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岩古镇
——古街
远处的青山依旧
身边的翠树依旧
仄仄的古街依旧
一块块凸凹不平的石板
连接成一条条纵横交错的古街
历史的一双大脚
是流过大街小巷的河流
浇灌了这一方肥沃的土壤
生长出错落有致的房屋 和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
今天古街再一次绽放
曾经未有的容颜
游客的笑脸像灵动的文字
书写了古街的繁荣和风采
贫穷将藏在街边石头的缝隙里
发酵成一页沉痛的历史教训
时刻警醒后代子孙
历史的道路决不能重
(有删改)
阅读上面这首诗歌后,请从文学欣赏的一两个角度进行赏析。
__示例:(1)首先从诗歌的题目看本诗是写青岩古镇的古街,诗歌通过具有浓郁特色的古街来写古镇的历史,以及古镇的现在与未来。表达了作者对古镇的喜爱,以及对古镇美好未来的向往。(2)诗中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历史当作人,有一双大脚走过了无数的角落,将古街当作人,展现未有的容颜;运用比喻的修辞,把历史比作河流,浇灌土壤;将游客的笑脸比作灵动的文字,书写古街的繁荣和风采。(3)诗的最后揭示了诗歌的主旨就是:将贫穷作为教训,时刻提醒后人,历史不能倒退。表达对古街的热爱,以及希望古街越来越繁荣。(要求能任意选择1~2点赏析,理解正确,内容具体并合乎情理,语言流畅)__
想想您的背影,我感受了坚韧
抚摸您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
不知不觉您鬓角露了白发
不声不响您眼角上添了皱纹
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
人间的甘甜有十分,您只尝了三分
这辈子做你的儿女,我没有做够
央求您呀下辈子,还做我的父亲
听听您的叮嘱,我接过了自信
凝望您的目光,我看到了爱心
有老有小您手里捧着笑声
再苦再累您脸上挂着温馨
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
生活的苦涩有三分,您却吃了十分
这辈子做您的儿女,我没有做够
央求您呀下辈子,还做我的父亲
阅读上面歌词,请从文字欣赏的一两个角度进行赏析。
__示例:相信每一位听罢《父亲》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在心中涌起一种美好情感。这是一首震撼心灵的亲情歌曲,一曲感天动地的天籁之音。“人间的甘甜有十分,您只尝了三分”“生活的苦涩有三分,您却吃了十分”,歌词运用对比的手法,简单平实地表达出父亲的坚韧和艰辛,展示了父亲最伟大的一面,“自信”“爱心”“笑声”“温馨”,句句歌词都透露出父母对孩子的关爱与理解,那是一份真诚的、无需雕琢就可以如此美丽的慈爱,吸引了人的眼球,也滋润了人的听觉,把亲情和慈善两大主题贯穿歌曲的始终,寓深刻于浅显,寓隐约于明朗,寓曲折于直白,寓文于野,寓雅于俗,使歌曲在艺术上具有更强的感染力。质朴、清新的亲情带给人喜悦,让世俗中渴望感动的人得到心灵的慰藉。这首歌曲用歌声见证了亲情,用文字记录了感动,发出爱的召唤,传递爱的温暖。歌词写出子女对父亲的感悟,讲出了子女和父母的故事,感人至深。(任意选取其中一至两点。理解正确,赏析透彻,语言准确流畅即可)__
我的梦,多么的小
我的梦,是多么的小
月色刚刚照到窗前,转眼就溜走了
还没有看清窗下的人,草色就悄悄绿了
从青到黄,仿佛一夜之间,秋就到了
还没有走出月光的吵闹,去装饰我的江山
芦花已飘上头顶
我的梦,是多么的小
从梦中走过的露珠,住进去就难以脱身
其实,我只希望
我的江山多一些绿,少一些荒凉
我的江河多一些干净,少一些污染
我只希望
每一片衣不蔽体的黄土都披上绿装
每一条污浊的江河都重新纯净明亮
我的梦,是多么的小
小到只停留在地球内心,大地表面
只想做一株草,绿遍大江南北
只想做一棵树,净化千山万水
然后永久地爱惜
小到像生于石头上的石头,比起
到处流浪的野火,更容易回到故乡
回到21世纪美丽的中国
阅读上面这首诗歌后,请从文学欣赏的一两个角度进行赏析。
__参考示例:(1)诗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类的行为特点,“我的梦,多么的小”这里的“我的梦”,实际上是地球的梦,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让所描写的事物显得更活泼、亲近,使诗句更加生动形象,诗歌要表达诗人爱护地球环境、创建美丽家园的愿望。(2)从这首诗的写作方法上来看,采用反复咏叹的方式,诗歌共三节,每一节的开始都是“我的梦,是多么的小”反复强调,感情深切,节奏感强,表达出希望人们爱护环境、创建美丽家园的愿望。希望“少一些荒凉”“少一些污染”,希望“绿遍大江南北”“净化千山万水”,这就是作者小小的梦想。(要求能任意选择1~2点赏析,理解正确,内容具体并合乎情理,语言流畅)__
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1诗中“偷采”与“不解”写出了“小娃”怎样的特点?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诗中“偷采”与“不解”形象地写出了“小娃”顽皮、天真无邪的特点。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诗中小主人公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形象的喜爱,以及对田园生活的赞美之情。
题润州金山寺
张祜
一宿金山寺,超然离世群。
僧归夜船月,龙出晓堂云。
树色中流①见,钟声两岸闻。
翻思②在朝市③,终日醉醺醺。
【注释】①中流:河流的中央。②翻思:回想。③朝市:泛指尘世。
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首诗第二联的内容
2.“钟声两岸闻”表现了金山寺怎样的氛围?试作简要分析。
3.这首诗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1.夜色中,山僧披着月色乘船归来;黎明时,白云缭绕,好像龙飞出殿堂。
2.宁静。用钟声衬托金山寺的宁静(1分,或答“以声衬静”、“衬托”亦可)。
3、①对尘世生活的厌恶;②向往佛门清净生活。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国破山河在"中"破"给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2、你怎样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
1、(略 注意要用描写,描绘出国运多难的情形)
2、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来写春天,写出了事物睹物伤情,表达出__之悲,离别之悲。
阅读杜甫的《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成都是当年蜀汉建都的地方,城西北有诸葛亮庙,称武侯祠。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杜甫虽然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
⑴阅读《蜀相》,联系已学课文《茅屋为秋风所歌》,下面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前者是一首七言律诗,后者是一首歌行体诗;前者咏史怀古,后者叙写现实生活,都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B.前者的首联以设问引起,开门见山,一个“寻”字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向往之意。后者的开篇两句,起势迅猛。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犹如秋风咆哮,让诗人焦急万分。
C.前者的颈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行事, “天下计”,见济世的雄略,“老臣心”、“身先死”,显报国的忠诚;其尾联中的“出师”指诸葛亮出兵伐魏,“英雄”指千古以来为国为民的仁人志士,也包括诗人自己。
D.两首诗表达方式多样,笔墨淋漓,感情深挚,充分体现了杜诗奔放飘逸的风格。
⑵请精选合适角度赏析“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⑶颈联写诸葛亮的业绩,尾联写诸葛亮的遗恨,这两联写出了作者怀吊诸葛亮时产生了怎样的感触和情绪?
⑴ D
(2) 示例1:以乐景写哀情(或反衬手法),以草绿莺啼的美景衬托出了祠堂的荒凉冷落,寄寓了诗人人事代谢、英雄寂寞的怅惘之感。
⑶通过对诸葛亮的悼念和赞美,抒发了作者对诸葛亮的无限景仰和未能成就更大功业的惋惜之情,
也表现了作者报国无门的苦闷(壮志难酬的无奈)和对当时缺少济世英才的慨叹。
阅读诗歌《幽居初夏》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①已过头番笋,木笔②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③茶。
【注】①箨(tuò)龙,就是笋。②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③瓯(ōu):杯子。
(1)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的一位爱国诗人,请根据首联上句中的有关信息,从下列选项中选出这首诗的作者。
A.辛弃疾 B.李清照 C.文天祥 D.陆游
(2)请选择合适的角度,赏析“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一联的妙处
(3)这首诗是“幽中有悲情”,而作者晚年的另一作品《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悲中有豪情”,请简述这两首诗的“悲情”和“豪情”各是什么。
(1)D
(2)示例1:以动衬静(以声衬静),白鹭不时自蓝天缓缓下翔,落到湖边觅食,安详不惊,衬托出了环境的清幽;绿草丛中,“鸣蛙”处处,一片热闹喧腾,同样衬托出了环境的清幽;表达了作者对湖边胜景的喜爱之情和悠闲自得的心情。
示例2:白鹭不时从蓝天缓缓下翔,落到湖边觅食,安详不惊;绿草丛中,“鸣蛙”处处,一片热闹喧腾;白鹭的悠然安详,青蛙的热闹鸣声,都衬托出了环境的清幽;表达了作者对湖边胜景的喜爱之情和悠闲自得的心情。(赏析角度较多,如从视听结合的角度赏析,从正面描写(白鹭的安详与青蛙的鸣声)侧面描写(环境的幽静)的角度赏析,从衬托的角度赏析,还可从对偶的角度赏析
(3)本诗的悲情是作者晚年报国无成的、旧交零落的伤感寂寞之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豪情是作者至老不衰的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爱国豪情。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1.根据诗意说说诗中的“古人、来者”指代什么人?
2.“悠悠”一词写出了“”天地”的什么特点,烘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1.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2.无穷无尽,烘托了作者孤独寂寞、怀才不遇、悲凉伤感的情感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①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②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注释】①随意:随着自己(鸟)的心意。②金笼:镶金的鸟笼,喻指不愁吃喝、生活条件优越的居所。
1.诗人借鸟抒怀,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描写画眉,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1. 这首诗表达了对自由的赞美之情和对束缚个性、窒息性灵的憎恶之意
2. 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描写画眉鸟。这首诗写了两种画眉鸟,一是林中的,在林中“随意移”、“自在啼”,自由自在;一是笼中的,锁于金笼之中,完全没有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