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范仲淹的《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① 点明秋天边塞风景大变的一个词是

②揭示词作主旨的一句是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绘出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由此可以联想到王维《使至塞上》的什么诗句?

答:

1、① 异  ②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描绘出了边塞荒凉而又壮阔的景象。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淮上与友人别(郑 谷 )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1从诗句可以看出诗人与友人离别的时间和地点各是什么?
①时间:_______________ ②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通过怎样的景,抒发了怎样的情?

1春天  扬子江头

2扬子江头杨柳花絮、风笛暮霭(能写出其中一种即可)等一系列景物,表

达了作者与友人依依惜别的感情。

晚望

徐侨

沼盈盈闲绿水,郊原浩浩涌青禾。

烟连山际无人语,只有晚归樵牧歌。

【注释】①徐侨(1160-1237),字崇甫,婺州义乌靖安里龙陂(今佛堂镇)人。

②陂:bēi,池塘。

1.以下不是属于诗人“望”见的景物是( )

A.满塘的绿水 B.无际的青苗C.弥漫的山烟 D.悠扬的牧歌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田园诗,抒发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

B.“闲”字不仅描绘出池塘绿水的动态美,更衬托出诗人悠闲自得的心情。

C.最后两句诗写了声音,嘈杂的声音衬托出这一带的热闹。

D.诗人通过晚归樵夫的放歌来衬托暮烟弥漫的山间空旷而宁静,表现了诗人恬淡闲心境。

1、D

2、C

题大庾岭北驿

宋之问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注:此诗为作者被贬岭南时,途经大瘐岭,在大庾岭馆驿所作。

1、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诗人由看到的景象联想到大庾岭有十月北雁南归至此,不再过岭的传说。

B.颔联可以发现诗人被贬之地非常荒凉,而且归乡之日遥遥有期。

C.颈联以景衬情,寂静、荒凉的景象渲染了凄凉孤寂的气氛,烘托出悲苦的心情。

D.尾联写诗人站在大庾岭上回望北方家乡,还能看到故乡山岭上的梅花来寄托离别的不舍和思乡之情。

2.下列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中将“大雁至此回”和“我行殊未已”形成鲜明的对比,来突出被贬之地的荒凉和诗人内心的悲苦。

B.全诗用词考究,思乡之忧伤与行程之艰难紧密结合,表达了强烈的哀伤与沉痛之意,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C.全诗旨在写"愁",全篇却未着"愁"字,这对全诗情感的表达有着一定的损害。

D.整首诗通过描写见到的景物,委婉而深切地抒发了诗人内心饱含的被贬痛苦以及思念家乡的忧伤。

1、D 

2、C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 文学常识:本诗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初唐四杰”之一_ (人名)。

2. 名句赏析:请谈一谈你对“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理解!

我的理解:

1答案示例:王勃

2答案参考:朋友即将上任,诗人劝慰他不要为远别而悲伤。虽为送别,但无伤感之情,诗人的胸襟开朗,语句豪放清新,委婉亲切,表现了友人间真挚深厚的友情

(链接:)诗词赏析考查内容(20首)为常识、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

考查要点一般为:① 文学常识 ② 朗读节奏 ③ 词语含义 ④ 名句赏析 ⑤ 主旨理解

                                                                           

望 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深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阴阳割昏晓”一句,突出了泰山怎样的特点?

答:

2.请谈谈你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话的理解。

答:

1.雄伟高大

2.示例:①表达了希望登上绝顶、俯视群山的意愿 ②表现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 ③抒发了攀登人生顶峰的凌云壮志

赏析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各小题。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本诗押韵的字是 ,韵脚是

2、这是一首送别诗,交代送别地点的句子是 ;虚写景物的诗句

3、“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的意思是

4、这首诗表达出来诗人的思想感情是( )

A.悲伤流泪 B.离愁别绪 C.深厚情谊 D.黯然伤别

5、对本诗首联赏析有误的是( )

A.“城阙”指长安,送别之地,“五津”采用借代手法,泛指四川,杜少府上任之地。

B.在长安而望“五津”,可“望”并不是实写,这是诗人的想像,使人感到气象宏伟。

C.既“望”中可见,则此行并非远别,因而有不必伤别之意,这两句为全诗奠定抒情基调。

D.这两句承题,叙将别之时的景象,借景抒情,有依依不舍之意。

1、津、人、邻、巾;

2、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3、只要四海之内有知心的朋友时刻关怀自己,即使远隔天涯,也会觉得跟近邻一样。

4、C

5、D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这首诗表达出来诗人的思想感情是( )

A.悲伤流泪 B.离愁别绪 C.深厚情谊 D.黯然伤别

2.对本诗首联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城阙”指长安,送别之地,“五津”采用借代手法,泛指四川,杜少府上任之地。

B.在长安而望“五津”,可“望”并不是实写,这是诗人的想像,使人感到气象宏伟。

C.既“望”中可见,则此行并非远别,因而有不必伤别之意,这两句为全诗奠定抒情基调。

D.这两句承题,叙将别之时的景象,借景抒情,有依依不舍之意。

1.C 

2.D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这首诗的作者是 ,是我国 (朝代)著名诗人,本诗是一首 诗。

2.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大约作于诗人做县尉时。诗歌描写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出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向往。

B.诗题“题破山寺后禅院”,可知“后禅院”才是诗的重心所在,所以只在起首两句后提过破山寺后,立刻转入对后禅院的描述。

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曲径通幽处”引发人丰富的联想与思绪,暗示的意义多于写实的意义。“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蓊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

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更多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了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欣。一个“空”字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

1.常建;唐;五言律诗   

2.A

诗歌赏析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本诗作者 (朝代) 刘禹锡,体裁 (从格律诗的角度作答)。

2、对该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

B.颔联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惆怅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C.颈联以“沉舟”“病树”作为反衬,描绘出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富于生机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无奈、惆怅与叹息。

D.尾联写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现出诗人坚韧不拔的意志。

1、唐  七言律诗  

2、C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