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 [唐]元 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1.第一句“绕”字写出菊花 的景象,第二句“绕”字写出诗人赏菊时 的情态。
2. 陶渊明“独爱菊”,元稹“偏爱菊”,“菊花”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满院盛开; 入迷、留连忘返。
2.寄托了对高洁隐逸人格的追求和孤傲个性的自我欣赏。
〔越调〕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________________。
7、在横线处把文章补充完整。
8、“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说说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9.《〔越调〕天净沙 秋思》中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现了什么样的情绪?
10.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
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c42d31892f03d41d.jpg]
忆秦娥·娄山关
__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注释】 这首词写于长征路上,作者指挥中央红军攻克娄山关之后。
1.上阕从哪些角度来写景?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3.《七律 长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词人对夺取长征全部胜利的信心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忆秦娥·娄山关》中表现词人面对易守难攻的天险——娄山关,而生发跨越雄关、踏平险阻的坚强决心和无畏勇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说,现在我想吃苦也吃不上了,长征精神只好作为纪念。而一位名叫小林和文的日本姑娘,却为了体验艰辛来到中国独走“长征路”。针对以上两种情况,说说你的看法。
1①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写景。
②通过西风、长空、鸣雁、霜花、晨月、马蹄声、喇叭声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凄冷、悲壮的画面。
2尽管关隘如铁一样坚固,道路漫长而凄冷,但红军依然能够战胜这些困难,并且重新开始新的征程,表现了红军不畏严寒,不怕困难的豪情壮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4提示:生活在今天的我们,虽然不必像红军那样吃苦,但不怕困难、不怕艰辛的吃苦精神不能丢。如能联系今天的经济建设和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来谈就更好。
七律 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找出诗中押韵的几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韵脚是__________。
2.用“/”标出下列诗句的朗读停顿。
金 沙 水 拍 云 崖 暖,大 渡 桥 横 铁 索 寒。
更 喜 岷 山 千 里 雪,三 军 过 后 尽 开 颜。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诗歌中体现全诗中心思想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眼是________(填词)。
(2)这首诗只用8句56个字,就高度概括而且艺术地反映了长征这一伟大的革命史实。它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请你依照第一幅画面的概括方法,各用4到5个字概括出另外四幅画面。
腾越五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诗哪些句子是直接抒情?哪些句子是情景交融?
5.请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所展现的画面。
6.下面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是全诗的总纲,高度概括了红军在长征中表现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
B.诗的颔联描写红军翻山越岭,用“腾细浪”和“走泥丸”两个极其生动的比喻描写连绵不断的五岭和巍峨高大的乌蒙,诗人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红军蔑视一切艰难险阻,敢于征服困难、压倒敌人的高大形象和大无畏精神。
C.诗的颈联描写红军渡江涉水,扣“万水”来写。一“暖”一“寒”两相对照,描写了红军征服“万水”途中所战胜的两种异乎寻常的艰难险阻,突出了红军克敌制胜、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并照应首联,抒发了红军战士把“万水千山”视为“等闲”的豪情壮志。
D.尾联写长征最后的路程,是全诗的高潮,表现了三军已全部越过岷山的喜悦。“更喜”二字,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革命前途的美好向往和自信。
1难、闲、丸、暖、寒、颜 an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3(1)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不怕
(2)疾跨乌蒙 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 喜踏岷山雪
4首联直接抒情,其余各联情景交融。
5绵延不断的五岭看起来好像微微的波浪在起伏,挺拔高峻气势雄伟的乌蒙山,仿佛小小的泥丸在滚动。
6D
南溪弄水回望山园梅花 [宋]杨万里
梅从山下过溪来,近爱清溪远爱梅。
溪水声声留我住,梅花朵朵唤人回。
(选自《给孩子的古诗词》)
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题回答。
A.杨万里的小诗妙用动词。结合全诗,分析第一句中“过”字的妙处。
B.杨万里的小诗巧用叠词。分析诗歌三、四句中叠词的表达效果。
【A】 “过”字写出了梅花茂盛的特点,诗人[事有想象力,赋予梅花人的情感。表现梅花急切过溪唤“我”回去的情态,生动活泼,富有趣味。
【B】溪水声声不停,像在热情地挽留诗人,梅花朵朵争艳,像是急切呼唤诗人。两具叠词,既突出殷切之情,又富有音韵之美。在诗人笔下,溪水梅花都有了人的情感,别有趣味。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找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 ( )
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B.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大气势。
C.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2、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展现的画面。
1、D
2、春潮涌涨,大江奔流,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平,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
己亥杂诗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 这首诗的作者是清末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人名)。
2. 这首诗画线句子是怎样写“离愁”的?
3. 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浩荡离愁”指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
B. “吟鞭”指诗人马鞭,“东指”指东方故里,“天涯”指离京都遥远。
C. “落红”指落花,此句暗喻自己是有爱国情怀的志士。
D. “更护花”的“花”喻青少年,此句表明作者要为培养下一代作出牺牲。
1.龚自珍
2.用“浩荡”表现“离愁”的广阔无边,用“白日斜”的特定情境烘托“离愁”。
3. D
从军行 (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1.在诗的前两句中,哪两个动词最能体现边塞寒冷严酷的环境特点?
。
2“红旗直上天山雪”一句表现了从军将士怎样的精神?
。
1、裂,折
2、表现了从军将士一往无前的精神。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
2.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什么感情?
——--————————————————————————————--
1、杨花和子规鸟。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2、拟人。抒发了诗人对远方的友人的关心,思念和同感情。
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1.简析“乡泪客中尽”一句中,“尽”字的意蕴。
2.用简洁的语言描绘“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的景象。
1.尽:用完,没有;思念家乡的泪水已经在客乡流完;一个“尽”字道出了作者离家之远,飘零之久。
2.秋风乍起,树叶纷纷飘零,大雁南飞,北风呼啸,江上涌起层层巨浪,令人倍增寒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