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最后一课》(节选)
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一点儿,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最使我吃惊的是,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其中有郝叟老头儿,戴着他那顶三角帽,有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递员,还有些旁的人。个个看来都很忧愁。郝叟还带着一本书边破了的初级读本,他把书翻开,摊在膝头上,书上横放着他那副大眼镜。
•••••••
他穿上那套漂亮的礼服,原来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现在我明白了,镇上那些老年人为什么来坐在教室里。这好像告诉我,他们也懊悔当初没常到学校里来。他们像是用这种方式来感谢我们老师四十年来忠诚的服务,来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1、选文的第二段加横线的“这种方式”指什么?
2、为什么韩麦尔先生听到钟声和号声后“脸色惨白”?
3、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在黑板上写了“法兰西万岁!”这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4、选文的最后一段用了_____ 、_____ 描写。
5、选文中有一句话暗示了小说的社会背景,是哪一句话?
1、满怀忧愁,带着书本,来到学校,上课学习。
2、钟声和号声意味着最后一课结束,他再也不能教法语了,他内心痛苦悲愤。
3、对祖国和祖国语言的热爱,对祖国必胜的坚定信念
4、动作、神态
5、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
阅读下面的故事《蚂蚁和蝉》,完成后边题目。
冬天,蚂蚁翻晒受潮的粮食,一只饥饿的蝉向他乞讨。蚂蚁对蝉说:“你为什么不在夏天储存点粮食呢?”蝉回答说:“那时我在唱悦耳的歌曲,没有工夫。”蚂蚁笑着说:“如果你夏天唱歌,冬天就去跳舞吧!”
(1)这个故事选自名著《 》,产自古希腊。
(2)写出这个故事所寄寓的道理。
答:
(1)伊索寓言 (2)凡事都要预先有准备,才能防患于未然。(或:好逸恶劳的人结局往往是可悲的)
名著阅读
当他躺在手术台上,手术刀剖开他的颈子,切除一侧的副甲状腺时,死神的黑色翅膀曾经三次触及到他。然而他的生命力非常顽强。达雅焦急不安地守候在外面,几个小时以后,她看见丈夫脸色像死人般苍白,但仍然很有生气,而且像往常一样平静温存:“好姑娘,你别担心,我可不会这么容易就进棺材的。我还要活下去,哪怕有意跟那些医学权威的预言捣捣蛋也好嘛。他们对我病情的诊断完全正确,但是写个证明,说我百分之百丧失了劳动能力,那就大错特错了。我们走着瞧吧!”他坚定地选择了一条道路,决心通过这条道路回到新生活建设者的队伍中去。
(1)上面这段文字节选自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是苏联作家 ,该书中主人公因 ___ _ 而在12岁的时候就被迫过早地离开了学校,做起了童工,在社会最底层饱受折磨和侮辱,后来在别人影响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
(2)所选文段是写主人公因伤病接受手术的情景,体现了他 _________ 的性格。文中“一条道路”具体指的是 ____ _____ 。
(3)同学们已经读过《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小说,有学生根据《西游记》的内容,出了一副上联:斩妖降魔,金猴奋起千钧棒。请你结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关情节对出下联。
上联:斩妖降魔,金猴奋起千钧棒;
下联: 。
(1)奥斯特洛夫斯基 补考时把烟灰撒在祖父家的面团上(或与祖父闹矛盾;或__祖父对他不公正的待遇)
(2)乐观(或“顽强”、 “不向命运屈服”、“永不言败”等也可以) 从事文学创作(或“写作”)
(3)示例:身残志坚,保尔唱响生命曲。
附加题
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完成题目。
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是 ,小说的主人公 是从一个工人子弟锻炼成长为无产阶级战士。
2、小说主人公的身上凝聚着那个时代什么样的品质。
3、小说主人公的一生,历经坎坷,但凭着钢铁般的意志连死神都对他无可奈何。请用简洁的语句写出他战胜死神的一个情节。
1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保尔
2个性倔强,充满青春活力,不畏困难,勇敢坚强,意志坚定
3一次战斗中,一个子弹打中了保尔的右眼,后来又得了伤寒,但这不能阻止他继续战斗。
名著阅读

①左图是 (作品)的 (人物)
②请结合具体情节说说你喜欢(或不喜欢)他的理由。
①《小王子》 点灯人
②示例:我喜欢点灯人,他是一个忠于职守的人。他是唯一一个被小王子认为可以做朋友的大人,点灯人每分钟点一次灯熄一次灯,每天忙于做别的事情,而不是只管自己,他的无私奉献精神得到小王子的赞叹。
示例:我不喜欢点灯人,他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小王子问他为何要熄灭和点亮路灯时,他的回答只有一个:“这是命令。”并且在小王子提出疑问时他说:“没什么要弄明白的,命令就是命令。”点灯人只懂得一味忠实遵守命令,从不考虑命令本身是否正确、合理。
按照名著《小王子》内容填空
《小王子》是法国作家安托万·圣埃克苏佩里于1942年写成的著名儿童文学短篇小说。本书的主人公是来自外星球的小王子。书中以一位飞行员作为故事叙述者,讲述了小王子从自己星球出发前往地球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历险。其中小王子遇到飞行员,让飞行员给他画_____________,因为小王子想让它吃掉一种可怕的种子叫做_____________,它会在小王子星球上泛滥成灾,如果不能及时认出并拔出,后果将十分可怕。小王子遇到了大多数大人都很虚伪,但只有_______例外,在小王子心里,他的工作不是为自己,他为别人付出,点亮一个星球的黑夜,他是伟大的。
绵羊 猴面包树种子 点灯人
名著阅读: 长篇小说《 格列佛游记 》 作者是英国的 ,
他游历了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________。其中利里浦特小人国用 选拔官员。 第一奖励
斯威夫特 慧因国(马国) 跳绳比赛或者绳技 蓝丝线
名著阅读。按要求完成填空
他是一个倔强勇敢的孩子。当他目睹外公痛打外祖母的一幕后,他剪坏了外公最喜欢的十三门徒圣像,听车夫彼得侮辱上校的儿子“是毒蛇一般的小孩”后,他在彼得的帽子里撒上了胡椒粉……
语段中的故事出自 的(人名)作品 。“他指的是 。
你还知道关于“他”的故事还有 。
阿廖沙 高尔基 童年
《童年》除了外祖母,还有乐观淳朴的___________,正直的___________,献身与科学的知识分子___________,都给过阿廖沙以力量和支持,使他在__和污浊的环境中仍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坚强,勇敢,正直,充满爱心。
小茨冈 格里戈里 “好事情”
阅读《我的叔叔于勒》节选
父亲突然很狼狈,低声嘟哝着:"出大乱子了!"
母亲突然很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现在把钱交给若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已经够倒楣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她说完就站起来,给了我一个5法郎的银币,就走开了。我问那个卖牡蛎的人:"应该付您多少钱,先生?"
他答道:"2法郎50生丁。"
我把5法郎的银币给了他,他找了钱。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等我把2法郎交给父亲,母亲 ① (A.怀疑B.犹豫C.诧异D.激动)起来,就问:"吃了3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我说:"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10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 ② (A.升B.跳C.现D.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
1结合语境,给文中横线处选填恰当的词语① ②
2文中加点的两个“狼狈”意思一样吗?怎么解释?
3作者在写菲利普夫妇和若瑟夫时各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反映了他们什么性格特点?
4在选段中用横线画出描写环境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5“我”在文中起何作用?
6.画线的句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这默念的三句话意思有什么异同?作者为什么重复写?表现了“我”心理?
1.①C ②D。
2.不一样。第一个“狼狈”指“受窘的样子”。第二个“狼狈”指“穷困到了极点。
3.作者写菲利普夫妇综合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他们虚伪、自私、贪婪、冷酷的拜金相。作者写“我”(即约瑟夫)综合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细腻地再现了一个富有正义感和怜悯心、纯真善良的少年形象。
4.“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烘托了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与刚上船时的心情形成鲜明的对照。
5.①“我”是本文的叙事线索。文章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组织材料,结构全文。②“我”又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一个有同情心、有正义感的人。“我”是菲利普夫妇丑恶灵魂的见证人,同时“我”的行为的“纯真”又衬托出了菲利普夫妇行为的“丑陋”。③“我”起寄托作者感情和希望的作用。
6从字面的人物关系看,“我的叔叔”也就是“父亲的弟弟”,意思一样。但是从排列顺序分析,最后重复“我的叔叔”,并在“叔叔”前加一“亲”字,反映了“我”对处于贫困的于勒叔叔深切的同情和对父母亲六亲不认的困惑、苦闷及不满。这是一句饱含讥讽意味的心里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