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选段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故乡》这两篇文章中的“我”是同一个人吗?理由是什么?
2.有一种修辞手法叫摹绘,就是用形象生动的词语写出了人或事物的形状(摹状)、颜色(摹色)、声音(摹声)、气味(摹味)等。请你在选段一与选段二中各找到两个描写事物用摹色手法的句子,然后把它们写出来。(每个句子必须用五个字表达)
3.请结合课文,参考第15题的说明,说说“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这个句子在写作艺术上的特点,以及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4.请写出《济南的冬天》作者的原名。作者认为,济南的冬天与北平的冬天有何不同,与伦敦的冬天又有何不同。
5.你学过的不少文章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请指出下面比喻句中的本体是什么。
(1)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2)“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3)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6.下面这段话中,有一处兼用了两种修辞方法,请把它写出来,并说说表达效果。其中“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中的“薄烟”指的是什么?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1. 不是同一个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散文,“我”就是作者。《故乡》是小说, “我”是作品中的一个人物。
2.选段一:碧绿的菜畦 紫红的桑葚
选段二:深蓝的天空 金黄的圆月(第二选段三选二。)
3.摹声、拟人、对偶。(也可以从语言入手作答。)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
读来如置身其中享受百草园的无限乐趣。
4. 舒庆春。北平的冬天经常刮风 ,济南的冬天没有风声;伦敦的冬天经常是阴天(见
不到太阳),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
5.⑴ 覆盆子 ⑵ 春风(或杨柳风) ⑶ 冬天的济南
6.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把春雨比成牛毛、花针、细丝,写出了春雨细密、闪亮、绵长的特点。
薄烟:雨雾
名著阅读
“平日刀丛不眨眼,
今日里心跳分外急。
一针针,一线线,
绣出一片新天地……”
这段歌词和图片表现的都是关押在渣滓洞的女囚们听到 ① 的消息后激动喜悦的心情。她们围坐在 ② 的身旁,以 ③ 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祖国的一片赤诚和对未来的无限向往。该情节出自革命历史小说《 ④ 》。小说中,许云峰、成岗等革命烈士身上所体现的对共产主义的执著信念,为国家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当今也是值得大力弘扬的。
①新中国成立;②江姐(江竹筠);③绣红旗;④红岩
(浙江省嘉兴市、舟山市2014年中考语文试题)名著阅读。
阅读下列片段,完成“阅读积累卡”。
【甲】 三人大惊道:“莫不走了消息,这件事发了?”晁盖道:“亏杀这个兄弟,担着血海也似干系来报与我们。原来白胜已自捉在济州大牢里了,供出我等七人。本州差个缉捕何观察将带若干人,奉着太师钧帖来,着落郓城县立等要拿我们七个。亏了他稳住那公人在茶坊里俟候,他飞马先来报知我们。如今回去下了公文,少刻便差人连夜到来捕获我们。却是怎的好?”
【乙】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不错。去吧。”父亲点着头,说。
【丙】 “这么说,现在你对‘牛虻’的评价改变了?”
“不,A.,我没有改变!我否定的只是那种无意义的、带着做作和矫情的以苦行考验意志的悲剧成分。但我永远赞赏牛虻的勇敢和他的毅力。他忍受巨大痛苦、不为任何压力所折服,这是一个革命者的典型形象。”
“保尔,这番话你为什么不在三年前说呢,现在说出来,只有使人感到遗憾了。”
阅读积累卡


①宋江②智取生辰纲 ③周树人 ④看五猖会(看迎神赛会、看会)
名著阅读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林黛玉听见宝玉奚落宝钗,心中着实得意,才要搭言也趁势儿取个笑,不想靛儿因找扇子,宝钗又发了两句话,他便改口笑道:“宝姐姐,你听了两出什么戏?”宝钗因见林黛玉面上有得意之态,一定是听了宝玉方才奚落之言,遂了他的心愿,忽又见问他这话,便笑道:“我看的是李逵骂了宋江,后来又赔不是。”宝玉便笑道:“姐姐通今博古,色色都知道,怎么连这一出戏的名字也不知道,就说了这么一串子。这叫《负荆请罪》。”宝钗笑道:“原来这叫作《负荆请罪》!你们通今博古,才知道‘负荆请罪’,我不知道什么是‘负荆请罪’!”一句话还未说完,宝玉林黛玉二人心里有病,听了这话早把脸羞红了。……宝钗再要说话,见宝玉十分讨愧,形景改变,也就不好再说,只得一笑收住。(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年版)
(1)选文出自古典名著《 》,作者是清代小说家 (人名)。
(2)林黛玉是全书着力塑造的主要人物之一。她个性鲜明,多愁善感,可选文却表现了她少有的喜形于色,写到了她的“得意”,请说说她得意的原因。
(3) “宝钗再要说话,见宝玉十分讨愧,形景改变,也就不好再说,只得一笑收住。”此处描写 体现出宝钗怎样的性格特点?
1红楼梦 曹雪芹
2围绕“因为宝玉奚落了宝钗”回答。
3围绕“把握分寸;能够忍让;见好就收;进退得宜;宽容大度;善解人意;善于察言观色;懂得为人处世之道;圆滑世故;颇具心机;富有心计”回答。
名著阅读
(1)下列对相关名著的文学常识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
A.《水浒》是我国最早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作者是明朝末年的施耐庵。
B.《骆驼祥子》作者是老舍,该小说描写了以祥子为代表的北京人力车夫的辛酸故事,无情地批判了封建社会不让好人有出路严酷现实。
C.《海底两万里》的作者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海洋三部曲的第二部,其中第三部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神秘岛》。
D.《简·爱》这部小说的作者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该书的主人公是罗切斯特。
(2)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回答问题:
虽然那些可怜的人儿一桶桶地尽快供应我,可是火势太猛了也无济于事。我可以很容易地用上衣把火扑灭,可是一时慌张不曾带来,仅仅穿了皮背心跑来了。看来情形已毫无希望。如果不是我当时心眼特别活,忽然想起了一条妙计,这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免不了要烧成平地。……所以不到三分钟大火就熄灭了。
这段文字选自著名小说《 》中,在皇宫突起大火、救火困难时,“我”用
方法很快将大火熄灭了,但是招致皇后的痛恨。从“我”危急时刻的灭火举动中,可以看出“我” 的性格。
(1)C(2)《格列佛游记 》;在适当的地方撒了一抛尿;临危不乱、机灵敏捷。
名著阅读
请根据你的阅读积累,回答问题。
连 A. 都有些胆怯了!拉着空车走了几步,他觉出由脸到脚都被热气围着①,连手背上都流了汗。可是,见了座儿,他还想拉,以为跑起来也许倒能有点风。他拉上了个买卖,把车拉起来,他才晓得天气的厉害已经到了不允许任何人工作的程度。一跑,便喘不过气来②,而且嘴唇发焦,明知心里不渴,也见水就想喝。
(1)上文选段选自文学名著 作者是中国现代作家
(2)选文中A.是 (人物) 联系选段分析人物性格
(3) 从上面的名著片段中任选一处(只写序号),点评其表达效果。
(1)《骆驼祥子》 老舍 (2)祥子 坚韧顽强 吃苦耐劳 (3)①写出了祥子在烈日下拉车的感觉,有力地烘托出祥子拉车生活的艰辛和遭遇的悲惨。 ②突出当时天气之热,有力地烘托出祥子拉车生活的艰辛和遭遇的悲惨。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回答问题
A.“这是一个高大身材的人,长头发,眼珠白多黑少,看人总像在藐视。”
B.“你难道认为,我会留下来甘愿做一个对你来说无足轻重的人?你以为我是一架机器?一架没有感情的机器?能够容忍别人把一口面包从我嘴里抢走,把一滴生命之水从我杯子里泼掉?难道就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瘦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了?你不是想错了吗?我的心灵跟你一样丰富,我的心胸跟你一样充实!
(1)A.句选自鲁迅先生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描写的人物是 。请写出作品中与他相关的一个情节。 。
(2)B.句选自英国长篇小说 ,“我”因何要离开?
(1)范爱农 示例情节:在同乡会上因发对发电回国与鲁迅发生争执;在出关检查时行李中被翻出给师母的绣花鞋;与朋友看戏,回来途中溺水身亡等。
(2)《简爱》因为简爱发现罗契斯特己有妻子
名著阅读。
他恨不得一下子跳过去,把那灾害的根苗扑灭了;又恨不得托风带个信,叫主人快快来铲除灾害。他的身体本来很瘦弱,现在怀着愁闷,更显得憔悴了,连站直的劲儿也不再有,只是斜着肩,弯着腰,好像害了病似的。
(1)选段出自于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的《稻草人》。选文中“他”指的是 。
故事中的他愁闷的原因是什么?
(2)下列有关名著情节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简·爱》中的简爱在孤儿院唯一的快乐和温暖来自好友海伦和院长的关心,后来好友海伦的死给她很大的打击。
B.《海底两万里》中尼摩船长邀请阿龙纳斯做海底旅行,他们经历了搁浅,食人族围攻,同鲨鱼搏斗,冰山封路,章鱼袭击等许多险情。
C.《鲁滨孙漂流记》中鲁滨孙在荒岛上生活28年后,因帮助一个船长制服叛变的水手,得以乘船返回自己的祖国。
D.《红岩》中华子良用手为同志们挖了秘密通道,许云峰带领白公馆的革命烈士越狱。
(1) 稻草人 他为稻子发愁。在稻田里的蛾子一下子变成的肉虫,他们在咬嚼稻叶。他痛心,不忍再看,想到主人今年的辛苦又只能换来眼泪和叹气,禁不住低头哭了。
(2)C
(3)
祥子又想了会儿,没办法。他的手哆嗦着,把闷葫芦罐儿从被子里掏了出来。
"我看看!" A. 笑了,一把将瓦罐接过来,往墙上一碰。
祥子看着那些钱洒在地上,心要裂开。“就是这点?”祥子没出声,只剩了哆嗦。
“算了吧!我不赶尽杀绝,朋友是朋友。你可也得知道,这些钱儿买一条命,便宜事儿!“
A.处所指的人物是
孙侦探
《朝花夕拾》中,鲁迅寓居的东墙上,一直挂着_______________(人名)的照片。
藤野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