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填写诗句
2.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诗经》中常见的 (1) 手法,描写深秋的景色,渲染 (2) 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
3.这首诗叙写了在深秋的早晨,一个男子在长满芦苇的河边 (1) 的情景,抒发了作者的感情是 (2)
4.诵读诗歌要读出韵律和节奏。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请为“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画出节奏。
1白露未晞
2.托物起兴(比兴手法) 凄清
3. 寻找意中人 (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
4.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欣赏下面一首元曲,回答问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用自己的话描述画线句子所展现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元曲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示例: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骑着一匹疲惫不堪的瘦马,在沉沉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前行。
(2)抒发了天涯游子悲苦凄凉的思乡之情。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下列对《水调歌头》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爰,下阙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千古传唱的名句,说说好在哪里?
1A
2略
默写填空
A ,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B.《岳阳楼记》中表达作者远大政治抱负的语句是“ , ______________”。
C.人们常用李商隐《无题》中的名句“ , ”来赞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品质。
D.《<孟子>二章》中“ , 。”说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E.漫游祖国各地,面对名山大川,人们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感慨。站在黄河边上,我们会想起 , ”《使至塞上》;站在高山之巅,我们会想起 , ”《望岳》;置身于古战场,我们会想起“ 千嶂里, 。”《渔家傲》。与古诗同行,我们的旅途才不会单调和寂寞。
绘声绘色 理由充分即可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这首诗的作者是:
2.诗人通过哪些景物表达离别伤感的愁绪?
答:
3.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中,诗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请结合诗句内容分析拟人手法的作用。
答:
1.李白
2.杨花、子规、明月
3.示例:拟人修辞,把明月当作使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
阅读王维的《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⑴下列诗句中与本首诗借月所表达情感相似的是
A.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B.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C.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D.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⑵赏析“人闲桂花落”与“不知秋思落谁家”中“落”各有什么妙处。
⑶赏析“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的精妙之处。
⑴C
⑵“人闲桂花落”中,桂花细小,花落,尤其是在夜间,并不容易觉察,诗人以此来衬托夜晚春山的静谧和自己心境的宁静。
“不知秋思落谁家”中,把抽象的“秋思”形象化,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富有动态美。
⑶此句以动衬静,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
丰乐亭游春①(其一) 欧阳修
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
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
【注释】①此诗作于庆历七年,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的第三年。丰乐亭在琅琊山幽谷泉上,距醉翁亭不远,为欧阳修所建。
1.诗歌的开头两句写了哪四个景物?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⑴绿树、山鸟、晴风、落花
2.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春光的喜爱、留恋与怜惜之情。
对《己亥杂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己亥杂诗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A:诗的第一、二句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当日复杂的心境: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相互交织。 B:诗的第三、四句从落花到春泥展开联想,将诗人的时代使命感移情落花,从而把离愁升华为崇高的献身精神。 C:诗中用冷色调的“白日斜”烘托离愁,用“落红”一句作为情感的转折,使整首诗从离愁中解脱出来。 D:全诗表达的思想和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所表达的官场决裂、归隐田园的遁世思想相同。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2.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两句中,你读出了诗人哪些情感?
1. 杨花和子规鸟。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2.诗人听说友人将左迁龙标时的惆怅和恋恋不舍之情。
题春晚①
(宋)周敦颐
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②数点傍林飞。
吟③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注释】①春晚:暮春傍晚。②昏鸦:黄昏时的乌鸦。③吟:诵读诗文。
1. 诗中“ ”一句交代了诗人观景的立足点,诗人笔下的村野有着 的特点。
2.诗人描写昏鸦时为什么用“点”而不用“只”?说说你的理解。
。
1.吟余小立阑干外恬淡、静谧中更透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2. 因为诗人写的是晚景,天色昏暗,加上距离较远,望过去,昏鸦自然更像“点”,用“点”比用“只”更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