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天上宫阙如此美好,但作者毕竟更热爱人间生活。词中哪两句是由出尘之思转向人世情怀的过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的“婵娟”指 ,说说你对这个名句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这首诗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词的上阕写月下饮酒。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
B.这首词的下阕写对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而为对离人的祝福。
C.这首词反映了作者现实与理想、出世与入世的某些思想矛盾,因此,总的说来,这首词体现的是一种消沉的情绪。
D.这首词以美丽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2.月亮 唯愿兄弟(亲人)彼此珍重,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3.C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下列各题
甲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晓雾将歇 ( ) 夕日欲颓 ( )
月色入户 (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2.翻译下面句子.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从表达方式看,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
4. 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地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中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 ”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 ”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1.略
2.略
3.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描写,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议论。
4.闲 仙
《迎燕》 (宋 葛天民)
咫尺春三月,寻常百姓家。 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
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
1.诗中表现人们欢迎燕子到来的诗句是: ,
2.这是一首平易浅显的咏物诗,全诗借“燕”表达作者怎样的情趣?
1.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
2.全诗写人与燕的关系,借对“燕”的自由自在的生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无拘无束的隐居生活的喜爱(燕之乐,亦足见诗人之乐)
杳杳寒山道
寒 山①
杳杳②寒山道,落落③冷涧滨。
啾啾④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注】①寒山:寒山是贞观时代的诗僧。长期住在天台山寒岩,诗就刻写在山石竹木之上。②杳杳:形容山路深暗幽远。③落落:形容涧边寂寞冷落。④啾啾:形容鸟儿凄厉的叫声。
1、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主要写天台山寒岩一带的自然风景,通篇以“寒”字贯穿,浸透了寒意。
B.、诗的首联写“寒山”“冷涧”,一开始就把读者带进一个冷森森的境界,顿觉寒气逼人。
C.、诗的第三联写山中气候,用风寒的凛冽写出环境的冷峻。
D.、诗的尾联表现了诗人超然物外的热情如火的心境。
2、下列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第二联以动衬静,即以轻细的鸟鸣声反衬四周的幽静冷寂。
B.、“杳杳”具有幽暗的色彩感;“落落”具有悠远的时间感;“淅淅”写风的动态感;“纷纷”写雪的飞舞状。
C.、诗的最后两句与唐代诗人太上隐者《答人》的“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有异曲同工之妙,流露出诗人淡出红尘、超然物外的情趣。
D.、全诗运用以景物渲染气氛、以气氛烘托心情的表现手法,同时大量使用叠字,使诗篇富于一种特殊的音乐美。
1D
2B
秋 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用简洁的语言描述诗中的景象。
2.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描绘了一幅开阔辽远而富有生机的秋景图。
2. 表达了诗人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进取精神。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中写出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2.赏析名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1)杨花和子规(2)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2.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一个自己的知心人,希望它带着诗人对朋友的思念,直到朋友远谪的偏远之地,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同情和关切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所展现的画面。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大自然对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致情有独钟,山是如此巍峨,山前山后仿佛被从中割断一般,云霞明灭一昏一暗,形成截然不同的景象。
2.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气概和远大抱负
阅读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诗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注】苏轼官居杭州,酒后在望湖楼偶遇一场大雨,于是写下此诗。
(1)诗人捕捉住湖上哪些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写出了暴雨的什么特点?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的妙处。
(3)阅读全诗,说说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出暴雨来去迅疾的特点。
(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雨水比喻成跳动的珍珠,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雨势之大,烘托出作者观雨时的喜悦之情。
(3)这首诗表融情于景,达了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阅读崔道融《溪居即事 》
溪居①即事
(唐)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②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③。
【注】①溪居:溪边村舍。②疑:以为。③却关:打开门闩。
(1)诗歌一、二两句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勾勒出了怎样的村居生活?
(2)“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中“疑”“急”极富表现力,请简单赏析。
(3)说说整首诗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1)不知谁家的船没有系好,随风吹到“钓鱼湾”;表现溪居的那种恬静、平和的生活
(2)用“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诗人捕捉住这一刹那间极富情趣的小镜头,成功地摄取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形象。
(3)诗人通过描写宁静、优美、充满乡村生活气息的景色,抒发自己积极乐观的生活情趣和闲适舒坦的心情
送张四
王昌龄
枫林已愁暮,楚水复堪悲。
别后冷山月,清猿无断时。
1.首句中哪个词语点明了季节?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本句所呈现的画面。
2.三四两句用了何种表现手法?简要说明其表达作用。
1. 暮。 画面:枫林尽染红了,太阳快要西坠,此时送张四,我满怀愁思!
2.示例一: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冷山与冷月——“冷”字正点出了寂寞与孤独的处境;凄清的猿声——就连猿也为之凄凄哀啼。在别离时刻,安上这些景致,营造这种基调,那是悲上加悲,使得离人的伤心无以复加。因此,这里是缘情生景,因景生情,情景互融。
示例二:通过对别后情景的想像(“冷山月,清猿无断时”)表现了别离时刻的悲伤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