变为可以放在江中,随水流尽的东西了。李清照则进一步把它搬上了船,于是愁竟有了重量,不但可随水而流,并且可以用船来载。
B
阅读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一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1)诗中表明春末夏初季节特征的两句诗是:
(2)从加点词语的运用上赏析诗句“儿童急走追黄蝶”。
(3)品读全诗,说说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树头花落未成阴”或 “飞入菜花无处寻”
句中运用“急走”“追”的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儿童的天真活泼、可爱好奇的特点(1分)。也给后文“飞入菜花无处寻”埋下伏笔
全诗表达了作者对儿童及美丽的田园风光的喜爱。
山中问答 李白
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注释]李白曾有一段时间在碧山闲居,有人问他为什么住在山里,他就写了这首诗算作回答。“碧山”在今湖北安陆县境内。
1.“笑而不答心自闲”中的“笑而不答”值得玩味,请具体说说这样写的妙处。
2.诗的三、四两句描绘了“碧山”怎样的景色?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1.既写出了诗人心情的喜悦神态,营造了轻松愉快的气氛又带有一种神秘的色彩,造成悬念,诱发读者思考的兴致
2.本诗句描写了花随流水杳然远逝的景色,充满自然、宁静之美;流露出诗人热爱自然和超脱俗世的思想感情
阅读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一诗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诗中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欣赏诗歌需要“置身诗境”,进行丰富而合理的联想与想象,请依此描绘出“山随平野尽”这句诗的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2)示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一幅幅美丽的画卷,随着小舟的前行逐渐展开,最后消失在广阔的原野。
(3)“送”字直接点题(扣题), “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