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A:这首诗是诗人写给不幸被贬的友人王昌龄的,是一首充满同情与关切的诗篇。 B:首句见情于景,选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和凄婉哀鸣的子规鸟入景。营造出笼罩全诗的飘零之伤、离别之苦。而次句则写王昌龄被贬的伤感与诗人的痛惜之情。 C:后两句是直抒胸臆。诗人与友人关山重隔,无以相从,只有将自己的怀念之情寄托于一轮明月,交付那位不幸的迁谪之人。 D:诗人通过奇妙的想象,将本来无情的明月人格化。此意境使整首诗获得了深厚而隽永的情感魅力。

阅读下面诗歌答题。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①上阕实写,词人写了哪两个行为来表现她的愁苦?

答:______________

②下阕虚写,写出了愁苦的哪些特点?

答:______________

①倦梳头,泪先流;②又多又重。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本诗最能体现“诗中有画”特点的是第 联。这一联营造了 的意境。

2.诗中的颔联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三   营造了雄奇壮观(或“空旷”等,意思相近即可)的意境

2。诗句中透露出孤独、思乡(或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之情。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用自己的话描述画线句子所展现的画面。

2.这首元曲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骑着一匹疲惫不堪的瘦马,在沉沉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前行。

2.抒发了天涯游子悲苦凄凉的思乡之情。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对全诗分析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并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阴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的赞叹。

2、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D 

2、抒发了诗人的喜悦和对西湖的热爱赞美之情。(喜爱钱塘湖春天的美景)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解释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破山河在 国:______________(2)欲不胜簪 浑:_______________

2、自选角度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1、(1)国都   (2)简直      

2、略

秋 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秋词》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的情怀。

B.《天净沙 秋思》精选了多种有代表性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画。

C.两首作品中作者都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各自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D.在表达手法上,前者是议论、描写兼抒情,后者则是动静结合,借景抒情。

2.同是写秋,两位作者表露的心境有什么不同?

1.C 

2.《秋词》表达了豪迈乐观之情。《秋思》表达了游子悲秋思乡之情。

晓过鸳湖

查慎行

晓风催我挂帆行,绿涨春芜岸欲平。

长水塘南三日雨,菜花香过秀州城。

【注释】 ①芜:丛生的草。

1.诗歌所写的是什么时候的美景?

2.该诗以情韵取胜,用词精妙,你觉得诗歌中哪个词用得最妙?为什么?

1.春天早晨的美景。 

2.示例:“香过”。写出了菜花之茂盛,香气之浓郁。 

阅读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完成下面的题目。

1.请对本诗后两句做简要赏析。

2.诗中没有单纯的写景,总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联系本诗的写作背景,说说作者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开头。

1.示例:这两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在诗人笔下,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她带去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牵挂之情。诗句想象丰富,意境新颖,令人回味无穷。 

2.示例:写“已落尽的杨花”点明了时令——暮春,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节,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因此,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一)阅读曹操的《观沧海》,完成下面的题目。

1.诗眼是诗歌中最具表现力的关键词句。请找出本诗的诗眼,并说明理由。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采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作用?

1.本诗的诗眼是“观”。“观”是全诗的线索,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2.借景抒情。诗人借描写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