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首联中的“辅”或“望”字。
1、①与友人的惜别之情②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辅”示例: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气象雄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
“望”示例: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过山农家 【唐】顾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加以描述。
2.后两句诗中的“莫嗔”、“却喜”,反映出山农怎样的心情?
1.伴着淙淙的泉水,走过板桥;鸡鸣声声,太阳高高地照在山农家的茅檐上。
2.“莫嗔”写出了山农劝说客人不要嫌怨焙茶烟雾熏蒸的歉意之情;“ 却喜”写出了山农看到天晴,想到可以晒谷的欣喜之情
清平乐 六盘山①
__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注:①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正是长征即将胜利结束之时。
1.这首诗第一、二两句写出了六盘山秋天的景象,请展开合理想像,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把这两句所呈现的画面具体描述出来。
2.这首词中哪句最能体现出作者的壮志豪情?请作赏析。
3.这首词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1、秋高气爽,天气晴朗,碧空万里飘着几缕淡淡的白云,停立山顶,极目凝望着一行行南飞的大雁,直到它们消逝在碧空的尽头。
2、不到长城非好汉,体现出作者的壮志豪情,后常被人们引用来表达战胜困苦艰难决心。
3、长缨:指革命武装。苍龙:古代称太岁为凶神恶煞。此指蒋介石。表达了作者对革命取得最后胜利的坚定信念。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句子。
2这首诗最后一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钟”意思是聚集,有钟爱的意思,大自然将它的神奇秀丽都赋予了泰山之上;“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了山的遮天蔽日的形象,这两个字用字奇险,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2、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人生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现了怎样的自然理趣?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1、思乡
2、 时序交替(时间变化、季节交替、新旧更迭)。示例一:通过描写景物,在残夜未退红日已出、旧年未尽新春已到的画面中表现了自然理趣。示例二: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入”赋予“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理趣。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诗中第二联运用比喻手法,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风飘絮”比喻 ,以“雨打萍”比喻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名句。它的意思是什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破碎的国家如风中飘散的柳絮,无可挽回 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时起时沉
2.古往今来,人难免一死,但要死得其所,为拯救祖国而死,舍生取义,一片丹心将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表明了诗人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诗人的民族气节。
小重山
【宋】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1. 上阕寓情于景,其意境与下列哪句诗相似()
A.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B.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C.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下阕中“白首”二字,表面显得低沉消极,但实际上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1. A
2.真正表达的是他抗金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和壮志难酬的孤愤。
菊花 [唐]元 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1.第一句“绕”字写出菊花 的景象,第二句“绕”字写出诗人赏菊时 的情态。
2. 陶渊明“独爱菊”,元稹“偏爱菊”,“菊花”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满院盛开; 入迷、留连忘返。
2.寄托了对高洁隐逸人格的追求和孤傲个性的自我欣赏。
〔越调〕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________________。
7、在横线处把文章补充完整。
8、“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说说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9.《〔越调〕天净沙 秋思》中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现了什么样的情绪?
10.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
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c42d31892f03d41d.jpg]
忆秦娥·娄山关
__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注释】 这首词写于长征路上,作者指挥中央红军攻克娄山关之后。
1.上阕从哪些角度来写景?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3.《七律 长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词人对夺取长征全部胜利的信心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忆秦娥·娄山关》中表现词人面对易守难攻的天险——娄山关,而生发跨越雄关、踏平险阻的坚强决心和无畏勇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说,现在我想吃苦也吃不上了,长征精神只好作为纪念。而一位名叫小林和文的日本姑娘,却为了体验艰辛来到中国独走“长征路”。针对以上两种情况,说说你的看法。
1①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写景。
②通过西风、长空、鸣雁、霜花、晨月、马蹄声、喇叭声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凄冷、悲壮的画面。
2尽管关隘如铁一样坚固,道路漫长而凄冷,但红军依然能够战胜这些困难,并且重新开始新的征程,表现了红军不畏严寒,不怕困难的豪情壮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4提示:生活在今天的我们,虽然不必像红军那样吃苦,但不怕困难、不怕艰辛的吃苦精神不能丢。如能联系今天的经济建设和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来谈就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