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 下 曲 李 白

__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1.诗歌中能表现边塞苦寒的诗句是( )

A.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B.__山雪,无花只有寒。

C.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D.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2.下面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举轻而见重,举隅而反三,语淡意浑,“无花”二字双关不见花开之意。

B.第二联看是写边地闻笛,实话外有音,意谓眼前无柳可折,“折柳”之事只能于“笛中闻”。

C.第三联紧承前意,极写军旅生活的紧张。

D.尾联的写法与“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表达的情感截然不。

1. A  

2.D

山亭夏日

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1.三、四句在写景方面有何特色?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这两句诗所写景象。

2.全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1.诗句巧用比喻的修辞,把烈日照耀下的晶莹透澈的水面比作水晶帘,调动了视角和嗅觉等感官,动静结合。风拂过,水晶一样的帘子轻轻晃动。蔷薇花开满了蔷薇架,满院都可闻到它那沁人心脾的香味。

2.全诗体现了诗人悠闲自在的心境。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展开联想与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画面。

2“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挂起白帆,乘船顺风疾行。

2、表达了诗人思乡之情。

作者: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1.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首句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经结束了。

B.“日暮掩柴扉”点明送别的时间是在晚上。

C.“春草明年绿”描绘了诗人是在柴扉中想象这一片春草的绿色。

D.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而是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逢。

2.下列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前两句是表现的主体,后两句是陪衬。

B.“春草明年绿”中“绿”字是诗眼,使整首诗有了色彩,有了画意,有了意趣。

C.“归不归”三字,表现出诗人担心、疑惑友人去而不归,又有盼望友人明春归来的意绪。

D.这首诗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深厚、真挚的感情。真可谓匠心独运。

1B

2A

春兴

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梦逐春风到洛城。

1. 本诗通过 可以看出是 季节

2.诗的最后两句语言平易自然,而想象却非常新奇,意境也十分美妙,请做简要赏析

1.  残花         暮春 

2.作者将春风人格化,春风变得特别多情,它仿佛理解诗人的心思,特意来吹送乡梦;吹起了作者甜蜜的思乡梦,在梦中作者追逐着春风飞回了家乡,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1)这首诗的体裁是____,诗歌中借用典故,巧妙设喻,尾联借用的典故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凝练成一个成语:______,现在的意思是:___

(2)这首诗的写景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联系全诗看,作者在“欲济无舟楫”一句中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1① 使┅┅劳累    ②  调弄,这里指弹琴   ③看

诗歌阅读

雨 夜

明·何景明

院静闻疏雨,林高纳远风。

秋声连蟋蟀,寒色上梧桐。

短榻孤灯里,清笳万井中。

天涯未归客,此夜忆江东。

【注释】①笳:一种乐器。 ②万井:古制八家为井,后以井指乡里、家宅,此处指许多村庄。

1.这首诗从体裁上讲是一首 诗,通常这种体裁要求8句4联,其中第二联叫 联。

2.此诗用字精妙,请在“秋声连蟋蟀,寒色上梧桐”中选择一字加以赏析。

3.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什么感情?

1.律诗   颔联

2.(1)“连”字用得好。秋声与蟋蟀之声相连,可见蟋蟀声之大,足以与秋声比肩。蟋蟀声与秋声都能唤起人的迟暮感,惨然不乐。二者相连,显得自然有深意。

(2)“上”字用得好。寒色“上”到梧桐树,可见寒色是慢慢浸润上来的,原来隐伏地上,到了这微雨之夜,经过夜的催化,才爬上了枝杆。当诗人感觉到“寒色”上来时,他的内心,也完全被寒气浸透了。

3.借景抒情。全诗共八句,前六句写周遭的景物,通过对秋天雨夜景物的描写,描绘出一幅雨夜秋思图,渲染了凄清的氛围。再通过最后一联,表达出作者浓郁的思乡之情。

城南

曾巩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1.这首诗的前两句是一幅“春雨山水图”,发挥想象把它描绘出来

2.这是一首哲理诗,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1、答案示例:风过罢,雨卷珠帘,水漫碧池,潮涨横塘,远山含翠,错落起伏,小径明灭,任尔东西.

2、答案示例:喧嚣浮华者网网昙花一现,平凡朴实者定会恒久长远.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诗中以“风飘絮”,“雨打萍”的形象比喻,书写了 的悲哀;借 两个地名,暗示了形势的险恶和作者境况的危苦。

2.请对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

1. 国破家亡   惶恐滩    零丁洋

2. 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方式, 表明了诗人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诗人的民族气节。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按要求答题。

东栏梨花 (宋·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枝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这首诗的一、二句写出了梨花哪些特点?

2、第三、四句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写出了梨花颜色雪白(淡白)、花开繁茂(满城)的特点。

2、流露了作者内心的惆怅,感叹人生短促、美景易逝的思想感情。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