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阅读

前天,已将《野草》编定了;这回便轮到陆续载在《莽原》上的《旧事重提》,我还替他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便是现在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我也还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转成离奇和芜杂的文章。或者,他日仰看流云时,会在我的眼前一闪烁罢。

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存留。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朝花夕拾·小引》节选)

(1)根据选文内容,说出鲁迅作《朝花夕拾》的原因是什么?

答:

(2)结合本选文以及你对鲁迅文章的阅读实践,你能感受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人?

答:

(1)因为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使我时时反顾。

(2)鲁迅是一个热爱生活,对生活积极思考。敢于直面人生的强者。

羚羊下面对课文内容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羚羊木雕》一文通过对人物的恰当描写,成功地塑造了各具特征的人物,比如,不怒自威的妈妈,急躁严厉的爸爸。 B:《论语》是道家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C:课文《春》描写了春天草花风雨等美好景色,既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又表现了作者在迷惘徘徊之时看到了光明和希望时的喜悦之情。 D:《秋天的怀念》一文的题目满含深意,令人回味。母亲带儿子秋天赏菊的愿望未能实现,母亲在秋天病逝,多年以后的一个秋天赏菊时怀念母亲。

下列关于名著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格列佛游记》中作者借小人国拉格多科学院的奇怪研究,无情地嘲讽科学研究脱离实际、脱离生产劳动的倾向。 B: “青梅煮酒论英雄”,曹操借梅青酒熟之时邀刘备,以论天下英雄试刘备。刘备谨慎应对,后借惊雷落箸以释曹怀。 C: 慧骃国的国王公正无私,治国有方,藐视权力,主__平,代表着一种理想君主统治的社会。 D: “温酒斩华雄”讲的是华雄来战,袁绍连派两员大将皆被华雄所斩,后曹操主动要求出战,斩华雄后,战前准备的酒尚温。

阅读下面的一篇说明文

赵州桥横跨在洨河上,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也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到解放的时候,桥身有些残损了,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彻底整修,这座古桥又恢复了青春。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三)大拱由28个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鸷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刻着他的名字。

1、品读选文,概括中国石拱桥的主要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介绍赵州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一句中加点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历史悠久,结构坚固,形式优美

2列数据(列数字)、打比方、引用

3地理位置、修建时间、结构特征

4不能。 “当时”是从时间上限定,“可算”是从程度上限定,说明只是当时可算,而现在就不一定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去掉后说明语言就不严密准确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A: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在《蝈蝈与蛐蛐》中说“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俄罗斯田园 诗人叶赛宁则用《夜》一诗赞美了夜的静谧、美好。 B:《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是法国作家雨果发表的一篇演讲稿,他的代表作品有小 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C:《唐雎不辱使命》出自西汉末年刘安编辑的《战国策》,《塞翁失马》出自西汉淮南王刘向编 著的《淮南子》。 D:《傅雷家书》中傅雷以深厚的学养,真挚的父爱,对儿子在做人和生活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引 导,表现出对儿子的舐犊之情。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①他身材很高大;②青白脸色,③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④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1.孔乙己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这个特点表明了什么?

2.文段中标出的①②③④句是对孔乙己的 描写,各句的作用是什么?

①句“身材很高大”表明

②句“青白脸色”表明

③句“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表明

④句“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表明

3.读文段中画线的句子,说一说孔乙己为什么把“偷书”说成“窃书”,这说明了孔乙己怎样的性格。

4.众人的“哄笑”显示出了他们的“麻木不仁”,他们“麻木不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表明了孔乙己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和“短衣帮”相同,但他又摆读书人的臭架子,看不起劳动人民。他的这一个特点集中反映了他的经济地位和思想意识的矛盾。(文段第一句是一个总括句,突出概括了孔乙己的整体形象特点,这也是他最突出的特点。穿长衫的一般是读书人,站着喝酒的一般是穷苦人,而孔乙己穿长衫却站着喝酒,充分表明了他的矛盾性。)

2.肖像  ①他有劳动能力,具备谋生的身体条件  ②他生活贫困,营养不良  ③他因偷窃经常挨打  ④他年事已高,接近风烛残年,精神萎靡颓唐(这四句很明显是对人物的肖像描写。通过对人物肖像的描写,暗示了这个人物的境遇和生活状况。)

3.显示自己是读书人,与“短衣帮”不同,卖弄斯文。迂腐、虚荣、自欺欺人。(孔乙己硬是将“偷书”说成是“窃书”,一字之差,意义无甚差别,卖弄斯文,自欺欺人。)

4.封建统治阶级的__策,使民众麻木不仁。或: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的侵袭,使民众麻木不仁。(封建社会有着一整套的封建等级制度,统治阶级实行__策,使民众变得麻木不仁。) 

走进名著。

请从①②两段中任选一段阅读,回答问题。

①……将阿斗抱护在怀,绰枪上马。早有一将,引一队步军至,乃曹洪部将晏明也,持三尖两刃刀来战A.。不三合,被A.一枪刺倒,杀散众军,冲开一条路……曹军一齐拥至。

A.乃拔青釭剑乱砍,手起处,衣甲平过,血如涌泉。(《三国演义》)

②……当日将了宝刀,插了草标儿,上市去卖。走到马行街内,立了两个时辰,并无一个人问。将立到晌午时分,转来到天汉州桥热闹处去卖。B.立未久,只见两边的人都跑入河下巷内去躲。B.看时,只见都乱撺,口里说道:“快躲了!大虫来也!”(《水浒传》)

我选( )段;选段中A.(或B.)指代的人物是__________,出自名著中的精彩故事_____________,这个故事的结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一)①  赵云(赵子龙)  赵子龙单骑救主  赵云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人,突出重围

(示例二)②  杨志  杨志卖刀  杨志打死牛二,到官府自首,被发配充军,宝刀遭没收 (做好本题,确定人物是关键。可根据选段中有关的故事情节,判断人物。①为《三国演义》选段,由A单枪匹马,从敌军中救出阿斗,可判断出A为“五虎战将”之一——赵云;②为《水浒传》选段,由B街市卖刀,可判断出B为“青面兽”——杨志。可根据选段内容概括,也可根据知识积累,首先明确这两处的故事为“赵子龙单骑救主”“杨志卖刀”。然后调动阅读积累,概括出相关故事的结局:赵云杀兵斩将,突出重围;杨志打死泼皮牛二,被充军。)

名著阅读。

等村巷里最后一个孩子的脚步声也消失了,杜小康才走出红门。那时,村巷里,只有一巷满满的月光。他独自从地上捡起一根孩子们遗落的木棍,随便砍了几下,重又扔在地上,然后返回红门里。

这样过了些日子,杜小康终于走出红门,并且在大部分时间里将自己暴露在外面。他东走西走。他要让所有油麻地的孩子都能看见他。他像往常一样,穿着油麻地孩子中最好最干净的衣服,并且不免夸张地表现着他的快乐。

(1)上面的文段节选自《 》,在小说中,杜小康此前经历了怎样的变故?

(2)从选段中可以看出杜小康是一个 的人。

(1)示例:草房子  家庭破产,辍学在家。(2)示例:自尊心强、好面子

阅读老舍的《茶馆》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三五个大兵,__破烂,都背着枪,闯进门口。

巡 警 老总们,我这儿正查户口呢,这儿还没开张!

大 兵 屌!

巡 警 王掌柜,孝敬老总们点茶钱,请他们到别处喝去吧!

王利发 老总们,实在对不起,还没开张,要不然,诸位住在这儿,一定欢迎!(递钞票给巡警)

巡 警 (转递给兵们)得啦,老总们多原谅,他实在没法招待诸位!

大 兵 屌!谁要钞票?要现大洋!

王利发 老总们,让我哪儿找现洋去呢?

大 兵 屌!揍他个小舅子!

巡 警 快!再添点!

王利发 (掏)老总们,我要是还有一块,请把房子烧了!(递钞票)

大 兵 屌!(接钱下,顺手拿走两块新桌布)

巡 警 得,我给你挡住了一场大祸!他们不走呀,你就全完,连一个茶碗也剩不下!

王利发              

巡 警 可是为这点功劳,你不得另有份意思吗?

王利发 对!您圣明,我糊涂!可是,您搜我吧,真一个铜子儿也没有啦!(掀起褂子,让他搜)您搜!您搜!

巡 警 我干不过你!明天见,明天还不定是风是雨呢!(下)

王利发 您慢走!(看巡警走去,跺脚)他妈的!打仗,打仗!今天打,明天打,老打,打他妈的什么呢?

〔唐铁嘴进来,还是那么瘦,那么脏,可是穿着绸子夹袍。

唐铁嘴 王掌柜!我来给你道喜!

王利发 (还生着气)哟! 唐先生? 我可不再白送茶喝!(打量,有了笑容)你混的不错呀!穿上绸子啦!

唐铁嘴 比从前好了一点!我感谢这个年月!

王利发 这个年月还值得感谢!听着有点不搭调!

唐铁嘴 年头越乱,我的生意越好!这年月,谁活着谁死都碰运气,怎能不多算算命、相相面呢?你说对不对?

王利发 Yes,也有这么一说!

唐铁嘴 听说后面改了公寓,租给我一间屋子,好不好?

王利发 唐先生,你那点嗜好,在我这儿恐怕……

唐铁嘴 我已经不吃大烟了!

王利发 真的?你可真要发财了!

唐铁嘴 我改抽“白面儿”啦。(指墙上的香烟广告)你看,哈德门烟是又长又松,(掏出烟来表演)一顿就空出一大块,正好放“白面儿”。大英帝国的烟,日本的“白面儿”,两大强国侍候着我一个人,这点福气还小吗?

(原文有删改)

1.请说说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具体含义。

可是为这点功劳,你不得另有份意思吗?

 

2.从语气和内容以及上下文意的衔接看,文段中空白处应填入的一个恰当的句子是(  )

A.谢谢您给我帮了大忙啦!

B.真的要好好感谢您!

C.我永远忘不了您这点好处!

D.我不会忘记您的好处!

3.简析下面两处舞台说明的表达作用。

(1)三五个大兵,__破烂,都背着枪,闯进门口。

 

(2)唐铁嘴进来,还是那么瘦,那么脏,可是穿着绸子夹袍。

 

4.如何理解巡警的“我干不过你!明天见,明天还不定是风是雨呢!”这句话?

 

 

5.对节选部分最后一段话的作用理解最深刻的一项是(  )

A.反映唐铁嘴因有英、日香烟抽的兴奋得意的心情。

B.反映帝国主义对中国实行经济侵略的现实。

C.反映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其对中国人民的毒害。

D.反映唐铁嘴对帝国主义侵略的麻木不仁。

1.酬金(报酬)。

2.C

3.(1)通过外貌和动作描写,表现出大兵的强取豪夺、横行霸道。(2)一方面勾画出一个江湖骗子的形象,另一方面通过他的穿着暗示他的变化,以此推动剧情的发展

4.巡警向王利发索要财物没有得逞,对他进行威胁,预示王利发将不得安宁。

5.C

阅读下面两段小说节选

【选文一】

铃声,对于一个做惯了教员的,有时很好听,有时很不悦耳。瑞宣向来不讨厌铃声,因为他只要决定上课,他必定已经把应教的功课或该发的试卷准备好的。他不怕学生质问,所以也不怕铃声。今天,他可是怕那个管辖着全校的人的行动的铃声,像一个受死刑的囚犯怕那绑赴刑场的号声或鼓声似的,他一向镇定,就是十年前他首次上课堂讲书的时节,他的手也没有发颤。现在,他的手在袖口里颤起来。

铃声响了。他迷迷糊糊地往外走,脚好像踩在棉花上。他似乎不晓得往哪里走呢。凭着几年的习惯,他的脚把他领到讲堂上去。低着头,他进了讲堂。屋里极静,他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上了讲台,把颤动着的右手放在讲桌上,他慢慢的抬起头来。学生们坐得很齐,一致地竖直了背,扬着脸,在看他。他们的脸都是白的,没有任何表情,像是石头刻的。一点辣味儿堵住他的嗓子,咳了两声。泪开始在他的眼眶里转。

他应当安慰他们,但是怎样安慰呢?他应当鼓舞起他们的爱国心,告诉他们抵抗敌人,但是他自己怎么还在这里装聋卖傻的教书,而不是到战场上去呢?他应当劝告他们忍耐,但是怎么忍耐呢?他可以教他们忍受__的耻辱吗?

把左手也放在桌上,支持着他的身体,极力开口,但他的声音,好像一根鱼刺似的横在了喉中。张了几次嘴,他并没说出话来。他希望学生们问他点什么。可是,学生们没有任何动作,除了有几个年纪大的把泪在脸上流成很长很亮的道子,没有人出声。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

糊里糊涂的,他从嗓子里挤出两句话来:“明天上课。今天,今天,不上了!”他也很想说,好像他们或者能够得着一点点的安慰。可是,他说不出来。真正的痛苦是说不出来的!他狠了狠心,他走上讲台。大家的眼失望地追着他。极快的,他走到了屋门,他听到屋中有人叹气。他迈门槛,没迈利落,几乎绊了一跤。屋里开始有人活动,声音很微,像是偷手偷脚的那样起立和往外走呢。他长叹了一口气,没再到休息室去,没等和别的班的学生会面,他一气跑回家中,像有个什么鬼追着似的。

(选自老舍《四世同堂》)

【选文二】

“今天的事,”我说道,“你们都已经知道了罢,”学生们都点点头,“我们已经议决,一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立刻便停课,并且立即地将学校关闭结束。”学生们的脸上都显现着坚毅的神色,坐得挺直的,但没有一句话。“但是我这一门课还要照常地讲下去,一分一秒钟也不停顿,直到看见了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为止。”

我不荒废一秒钟的工夫,开始照常地讲下去。学生们照常地笔记着,默默无声的。这一课似乎讲得格外的亲切,格外的晴朗,语音里自己觉得有点异样,似带着坚毅的决心,最后的沉着,像殉难者的最后的晚餐,像冲锋前的士兵们上了刺刀,“引满待发”。然而镇定、安详,没有一丝的紧张的神色。该来的事变,一定会来的。一切都已准备好。

谁都明白这“最后一课”的意义。我愿意讲得愈多愈好;学生们愿意笔记得愈多愈好。

讲下去,讲下去,讲下去。恨不得把所有的应该讲授的东西,统统在这一课里讲完了它,学生们也沙沙地不停地在按记着。心无旁用,笔不停挥。

别的十几个课堂里也都是这样的情形。对于要“辞别”的,要“离开”的东西,觉得格外的眷恋。黑板显得格外的光亮,粉笔是分外的白而柔软适用,小小的课桌,觉得十分的可爱。学生们靠在课椅的扶手上,抚摩着,也觉得十分的难分难舍。那晨夕与共的椅子,曾经在扶手上面用钢笔、铅笔、或铅笔刀,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涂写着,刻划着许多字或句的,如何舍得一旦离别了呢!

(选自郑振铎《最后一课》)

1.对两段小说选文分别进行概括。【选文一】概括为 ;【选文二】概括为

2.两段小说选文都塑造了教师形象,请结合选文内容说一说这两位教师的思想性格有哪些共同点。

答:

3.请你展开丰富的想象,从两段选文中任选一位教师,运用生动细腻的语言描述抗日战争胜利后,他走在上课路上时的心理及动作。(不少于100字)

答:

1.答案示例:选文一:瑞萱在城亡后给学生上第一节课,但他悲痛难抑逃出了课堂。选文二:“我”与学生在城沦陷后镇定地上最后一课。

2.答案示例:选文一中,有多处描写瑞宣在城亡后上第一节课时极度痛苦的心情,最后说“今天,今天,不上了!”逃出了课堂;选文二中的“我”面对门外可能出现的日本兵,不荒废一秒钟的功夫,照常讲课。两位老师都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都表现出人物在敌人铁蹄下屈辱的,悲愤的生活,都表现出了对侵略者的愤慨。

3.答题思路:有动作、心理的描写,并能围绕抗战胜利后得喜悦、激动、自豪等心理展开想象描写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