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注释】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光。
1.请你发挥想象,描绘“子规声里雨如烟”所展示的优美画面。
2.第四句中的“蚕桑”照应上面“ ”,“插田”照应上面的“ ”,一个“才”和一个“又”两个虚字极富表现力,勾画出乡村四月 气氛。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示例:细雨密密地下个不停,天地间,如烟雾般迷蒙,淡淡的;又仿佛悬挂着一道薄纱,一切都显得那么清新自然。此时,传来几声杜鹃鸟的啼叫声,更添些许闲适安详。
2“蚕桑”照应上面“绿遍山原”,“插田”照应上面的“白满川”,勾画出乡村四月农家的忙碌气氛。
3表现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和对农民辛勤劳动的赞美之情。
阅读《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天净沙”是__________,“秋思”是__________,《天净沙·秋思》被誉为_ _ ________。
2.全曲的主旨句是哪一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天净沙•秋思》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
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4.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秋思(思绪)B.枯藤老树昏鸦(黄昏)
C.古道西风瘦马(西边吹来的风)D.断肠人在天涯(天边,指极遥远的地方)
5.请你举出一两首表现思乡的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词牌名 题目 秋思之祖
2. 断肠人在天涯。
3.D
4.C
5略
阅读王勃的《山中①》一诗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②高风③晚,山山黄叶飞。
【注释】①此诗为王勃客居巴蜀时所作。②高风:秋风。③况属:何况是。
(1) 下列与本诗描述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 )
A.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山亭夏日》高骈)
B.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 杜牧)
C.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晚春》 韩愈)
D.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雪梅》 卢梅坡)
(2) 请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三、四两句画面的特点。
(3) 此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思?( )
A.恬淡超脱B.壮志难酬C.忧国忧民D.旅思乡愁
(1) B (2)凄凉萧索 (3)D
阅读宋•陆游《幽居初夏》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①已过头番笋,木笔②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③茶。
【注】①箨(tuò)龙,就是笋。②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③瓯(ōu):杯子。
(1)下列诗句与“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所描写的季节相同的是 ( )
A.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B.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C.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D.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诗人紧扣“幽”写景,试举一例,并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C
(2)①诗人从“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突出初夏景色之幽美;②从“水满有时观下鹭”中“下鹭”,写出白鹭从蓝天缓缓向下飞翔,落到湖边觅食,来以动衬“幽”,写出环境之幽静,突出初夏景色之幽美。③从“草深无处不鸣蛙”中的“鸣蛙”,以声衬“幽”,写出环境之幽静,突出初夏景色之幽美。
(3)①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
②尾联,既有志士空老,报国无成的慨叹;
③又有是老朋友零落殆尽,深感寂寞惆怅之情。
阅读文天祥的《南安军①》
梅花②南北路,风雨湿征衣。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③。
【注】①诗人被俘押解北上,途经家乡江西南安军,曾__。②梅花,指梅岭即大庾岭。③商亡,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逃进首阳山,采薇充饥,最后饿死。
(1) 下列诗句与“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意思相近的一项是 ( )
A.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B.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D.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 请简要说说诗人“归乡如不归”的原因。
(3)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C
(2)被捕归来,没有自由。
(3)表达了诗人被捕后的悲痛;壮志难酬的悲愤;恢复大宋江山的信心;对国家的热爱;誓不投降、饿死殉国的决心(宁死不屈的坚强决心),舍生取义的生死观。(一点一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1.这首诗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2.诗歌运用了哪些形象巧妙的比喻?有什么表达效果?
3.这首诗句子有长有短,参差不齐。各节的第二句,都有“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等数量词及“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等形容词。这样写,有何好处?
4.(原创题)探究下面材料,说说你的发现。
中国台湾网10月7日讯 据台湾《中时电子报》报道,台当局“移民署”统计,大陆游客赴台人数2016年10月5日已骤减,团客加自由行仅499人,过去日有万余人,观光产业变“惨业”。
1.时间顺序。从“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表示时间的词语可以看出来。
2.把乡愁比作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形象生动,把抽象的情感具体化,给人多方面联想与想象的空间。
3四节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从而增添了旋律美,增强了节奏感。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等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各事物的特点,浓缩了深沉的乡愁,体现了诗人的语言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4.示例:大陆游客赴台人数骤减是台湾__当局不承认“__”的结果,这一结果充分说明__是行不通的。两岸一家亲,只有承认一个中国,只有实现祖国统一,两岸人民才有福祉。
诗歌鉴赏
田家(郑獬)
田家汩汩流水浑①,一树高花明远村。
云意不知残照②好,却将微雨送黄昏。
【注释】①浑:这里是满的意思。②残照:夕阳。
1.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流水汩汩、高花满树的景象,其中“______________ ”字尽现田园清朗的意境。
2.云本无知,诗人却怨云“不知”。这看似无理的抱怨,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明
2蕴含着诗人对夕阳的喜爱(留恋、眷恋)之情。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请解释这首诗中画线的句子。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B.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C.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
D.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绝望情绪。
1.主人公追寻的那个人,在河的那一边。
2. D
湖上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注释] 湖:即西湖。红树:开满了红花的树。乱莺啼:形容很多黄莺在鸣叫。平湖:指风平浪静的湖面。白鹭:一种水鸟。
1. 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所展现的画面。
2. 全诗写出了游人怎样的心情?
1.在一棵棵开满红花的树间,无数只黄莺在不停地鸣叫;波平如镜的湖面四周,生长茂盛的青草,一只只白鹭在湖面上自由飞翔。
2.愉快(高兴、愉悦等)
送张四 (王昌龄)
枫林已愁暮,楚水复堪悲。
别后冷山月,清猿无断时。
1.首句中哪个字点明了时间?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本句所呈现的画面。
2.三四两句用了何种表现手法?简要说明其表达作用。
1.暮。 画面:枫林尽染红了,太阳快要西坠,此时送张四,我满怀愁思!
1.示例一: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冷山与冷月——“冷”字正点出了寂寞与孤独的处境;凄清的猿声——就连猿也为之凄凄哀啼。在别离时刻,安上这些景致,营造这种基调,那是悲上加悲,使得离人的伤心无以复加。因此,这里是缘情生景,因景生情,情景互融。示例二:通过对别后情景的想象(“冷山月,清猿无断时”)表现了别离时刻的悲伤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