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中考)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望 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 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相应内容。

(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描绘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绘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

2.下面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由望岳而产生的登临愿望,充分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希望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B.“家书抵万金”,形容家中书籍的珍贵。此句写出了离乱中人共有的一种感受,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吟哦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C.“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生动细致地描绘了诗人忧愁难解的情状,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D.这两首诗的三、四两句与五、六两句都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予以凝练,节奏感强,富有韵律美,增加了诗歌的表现力。

1.(1)泰山神奇秀丽、高大雄伟 (2)国都残破,乱草丛生 

2.B

阅读下面的诗,并按要求回答各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诗歌首句中的一个“僵”字,写出了诗人晚年生活的____________。

2.诗歌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1.孤独凄凉

2.爱国主义。衬托或反衬或虚实结合或现实与梦境相结合。 

阅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回答问题。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诗的首联写了两件事:一是因为自己通晓儒家经典、科场考中而做官,这是关系____________的大事;二是“勤王”(为君王、为王朝尽力),这是关系____________的大事。

2.诗的颔联是从国家和个人两方面来抒写的,用“风飘絮”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雨打萍”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地抒写了国家山河破碎、个人身世飘零的悲哀。

3.诗的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个人政治前途 宋王朝存亡 

2.南宋朝廷无可挽回的败局 作者自己多舛的政治命运 

3.表达了作者舍生取义、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 

(一)阅读杜甫的《春望》,回答问题。

春 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中所望所感都源自“ ”一字,透过这个字,我们读出了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

2.首联写出了春望所见的怎样一种景象?“破”“深”有何表达效果?

3.颈联中的“三月”与“万金”对举有何作用?

1.望 

2.首联写出了春望所见的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现象,虽然山河依旧,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景象凄凉。“破”字写出国都的颓垣残壁,触目惊心,“深”字描写荒芜之状,满目凄然。

3.“三月”与“万金”对举,意在突出战争时间之长,极言家书的难得珍贵,表达出诗人久盼家乡音讯而未得的焦虑与忧时思家的凄苦。 

自选一个角度,对下列诗句进行赏析。

(1)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2)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3)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

(1)诗人巧借“惶恐”“零丁”两个带有感__彩的地名谐音双关,暗示了形势的险恶、自身境况的危苦和对前途的忧虑。

  (2)“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诗人年老久病、无所作为的处境,实在令人同情。但诗人并“不自哀”,反而“尚思为国戍轮台”,可见诗人忧国、爱国之情的强烈。

  (3)这两句诗的首句,写轻轻的暮霭和淡淡的月光,笼罩着寒意的河水,笼罩着沉寂的沙滩,表现出一种空冷愁寂的情调。这是诗人带着吊古伤今的情怀游览六朝金粉繁华圣地的特殊感受。次句,写夜晚时分,诗人的小船停泊在秦淮河靠近对岸酒家的地方。这里只点明看到了“酒家”,至于酒家是灯红酒绿,还是顾客狂欢暴饮,这些都留给读者去联想。时间、地点、人物都在这里作了交代。为后两句作铺垫。 

古诗赏析。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统领全篇写景一个字是“ ”。

2.观沧海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抱负?

3.第9-12句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两个“若”字用的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座号:

古诗赏析。

(1)观

(2)抒发了诗人渴望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3)“若”字表明所描写的是虚景,是诗人的主观想象,体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赏析“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而诗人或许也钟情于泰山。“割”字用在这里,恰当地描绘了泰山的高峻奇险。

2不仅表现了诗人要攀登泰山的誓言,也写出了作者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原创)

大长征

天地间走来一支队伍

他们挺起胸迈开从容大步

为了伟大的祖国不再受辱

要从枪杆子里寻找出路

八一的枪声开辟道路

遵义的决定改写历史篇幅

大长征的篇章磅礴二万五

大决战奏响了胜利锣鼓

大长征,这是世人震惊的壮举

大长征,这是巨龙腾飞的脚步

一路艰辛多少烈士抛头颅

一腔热血青山处处埋忠骨

大长征,这种精神要牢牢记住

大长征,这座丰碑要世代守护

多少英雄长眠在雪山草地

多少忠骨用生命换来幸福

1.根据你所了解的历史知识,说出这首诗中的两个历史事件。【结合历史,提取信息】

2.《大长征》塑造了什么样的英雄形象?【概括人物形象】

3.“大长征”这句话反复出现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探究写法】

4.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体会情感】

5.假如你在清明节的时候来到英烈的墓碑前,你会说些什么?【个性表达】

1八一南昌起义、遵义会议。 

2《大长征》塑造了一支挺立于中华天地间的铮铮男儿,他们有超出常人的钢铁般的意志,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前仆后继,缔造了新中国的历史。 

3这句话反复出现,造成了一种反复咏叹的效果,使情感渐趋热烈,同时也起到了提醒和激发读者情感的作用。 

4表现了诗人对英雄先烈们的精神的高度赞扬并号召人们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 

5.示例: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来到这里,祭奠我们的烈士前辈,正是你们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了祖国的繁荣与强大、为了我们今天美好的生活,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你们为中国革命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我们要继承先烈们的遗志,好好学习,掌握本领,长大以后报效祖国、报效人民,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渡赤水出奇兵

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水似银。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横断山,路难行。敌重兵,压黔境。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敌人弃甲丢烟枪,我军乘胜赶路程。调虎离山袭金沙,毛__用兵真如神。

过雪山草地

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

1.“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水似银”,“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准确生动,请加以品析。

(1)敌人烟枪。

(2)雪山低头远客。

3.上述两首诗中,哪些诗句直接表现了红军战士的钢铁意志?

1环境描写。渲染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遭遇的自然环境与生存环境的恶劣,突出了红军的壮举,表现出他们高尚的革命情操。 

2(1)“弃”“丢”写出了敌人的狼狈不堪,与前文中“压”所表现出的来势汹汹形成鲜明的对比。

 (2)“迎”把雪山拟人化,作用是以雪山低头迎红军,来反衬出红军长征不畏艰难,迎难而上的乐观主义精神。 

3战士双脚走天下。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草毯泥毡扎营盘。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 

南 邻

杜甫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1.这首诗的前半篇和后半篇各描绘了一幅画,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述这两幅画。

2.从全诗看,诗人的邻居锦里先生是个怎样的人?试作简要的分析。

【参考答案】 1.前半篇写的是山庄访隐图,后半篇写的是江村送别图。

2.锦里先生是位头戴“乌角巾”安贫乐道、诚恳、热情的山人(或隐者)。从“未全贫”可看出他家境并不富裕,但他安贫乐道,很满足于这种朴素的田园生活。从“儿童喜”、“鸟雀驯”和“相送柴门”等则可看出他耿介而不孤癖,诚恳而又热情。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