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 (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1.在诗的前两句中,哪两个动词最能体现边塞寒冷严酷的环境特点?

2“红旗直上天山雪”一句表现了从军将士怎样的精神?

1、裂,折

2、表现了从军将士一往无前的精神。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

2.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什么感情?

——--————————————————————————————--

1、杨花和子规鸟。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2、拟人。抒发了诗人对远方的友人的关心,思念和同感情。

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1.简析“乡泪客中尽”一句中,“尽”字的意蕴。

2.用简洁的语言描绘“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的景象。

1.尽:用完,没有;思念家乡的泪水已经在客乡流完;一个“尽”字道出了作者离家之远,飘零之久。
2.秋风乍起,树叶纷纷飘零,大雁南飞,北风呼啸,江上涌起层层巨浪,令人倍增寒意。

春 草 [宋]刘 敞

春草绵绵不可名,水边原上乱抽荣。

似嫌车马繁华地,才入城门便不生。

1.“水边原上乱抽荣”中“乱”字写出了春草什么特点?

答:

2.第三、四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1.“乱”突出了春草生命力强、生长旺盛的特点。

2.借物抒情,表达了诗人厌恶世俗、不愿追名逐利的思想感情。(只答感情即可,手法作评讲时用。)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 . 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错的一项。( )

A. 东碣石,以观沧海。( 到达、登上 )

B.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水波荡漾的样子 )

C.日月之,若出其中。( 运行 )

D.幸甚哉,歌以咏志。( 到达 )

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历史上的曹操既是政治家,又是军事家,也是著名的诗人、文学家。

B. 《观沧海》是曹操征乌桓时所作,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

C. 诗人用饱蘸浪漫主义的大笔,勾勒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

D. 诗人以沧海自比,通过大海吞吐日月、星汉的气势,来表现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细腻委婉。

3、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全诗以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所思。

B.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在视觉上突出近处的景物,有动,有静,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C.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博大的胸怀和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D.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两句在《步出夏门行》各章末尾都有,是为合乐时所加的套语,与正文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4. 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B.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B.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D.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1 D

2 D

3 B

4 D

古诗文阅读。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2表现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不能实现远大政治理想的悲凉、压抑感和孤独感。

阅读雷震(宋)的《村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①,山衔落日浸寒漪②。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③信口吹。

【注释】①陂(bēi):池塘。 ②寒漪:水上波纹。 ③腔:曲调。

(1)下列与本诗描述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 )

A.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B.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C.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D.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牧童归去横牛背”中的“横”字富有表现力,请作简要赏析。

(3)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 C  

(2) “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

(3)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或:表达了诗人对悠然宁静的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诗歌前两句运用了什么写法?

2.“夜阑卧听风吹雨”一句语意双关,应怎样理解?

3.“铁马冰河”进入了诗人的梦境,这说明了什么?

1.   前两句运用对比的写法,将“僵卧孤村”的衰老之状与“卫国戍边”的壮志不减形成鲜明对比。

2.  一方面交代了特定而真实的时间和环境,另一方面这种特定的时间和环境象征着南宋王朝的处境和命运,如同风雨飘摇的海上孤舟,随时都有覆灭危险。

3.  说明诗人始终有着一颗抗金杀敌、保家卫国的爱国心。

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邀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1用简洁的语言描绘“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的景象。

2.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事例:秋风乍起,树叶纷纷飘零,大雁南飞,北风呼啸,江上涌起层层巨浪,令人倍感增寒意。2.诗歌表达了诗人怀乡思归的无限怅惘之情和人生失意的郁闷心情。

阅读《从军行七首》(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诗中写出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的一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 。

(2)简要赏析“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这两句的妙处

(3)下列关于《从军行》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三四两句之间有转折。“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给人的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B.、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意识到战争的艰苦漫长的基础上发出更坚定深沉的誓言。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

C.、“孤城遥望玉门关”应为“遥望孤城玉门关”,用倒装句是为了突出孤城戍守的悲凉。

D.、本诗的结尾融情于景,气象雄浑、含蓄丰富地展现边塞战士的豪情壮志。

1)诗中写出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的诗句是黄沙百战穿金甲

(2)情景交融,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悲壮、开阔而又迷蒙黯淡的景象,抒写驻守 边关的将士们丰富复杂的感情:对边防形势的关注,保家卫国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

(3) 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