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诗歌前两句运用了什么写法?
2.“夜阑卧听风吹雨”一句语意双关,应怎样理解?
3.“铁马冰河”进入了诗人的梦境,这说明了什么?
1. 前两句运用对比的写法,将“僵卧孤村”的衰老之状与“卫国戍边”的壮志不减形成鲜明对比。
2. 一方面交代了特定而真实的时间和环境,另一方面这种特定的时间和环境象征着南宋王朝的处境和命运,如同风雨飘摇的海上孤舟,随时都有覆灭危险。
3. 说明诗人始终有着一颗抗金杀敌、保家卫国的爱国心。
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邀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1用简洁的语言描绘“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的景象。
2.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事例:秋风乍起,树叶纷纷飘零,大雁南飞,北风呼啸,江上涌起层层巨浪,令人倍感增寒意。2.诗歌表达了诗人怀乡思归的无限怅惘之情和人生失意的郁闷心情。
阅读《从军行七首》(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诗中写出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的一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 。
(2)简要赏析“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这两句的妙处
(3)下列关于《从军行》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三四两句之间有转折。“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给人的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B.、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意识到战争的艰苦漫长的基础上发出更坚定深沉的誓言。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
C.、“孤城遥望玉门关”应为“遥望孤城玉门关”,用倒装句是为了突出孤城戍守的悲凉。
D.、本诗的结尾融情于景,气象雄浑、含蓄丰富地展现边塞战士的豪情壮志。
1)诗中写出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的诗句是黄沙百战穿金甲
(2)情景交融,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悲壮、开阔而又迷蒙黯淡的景象,抒写驻守 边关的将士们丰富复杂的感情:对边防形势的关注,保家卫国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
(3) D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首联中"破"、"深"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2、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所展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破"字写出触目惊心之景色。"深"字写出令人满目凄然之景。
2、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
思想感情: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天上宫阙如此美好,但作者毕竟更热爱人间生活。词中哪两句是由出尘之思转向人世情怀的过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的“婵娟”指 ,说说你对这个名句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这首诗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词的上阕写月下饮酒。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
B.这首词的下阕写对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而为对离人的祝福。
C.这首词反映了作者现实与理想、出世与入世的某些思想矛盾,因此,总的说来,这首词体现的是一种消沉的情绪。
D.这首词以美丽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2.月亮 唯愿兄弟(亲人)彼此珍重,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3.C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下列各题
甲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晓雾将歇 ( ) 夕日欲颓 ( )
月色入户 (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2.翻译下面句子.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从表达方式看,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
4. 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地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中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 ”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 ”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1.略
2.略
3.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描写,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议论。
4.闲 仙
《迎燕》 (宋 葛天民)
咫尺春三月,寻常百姓家。 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
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
1.诗中表现人们欢迎燕子到来的诗句是: ,
2.这是一首平易浅显的咏物诗,全诗借“燕”表达作者怎样的情趣?
1.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
2.全诗写人与燕的关系,借对“燕”的自由自在的生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无拘无束的隐居生活的喜爱(燕之乐,亦足见诗人之乐)
杳杳寒山道
寒 山①
杳杳②寒山道,落落③冷涧滨。
啾啾④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注】①寒山:寒山是贞观时代的诗僧。长期住在天台山寒岩,诗就刻写在山石竹木之上。②杳杳:形容山路深暗幽远。③落落:形容涧边寂寞冷落。④啾啾:形容鸟儿凄厉的叫声。
1、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主要写天台山寒岩一带的自然风景,通篇以“寒”字贯穿,浸透了寒意。
B.、诗的首联写“寒山”“冷涧”,一开始就把读者带进一个冷森森的境界,顿觉寒气逼人。
C.、诗的第三联写山中气候,用风寒的凛冽写出环境的冷峻。
D.、诗的尾联表现了诗人超然物外的热情如火的心境。
2、下列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第二联以动衬静,即以轻细的鸟鸣声反衬四周的幽静冷寂。
B.、“杳杳”具有幽暗的色彩感;“落落”具有悠远的时间感;“淅淅”写风的动态感;“纷纷”写雪的飞舞状。
C.、诗的最后两句与唐代诗人太上隐者《答人》的“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有异曲同工之妙,流露出诗人淡出红尘、超然物外的情趣。
D.、全诗运用以景物渲染气氛、以气氛烘托心情的表现手法,同时大量使用叠字,使诗篇富于一种特殊的音乐美。
1D
2B
秋 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用简洁的语言描述诗中的景象。
2.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描绘了一幅开阔辽远而富有生机的秋景图。
2. 表达了诗人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进取精神。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中写出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2.赏析名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1)杨花和子规(2)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2.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一个自己的知心人,希望它带着诗人对朋友的思念,直到朋友远谪的偏远之地,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同情和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