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选一个角度,对下列诗句进行赏析。
(1)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2)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3)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
(1)诗人巧借“惶恐”“零丁”两个带有感__彩的地名谐音双关,暗示了形势的险恶、自身境况的危苦和对前途的忧虑。
(2)“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诗人年老久病、无所作为的处境,实在令人同情。但诗人并“不自哀”,反而“尚思为国戍轮台”,可见诗人忧国、爱国之情的强烈。
(3)这两句诗的首句,写轻轻的暮霭和淡淡的月光,笼罩着寒意的河水,笼罩着沉寂的沙滩,表现出一种空冷愁寂的情调。这是诗人带着吊古伤今的情怀游览六朝金粉繁华圣地的特殊感受。次句,写夜晚时分,诗人的小船停泊在秦淮河靠近对岸酒家的地方。这里只点明看到了“酒家”,至于酒家是灯红酒绿,还是顾客狂欢暴饮,这些都留给读者去联想。时间、地点、人物都在这里作了交代。为后两句作铺垫。
古诗赏析。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统领全篇写景一个字是“ ”。
2.观沧海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抱负?
3.第9-12句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两个“若”字用的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座号:
古诗赏析。
(1)观
(2)抒发了诗人渴望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3)“若”字表明所描写的是虚景,是诗人的主观想象,体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赏析“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而诗人或许也钟情于泰山。“割”字用在这里,恰当地描绘了泰山的高峻奇险。
2不仅表现了诗人要攀登泰山的誓言,也写出了作者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原创)
大长征
天地间走来一支队伍
他们挺起胸迈开从容大步
为了伟大的祖国不再受辱
要从枪杆子里寻找出路
八一的枪声开辟道路
遵义的决定改写历史篇幅
大长征的篇章磅礴二万五
大决战奏响了胜利锣鼓
大长征,这是世人震惊的壮举
大长征,这是巨龙腾飞的脚步
一路艰辛多少烈士抛头颅
一腔热血青山处处埋忠骨
大长征,这种精神要牢牢记住
大长征,这座丰碑要世代守护
多少英雄长眠在雪山草地
多少忠骨用生命换来幸福
1.根据你所了解的历史知识,说出这首诗中的两个历史事件。【结合历史,提取信息】
2.《大长征》塑造了什么样的英雄形象?【概括人物形象】
3.“大长征”这句话反复出现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探究写法】
4.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体会情感】
5.假如你在清明节的时候来到英烈的墓碑前,你会说些什么?【个性表达】
1八一南昌起义、遵义会议。
2《大长征》塑造了一支挺立于中华天地间的铮铮男儿,他们有超出常人的钢铁般的意志,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前仆后继,缔造了新中国的历史。
3这句话反复出现,造成了一种反复咏叹的效果,使情感渐趋热烈,同时也起到了提醒和激发读者情感的作用。
4表现了诗人对英雄先烈们的精神的高度赞扬并号召人们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
5.示例: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来到这里,祭奠我们的烈士前辈,正是你们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了祖国的繁荣与强大、为了我们今天美好的生活,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你们为中国革命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我们要继承先烈们的遗志,好好学习,掌握本领,长大以后报效祖国、报效人民,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渡赤水出奇兵
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水似银。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横断山,路难行。敌重兵,压黔境。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敌人弃甲丢烟枪,我军乘胜赶路程。调虎离山袭金沙,毛__用兵真如神。
过雪山草地
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
1.“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水似银”,“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准确生动,请加以品析。
(1)敌人弃甲丢烟枪。
(2)雪山低头迎远客。
3.上述两首诗中,哪些诗句直接表现了红军战士的钢铁意志?
1环境描写。渲染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遭遇的自然环境与生存环境的恶劣,突出了红军的壮举,表现出他们高尚的革命情操。
2(1)“弃”“丢”写出了敌人的狼狈不堪,与前文中“压”所表现出的来势汹汹形成鲜明的对比。
(2)“迎”把雪山拟人化,作用是以雪山低头迎红军,来反衬出红军长征不畏艰难,迎难而上的乐观主义精神。
3战士双脚走天下。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草毯泥毡扎营盘。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
南 邻
杜甫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1.这首诗的前半篇和后半篇各描绘了一幅画,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述这两幅画。
2.从全诗看,诗人的邻居锦里先生是个怎样的人?试作简要的分析。
【参考答案】 1.前半篇写的是山庄访隐图,后半篇写的是江村送别图。
2.锦里先生是位头戴“乌角巾”安贫乐道、诚恳、热情的山人(或隐者)。从“未全贫”可看出他家境并不富裕,但他安贫乐道,很满足于这种朴素的田园生活。从“儿童喜”、“鸟雀驯”和“相送柴门”等则可看出他耿介而不孤癖,诚恳而又热情。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突出表现居处之“幽”?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答案:①以景写“幽”(“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②以动衬“幽”(“下鹭”)③以声衬“幽”(“鸣蛙”)
2.①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②尾联“叹息”,一是叹志士空老,报国无成;二是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
金陵三迁有感①
宋•梁栋
憔悴城南短李绅②,多情乌帽染黄尘。
读书不了平生事,阅世空存后死身。
落日江山宜唤酒,西风天地正愁人。
任他蜂蝶黄花老,明月园林是小春。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南宋灭亡前夕,当时作者因被谗在金陵(今江苏南京)屡遭贬官,有感而作。②李绅:中唐诗人,身材短小,秉性性刚直,忠于朝廷。诗在人此处以李绅自比。
(1)五六两句中的“唤酒”“愁人”与开头两句中的“憔悴”“多情”相呼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理状态?
(2)结尾两句是全诗的点晴之笔,请作赏析。
答案(1)诗人因关心南宋末年动乱时局而多愁善感,忧心如焚,感情十分沉痛。
(2)这两句诗借景抒情,以“蜂蝶黄花老”写出秋色愁人,转而写在“明月”照临下,“园林”的景色充满春意,透露生机,从而形成对比,表明作者身处逆境仍然满怀希望的积极人生态度。
垂柳
唐彦谦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1)有人说该诗开篇一句突兀不凡,妙笔绘柳,请简要分析。
答:
(2)该诗后两句“言在此,而意在彼”,请说明诗人之“意”是什么?
答:
(1)柳枝摇曳本是春风轻拂的结果,可诗人却说是垂柳有意在撩逗着春风。诗人着一“惹”字,以拟人化的手法,把垂柳写活了,可谓出神入化之笔。
(2)后两句,诗人由婀娜轻盈的垂柳而想到“楚王好细腰,宫女多饿死”的故事,批判了当时官场的昏聩,表达了对晚唐社会的隐忧。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 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1)一、二两句写出了“海棠树”怎样的特点?
(2)“借花说理”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请就此作赏析。
(1)枝叶繁茂,新叶翠嫩;含苞未放。
(2)将春风中不轻易开放的海棠与争相绽放的桃李作对比,说明了做人不要轻浮,不要炫耀,而要注重蕴积,保持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