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桑干 (刘皂)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1)“客舍”“十霜”在诗中分别是什么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要渡过桑干河远行塞上,那么诗人真正的故乡是在哪里?
(3)诗歌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旅居 、十年
(2)咸阳
(3)表现了诗人想回故乡又难回故乡的无奈之情
古诗鉴赏
丰乐亭游春 (宋•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1)诗中“红树青山”、“绿无涯”写出了春天怎样的特点?
(2)诗中描写丰乐亭周围的景色及游人的尽兴游春的情怀,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 1)生机盎然、色彩绚烂
(2)对美好春天的喜爱和对春天逝去的留恋。
岁暮道家
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1.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母亲疼爱儿子的心没有穷尽,儿子一回家,母亲就高兴得睡不着,直到第二天明。
B.儿子长时间没有回家,母亲只能把爱与思念寄托在“寒衣”和“家信”上。
C.儿子为了不让母亲担忧而向母亲撒谎,之后他又承认了错误。
D.尾联中的“风尘”比喻在外漂泊的艰辛劳累。
2.“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一句中诗人困什么而“愧”?
1C。
2“愧”是因为诗人这些年漂泊在外,没有尽到为人子的孝心与责任,反而让母亲牵挂担扰。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是( )
A.、诗的开篇描绘出十五夜的明朗素洁的景象,为下文写秋思作铺垫。
B.、“冷露无声湿桂花”中的“桂花”,固然是写庭院中的桂花,但又可联想到神话故事里的月中桂树、吴刚、嫦娥等,诗的意境十分悠远。
C.、诗的最后一句写“秋思落谁家”,一个“落”字,用得十分妥帖新奇,给人以动的形象感觉,仿佛愁思在随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
D.、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优美的想像,渲染了元宵佳节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悠然不尽 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思,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2这首诗写了什么景物?整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D
2、这首诗写了地、树、鸦、露、桂花、月等事物,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气氛,将离别思聚,希望与家人团聚、对月怀人大情怀表现的委婉动人
阅读辛弃疾的《pú sà 蛮·书江西造口壁①》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②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注】①南宋高宗建炎三年,金兵分两路南侵,其中一路追隆裕太后,直至江西赣州造口,民众深受金兵之害。47年后,任职赣州的辛弃疾有感于此,在造口墙上写了这首词。②行人:指因金兵南侵而逃难的人。
(1)下列诗句与词中“中间多少行人泪”反映同一时期社会现实的一项是
A.商女不知__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B.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C.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D.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2)“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中“可怜”一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3)分析“山深闻鹧鸪”和“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两句中“深”字的不同表达效果。
。
(1)C(都反映了南宋时期战争带给社会、百姓的深重灾难。)
(2) “可怜”一词抒发了词人对祖国大好河山沦丧的痛惜,以及渴望收复中原但抱负难以实现的悲愤。
(3)“山深闻鹧鸪”中“深”字渲染了沉郁凄迷的氛围,抒发诗人沉郁苦闷之孤怀。“城春草木深”中“深”字写出经历安史之乱的长安城杂草丛生的荒芜,抒发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注释】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光。
1.请你发挥想象,描绘“子规声里雨如烟”所展示的优美画面。
2.第四句中的“蚕桑”照应上面“ ”,“插田”照应上面的“ ”,一个“才”和一个“又”两个虚字极富表现力,勾画出乡村四月 气氛。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示例:细雨密密地下个不停,天地间,如烟雾般迷蒙,淡淡的;又仿佛悬挂着一道薄纱,一切都显得那么清新自然。此时,传来几声杜鹃鸟的啼叫声,更添些许闲适安详。
2“蚕桑”照应上面“绿遍山原”,“插田”照应上面的“白满川”,勾画出乡村四月农家的忙碌气氛。
3表现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和对农民辛勤劳动的赞美之情。
阅读《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天净沙”是__________,“秋思”是__________,《天净沙·秋思》被誉为_ _ ________。
2.全曲的主旨句是哪一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天净沙•秋思》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
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4.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秋思(思绪)B.枯藤老树昏鸦(黄昏)
C.古道西风瘦马(西边吹来的风)D.断肠人在天涯(天边,指极遥远的地方)
5.请你举出一两首表现思乡的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词牌名 题目 秋思之祖
2. 断肠人在天涯。
3.D
4.C
5略
阅读王勃的《山中①》一诗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②高风③晚,山山黄叶飞。
【注释】①此诗为王勃客居巴蜀时所作。②高风:秋风。③况属:何况是。
(1) 下列与本诗描述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 )
A.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山亭夏日》高骈)
B.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 杜牧)
C.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晚春》 韩愈)
D.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雪梅》 卢梅坡)
(2) 请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三、四两句画面的特点。
(3) 此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思?( )
A.恬淡超脱B.壮志难酬C.忧国忧民D.旅思乡愁
(1) B (2)凄凉萧索 (3)D
阅读宋•陆游《幽居初夏》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①已过头番笋,木笔②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③茶。
【注】①箨(tuò)龙,就是笋。②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③瓯(ōu):杯子。
(1)下列诗句与“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所描写的季节相同的是 ( )
A.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B.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C.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D.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诗人紧扣“幽”写景,试举一例,并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C
(2)①诗人从“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突出初夏景色之幽美;②从“水满有时观下鹭”中“下鹭”,写出白鹭从蓝天缓缓向下飞翔,落到湖边觅食,来以动衬“幽”,写出环境之幽静,突出初夏景色之幽美。③从“草深无处不鸣蛙”中的“鸣蛙”,以声衬“幽”,写出环境之幽静,突出初夏景色之幽美。
(3)①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
②尾联,既有志士空老,报国无成的慨叹;
③又有是老朋友零落殆尽,深感寂寞惆怅之情。
阅读文天祥的《南安军①》
梅花②南北路,风雨湿征衣。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③。
【注】①诗人被俘押解北上,途经家乡江西南安军,曾__。②梅花,指梅岭即大庾岭。③商亡,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逃进首阳山,采薇充饥,最后饿死。
(1) 下列诗句与“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意思相近的一项是 ( )
A.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B.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D.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 请简要说说诗人“归乡如不归”的原因。
(3)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C
(2)被捕归来,没有自由。
(3)表达了诗人被捕后的悲痛;壮志难酬的悲愤;恢复大宋江山的信心;对国家的热爱;誓不投降、饿死殉国的决心(宁死不屈的坚强决心),舍生取义的生死观。(一点一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