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节选)

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一点儿,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最使我吃惊的是,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其中有郝叟老头儿,戴着他那顶三角帽,有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递员,还有些旁的人。个个看来都很忧愁。郝叟还带着一本书边破了的初级读本,他把书翻开,摊在膝头上,书上横放着他那副大眼镜。

他穿上那套漂亮的礼服,原来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现在我明白了,镇上那些老年人为什么来坐在教室里。这好像告诉我,他们也懊悔当初没常到学校里来。他们像是用这种方式来感谢我们老师四十年来忠诚的服务,来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几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1.老师为什么在最后一课时穿戴礼服?郝叟等人为什么坐在教室里? (用原文句子回答)

(1)

(2)

2.选文的第二段加点的“这种方式”指什么?

3.为什么韩麦尔先生听到钟声和号声后“脸色惨白”?

4.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在黑板上写了“法兰西万岁!”这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5.选文中有一句话暗示了小说的社会背景,是哪一句话?

1. ⑴老师穿上那套漂亮的礼服,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

⑵郝叟等人坐在教室里,是感谢我们老师四十年来忠诚的服务,来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2. 坐在教室里上最后一堂法语课。

3. 钟声和号声宣告了最后一课的结束,宣告了阿尔萨斯从此将被普鲁士占领,对于一位爱国之士来说,韩麦尔先生感到内心悲痛,精神受到沉重打击。(意思对即可)

4. 这是韩麦尔先生对祖国必胜信念的体现,也是法国人民爱国主义精神和不屈意志的集中体现。(意思对即可)

5. 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

下面是《简爱》中的片段,阅读后回答问题。

为什么我总是受苦,总是遭人白眼,总是让人告状,永远受到责备呢?为什么我永远不能讨人喜欢?为什么我尽力博取欢心,却依然无济于事呢?伊丽莎自私任性,却受到尊敬;乔治亚娜好使性子,心肠又毒,而且强词夺理目空一切,偏偏得到所有人的纵容。她的美貌,她红润的面颊,金色的卷发,使得她人见人爱,一俊便可遮百丑。至于约翰,没有人同他顶撞,更不用说教训他了,虽然他什么坏事都干。

①文段描写的是简爱被关在 (地点)的心理活动。②她为什么那么害怕被关在这里:

红房子  舅父去世时的地方,里边还安放着舅父的遗像,平时一般没有人居住

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简爱是以家庭教师身份应聘到桑菲尔德庄园的,她的学生是一个七八岁的小姑娘阿黛尔,是罗切斯特先生的亲女儿。( )

(2)、《简爱》这部小说以第三人称来叙述,小说情节诡异,悬念迭起。那娓娓道来的内心独白和色彩斑斓的景物描写,以及悬念的巧妙设计和气氛的渲染,都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

(3)、在桑菲尔德庄园的聚会中,罗切斯特先生扮演了吉普赛人来试探简.爱的心思。( )

××√

名著阅读。

我也开始挣钱:我逢休息日,一大早就背着口袋走遍各家的院子,走遍大街小巷去捡牛骨头、破布、碎纸、钉子。一普特破布和碎纸卖给旧货商可以得二十戈比,烂铁也是这个价钱,一普特骨头得十戈比或八戈比。平时放学以后也干这玩意儿,每星期六卖掉各种旧货,能得三十至五十戈比,运气好的时候,卖得更多。外祖母接过我的钱,急忙塞到裙子口袋里,垂下眼睑,夸奖我:“谢谢你,好孩子!咱们俩养活不了自己吗?咱们俩?有什么了不起的?”

有一次我偷偷地看她,她把我的五戈比放在手掌上,瞅着它们,默默地哭了,一滴混浊的泪水挂在她那副像海泡石的大鼻孔鼻尖上。

(1).上述材料中的“我”是文学名著《 》中的阿廖沙,这部书的作者是

(2).选段表现出了阿廖沙 的性格特征。在苦难中,他逐渐成长为一个 的人(结合整部作品回答)。

(3).选段中的外祖母是一个怎样的人?

《童年》  高尔基

①懂事能干;②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

她是一个热爱生活、宽厚善良的人。

《列夫·托尔斯泰》

突然,客人惊奇地屏住了呼吸,只见面前的小个子那对浓似灌木丛的眉毛下面,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虽然每个见过托尔斯泰的人都谈过这种犀利目光,但再好的图片都没法加以反映。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仿佛被催眠术控制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这种目光的探寻,任何掩饰都抵挡不住。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在这种入木三分的审视之下,谁都没法遮遮掩掩。——对此,屠格涅夫和高尔基等上百个人都作过无可置疑的描述。

这种穿透心灵的审视仅仅持续了一秒钟,接着便刀剑入鞘,代之以柔和的目光与和蔼的笑容。虽然嘴角紧闭,没有变化,但那对眼睛却能满含粲然笑意,犹如神奇的星光。而在优美动人的音乐影响下,它们可以像村妇那样热泪涟涟。精神上感到满足自在时,它们可以闪闪发光,转眼又因忧郁而黯然失色,罩上阴云,顿生凄凉,显得麻木不仁,神秘莫测。它们可以变得冷酷锐利,可以像手术刀、像X.射线那样揭开隐藏的秘密,不一会儿意趣盎然地涌出好奇的神色。这是出现在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高尔基对它们恰如其分的描述,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亏得有这么一对眼睛,托尔斯泰的脸上于是透出一股才气来。此人所具有的天赋统统集中在他的眼睛里,就像俊美的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丰富思想都集中在他的眉峰之间一样。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再小的事物,借助这对眼睛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像一只猎鹰从高空朝一只胆怯的耗子俯冲下来,这对眼睛不会放过微不足道的细节,同样也能全面揭示广袤无垠的宇宙。它们可以照耀在精神世界的最高处,同样也可以成功地把探照灯光射进最阴暗的灵魂深处。这一对烁烁发光的晶体具有足够的热量和纯度,能够忘我地注视上帝;有足够的勇气注视摧毁一切的虚无,这种虚无犹如蛇发女怪那样,看到她的人就会变成石头。在这对眼睛看来,没有办不到的事情,除非让它们陷入无所事事的白日梦中,在优雅而快活的梦境里默默无声地享乐。眼皮刚一睁开,这对眼睛就必然毫不含糊,清醒而又无情地追寻起猎物来。它们容不得幻影,要把每一片虚假的伪装扯掉,把浅薄的信条撕烂。每件事物都逃不过这一对眼睛,都要露出赤裸裸的真相来。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第二段的内容。

2、文中第一段画横线语句抓住托尔斯泰什么特征去写的?具体有什么表达作用?

3、说说你对“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这句话的理解。

4、作者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谈谈你的认识。

1、选文主要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含有丰富的感情。

2、抓住托尔斯泰目光的犀利去写。“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 形象精妙地写出托尔斯泰眼睛深刻、准确的洞察力。

3、课文前半部分写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甚至丑陋,原来粗鄙的外表是用来保护精美的珠宝的。这是用了欲扬先抑的艺术手法。写他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正是用来反衬他灵魂的高贵,反衬他的眼睛的精美绝伦。

4、 二者并不矛盾。“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是指文学创作,“能够看清真相的人”是痛苦的。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己毕生努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最大的痛苦。

名著阅读。

她在大缸里边,叫着、跳着,好像她要逃命似的狂喊。她的旁边站着三四个人从缸里搅起热水来往她的头上浇。不一会,浇得满脸通红,她再也不能够挣扎了,她安稳地在大缸里边站着,她再不往外边跳了,大概 她觉得跳也跳不出来了。那大缸是很大的,她站在里边仅仅露着一个头。

到后来她连动也不动,哭也不哭,笑也不笑。满脸的汗珠,满脸通红,红得像一张红纸。 我再往大缸里一看,她倒在大缸里了。

果然的,她一被抬到大缸里去,被热水一烫,就又大声地怪叫了起来,一边叫着一边还伸出手来把着缸沿想要跳出来。这时候,浇水的浇水,按头的按头,总算让大家压服又把她昏倒在缸底里了。

这段文字中的“她”指的是 。选自 写的《 》,该小说描绘了 边陲小镇的风土人情,展示了作家独特的艺术个性与特色。

小团圆媳妇    萧红   《呼兰河传》    东北

名著阅读。

⑴选出对《格列佛游记》表述不准确的一项

A.英国小说家斯威夫特的代表作《格列佛游记》以较为完美的艺术形式表达了作者的思想观念。作者用丰富的讽刺手法和虚构幻想的离奇情节,深刻地剖析了当时的英国社会现实。

B.小说描绘了主人公英国外科医生格列佛先后游历“小人国”、“大人国”、“慧骃国”、“飞岛国”的奇遇。作品想像丰富,构思奇特,勾画出一个五彩缤纷的神奇世界。

C.在小人国里,格列佛发现王国里一直存在着以鞋跟的高低来划分党派。他还遭遇了这个国家与邻近岛国不来夫斯古之间的战争,格列佛帮助该国打败了不来夫斯古国。

D.“两匹马走到我跟前,仔细地端详我的脸和手。那匹灰色马用右前蹄把我的礼帽摸了一圈,弄得不成样子,我只得摘下来整理一下重新再戴上去。”选文描述的情节是格列佛游慧骃国。在这里人是一种野蛮粗俗的动物,称作“耶胡”。

⑵我的行为博得了皇帝和朝臣的欢心,军队和人民也普遍地喜欢我,所以我就抱着在短期间内可以获得自由的希望。我想尽一切办法来讨好他们。人民渐渐不大害怕我对他们会有什么危险了。有时候我躺在地上,让五、六个人在我的手掌上跳舞。后来男孩子和女孩子也就敢走到我跟前来,在我的头发里捉迷藏了。

这段文字描述了格列佛游历哪个国家? 他为何会到这个国家? 结合所选文段具体内容分析格列佛的性格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⑴B 

⑵小人国   格列佛乘“羚羊号”在太平洋遇到风暴触角被风浪吹到利立浦特岛。格列佛喜欢官位,善于观察,聪明机智,处世合理,能够见机行事。

名著推荐与阅读。

⑴右图中的故事出自《小王子》,作者是 (国家) (人名)。图中小王子是在地球上的 (地方)遇到狐狸,图中狐狸在请求他

⑵选出对《小王子》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2分)

A.小说叙述者是飞行员,他讲了六年前因飞机故障迫降在撒哈拉沙漠遇见小王子的故事。

B.作者用B.612给小王子的小行星命名,实际上表现了人们善于用抽象的数字来揭示问题的实质。

C.国王称自己统治所有一切,他的统治必须被尊重。所以文中国王是权力的象征。

D.书中“蛇”是以循循善诱的智者形象出现,它能帮助人把他送还给生产他的泥土。

⑴安托万·圣埃克苏佩里,法国,玫瑰花园,驯化(自己)    ⑵B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