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首联中描写“城春草木深”的景象有什么用意?
2.从全诗来看,诗人“白头搔更短”的原因是什么?
1.融情于景,表现了沦陷后的国都残破不堪、乱草丛生,与昔日繁华形成巨大反差,突出战乱对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或答“表现出国都战乱之后的荒凉萧条”)。
2.国家残破(忧国)惦念远方亲人的安危
诗歌鉴赏
闲居初夏午睡起
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闲看儿童捉柳花”中的“闲”字用得妙,请作简要欣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中用一个“闲”字,不仅把诗人心中的那份恬静闲适和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而且非常巧妙地呼应了诗题。
孟浩然【唐代】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诗歌中借用典故,巧妙设喻,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
2.从诗的最后两联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心曲?
1.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2.不甘心闲居无事,渴望出仕求官,从而施展政治抱负,希望有人引荐。
山亭夏日
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⑴三、四句在写景方面有何特色?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这两句诗所写景象。
(1)诗句巧用比喻的修辞,把烈日照耀下的晶莹透澈的水面比作水晶帘,调动了视角和嗅觉等感官,动静结合。风拂过,水晶一样的帘子轻轻晃动。蔷薇花开满了蔷薇架,满院都可闻到它那沁人心脾的香味。(2)全诗体现了诗人悠闲自在的心境。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1.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题李凝幽居”中的“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住。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2.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的隐者的身份。
B.“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C.颔联,颈联重在叙事,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但由于注意炼字,故读来回味无穷。
1. B
2. C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写出了农村的优美风光的诗句是( )
A.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B.、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B.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D.、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
A.思乡 B. 热爱自然 C. 忧伤 D. 报国
1、B
2、C
对下面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A:首句中“地白”指月光如霜,铺满庭院,让人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B:第二句中“桂花”既可指庭院中的桂花,也暗指月宫中的月桂树,从而暗点了诗人在望月。 C:尾句中的“秋思”是指诗人悲秋的情怀,“树栖鸦”的寂静,“冷露无声”的凄情,让诗人感伤秋天的凄凉冷清。 D:诗人怀人之情很浓郁,但他却不采用正面抒情方式,而用委婉的疑问语气,使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古诗阅读】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本诗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我们却可以从 一词中看出月色的空明皎洁,这两句诗描写出景物 的特点;后两句通过委婉的疑问语气,抒发了 的情感。
地白(白) 凄清(此空填清冷、寂静、凄凉等也可)
抒发了诗人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答出思念家乡、亲人即可)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__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下列对本诗中有关词语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寒水”,寒冷的江水,一个“寒”字,准确地传达了诗人此时的感受。
B.、“商女”,茶楼酒馆里侍奉客人的歌女。
C.、“隔江”的江,指秦淮河,商女在岸上酒楼歌唱,与诗人隔着一条江,所以说隔江。
D.、“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据说是南朝荒淫误国的陈后主所作的乐曲,历来被人看作“__之音”。
2.下列对本诗内容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融合在一起,准确、形象地描绘了月下河边的朦胧景色,渲染出朦胧、凄凉、冷寂的气氛,奠定了全诗伤感、忧愁的基调,又与诗的下两句描写麻木了的人心相照应。
B.、诗的颔联承上启下的枢钮作用,“夜泊秦淮”表明上句景物的时间、地点,且照应题目,“近酒家”引出下文。
C.、诗的颈联写出真正不知__恨的是醉生梦死的商女,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D.、诗的尾联中“犹”字意味深长,形象地表现了晚唐统治者不以国事为重,正重蹈覆辙,走向__之路的情形;微妙而自然地把历史、现实和想像中的未来串成一线;表明诗人对现实的痛心,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1. C
2 C
不 见
杜 甫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①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②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注释】这首诗写于客居成都初期,杜甫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作。①世人:指统治集团的人。②匡山:李白少时读书的大匡山,在今四川北部。
1.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杜甫怀念李白的一首诗,诗中表达了对李白的同情、担忧和思念,并期待李白结束飘零生活,回到四川来。
B.颈联宕开一笔,两句诗是对李白一生的绝妙概括,勾勒出一个诗酒飘零的浪漫诗人的形象。
C.诗中写李白佯狂傲世、才思敏捷、飘零嗜酒,都颇能表现李白的特点。
D.这里“皆欲杀”和“独怜才”,突出表现了杜甫与“世人”态度的对立,同时包含着对李白政治上蒙冤的怜悯。
2.下列对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四十字不加藻饰,叙议结合,只是娓娓道来。
B.“不见”二字置于句首,表达了渴望见到李白的强烈愿望,又把“久”字放到句末,强调思念时间之长。
C.“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诗意承上“飘零”而来,杜甫为李白的命运担忧,希望他叶落归根,终老故里。
D.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装点景物,感情深厚,语言质朴自然,写出了对友人的一往情深。
1.D
2.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