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岩市】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诗中“几处早莺争暖树”的“争”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案】①运用了拟人手法;②写出了莺的活泼可爱;③突出了初春乍暖还寒又生机勃勃的景象;④表现了作者对初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⑤“争”字和“啄”字前后呼应,使诗句对仗工整;⑥表达了春光的难得与宝贵。
乡 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7.诗歌运用了哪些形象巧妙的比喻?有什么表达效果?【分析比喻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8.这首诗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分析诗歌的顺序】
9.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点?【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
7. 把乡愁比作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形象生动,把抽象的情感具体化,给人多方面联
想与想象的空间。
8. 时间顺序。从“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表示时间的词语可以看出来。 9. 结构美;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
对下面这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山中与幽人对酌 李白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A:首句“两人对酌”、盛开的“山花”更加增添了两人喝酒的气氛。 B:后两句明白如话(几乎用陶潜的原话),表现出一种天真超脱的风度。 C:次句“一杯”三次反复,不但写饮酒之多,而且极写难过之至。 D:全诗不迁就声音格律,语言上又有飞扬的气魄,有古代歌行的风格。
诗词鉴赏 踏莎行 闲游 刘将孙(宋)
水际轻烟,沙边微雨。荷花芳草垂杨渡。多情移徙忽成愁,依稀恰是西湖路。
血染红笺,泪题锦句。西湖岂忆相思苦?只应幽梦解重来。梦中不识从何去。
1.下面对词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词的前三句紧扣题目,描写了作者看到的美妙景色。
B.“水际轻烟”指水边上炊烟袅袅升起,点明了时间。
C.下片前三句以反问语气问西湖,表达了自己对故国的思念之情。
D.最后两句将诗人相见西湖又无法见西湖的矛盾心情十分含蓄的表露了出来。
2.下面对次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前三句描写景物时是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B.“西湖岂忆相思苦”一句既运用了反问又用了拟人的手法。
C.“血染红笺,泪题锦句”是直接抒情;“西湖岂忆相思苦”是间接抒情。
D.这首词风格由清新转为沉闷,语言含蓄,令人回味。
(1).B (2).C
阅读下面苏轼的《浣溪沙》一首词,完成两题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排踏破茜罗裙。 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注释】①旋:临时赶忙、急就。②使君:苏轼自指。③茜:指茜草,可作红色染料。④收麦社:麦收时节的祭祀活动。⑤赛神:用仪仗、箫鼓、杂戏迎神的活动,又称“赛会”。
(1). 请选出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
A. “旋抹红妆”可知出场的是花枝招展的少女,而且不难窥知姑娘们是怀着高兴的心情外出的,这是用外在形象显示内在心灵。
B. “棘篱门”,用树条黍秸等编织的篱笆门,这显示了典型的古代农村环境。
C. 结句是一个特写,黄昏时分,有个老头儿醉倒在道边。这与前两句形成忙与闲,众与寡,远景与特写的对比。
D. 这首词所描写的是农村仲夏风貌的一些侧面,但笔触始终围绕着农事和农民生活等,“使君” 是个主要角色。
(1)D .
这首词带有鲜明的乡土色彩,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百姓的淳朴和热情,欢欣和喜悦,以及诗人自己与民同乐的情怀。
诗词鉴赏,选出对这首词的内容及表现手法的赏析有误的一项 虞美人 李煜 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笙歌未散尊罍在,池面冰初解。烛明香暗画堂深,满鬓青霜残雪思难任。 【注】 ①此词为李煜绝命词第二首。作于南唐新亡、后主赐第囚居之时。②庭芜:庭院里的草。③尊罍(léi):一种酒器。④难任:难以承受。
A:词的前两句写出春回庭院、杂草复绿、柳叶新生的春景。 B:词的下片描写了词人宅院笙歌不断、众人饮酒作乐的场景,这样的生活让他沉醉。 C:词中用“烛明香暗”衬托“画堂深”,映射词人的寂寞无法排解,与上片的“凭阑半日独无言”相呼应。 D:词的结句萧飒憔悴之极,自摹白发穷愁之态,尤令人悲痛,是全词的点题之句。
阅读古诗,完成各题 春泛若耶溪① 唐•綦毋潜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②。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③。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弥漫④,愿为持竿叟。
【注释】①若耶溪,相传为西施浣纱处。作者綦( qí)毋潜,江西赣州人,其诗喜写山林,此诗为诗人归隐后的作品。 ②偶:通“遇”。③南斗:指天空中的南天斗宿。 ④生事且弥漫:人生世事如溪水边弥漫的烟雾。
(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诗中描写了诗人春花月夜泛舟溪上所见的幽美景色。
B.诗中“晚”字点明泛舟的时间,“花”字切合诗题中的“春”。
C.诗句“潭烟飞溶溶”写出水潭边云雾弥漫、炊烟袅袅的清幽宁静。
D.诗句“愿为持竿叟”表明作者热爱若 耶溪的山水,追慕幽意人生的态度。
(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句“此去随所偶”与《与朱元思书》中的“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有异曲同工之妙,流露出诗人随遇而安的闲适心情。
B.“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一联运用对偶修辞,写出泛舟时时间的推移和景致的转换。
C.全诗紧扣“泛”字进行景物描写,移步换景,富有动势。
D.这首诗风格亢奋激越,但语言清新自然,浑然天成,体现出一种兴味深长的意境。
(1)、C;(烟不是炊烟)。
(2)、D、(不是亢奋激越)。
选出下列对诗歌朱熹的《偶题》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青山门外翠紫堆,幅巾①终日面崔嵬②。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③来。 【注释】①幅巾;古代文人用绢一幅束发,称为幅巾,为一种表示儒雅的装束。②崔嵬(wéi):山高大不平。这里指山。③底处:何处。
A:“幅巾”,诗中借此交代诗人的身份与闲适、高雅的生活情趣。 B:“终日”一词,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厌倦读书生活,希望早日得到朝廷重用的急迫心理。 C:第三、四句诗是说常人只见到云腾致雨的现象,却不知云从何处来,因而悟出凡事都要追根溯源的道理。 D:这首诗抒写诗人生活中的偶然所见,虽然着笔不多,却耐人寻味,能够引导人们积极思考。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白 莲
陆龟蒙
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真合在瑶池。
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
1.赏析“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真合在瑶池。”两句话。
2.从全诗来看,作者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赋予白莲什么内涵?
1运用拟人的手法,将人们都喜爱艳丽的红荷与很少有人欣赏素雅的白莲进行比较,咏赞白莲的淡雅高洁,出淤泥而不染,书写白莲内心的忧恨之情。
2 托物言志(托物寄兴),这首诗通过描写白莲花的冰清玉洁及含着怨恨在人们不知不觉中谢落。暗喻洁身自好的人,在__的社会里总是受到冷落、被埋没。表现了诗人的孤芳自赏、怀才不遇的心理。
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回答问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0.词的上片突出观猎盛况的一个词是“ ”
11.对这首词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该词起句着一“狂”字,贯穿全篇,统摄了全词。
B.“亲射虎,看孙郎”是词人以孙权比况自己虽“鬓微霜”,但仍英武有为,希望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
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词人以冯唐自比,表示自己敢于为蒙冤受屈的将领直言,使他们重新复职。
D.“天狼”喻指西北方的敌人。
1. “倾城”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