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8-21题。
①整整的三年,他凑足了一百块钱!
②他不能再等了。原来的计划是买辆最完全最新式最可心的车,现在只好接着一百块钱说了。不能再等;万一出点什么事再丢失几块呢?恰巧有辆刚打好的车(定做而没钱取货的)跟他所期望的车差不甚多;本来值一百多,可是因为定钱放弃了,车铺愿意少要一点。祥子的脸通红,手哆嗦着,拍出九十六块钱来:“我要这辆车!”铺主打算挤到个整数,说了不知多少话,把他的车拉出去又拉进来,支开棚子,又放下,按按喇叭,每一个动作部伴着一大串最好的形容词;最后还在钢轮条上踢了两脚,“听听声儿吧,铃铛似的!拉去吧,你就是把车拉碎了,要是钢条软了一根,你拿回来,把它摔在我脸上!一百块,少一分咱们吹!”祥子把钱又教了一遍“我要这辆车,九十六!”铺主知道是遇见一个心眼的人,看看钱,看看祥子,叹了口气:“交个朋友,车算你的了;保六个月:除非你把大箱碰碎,我都白给修理;保单,拿着!”
③祥子的手哆嗦得更厉害了,揣起保单,拉起车,几乎要哭出来。拉到个僻静的地方,细细端详自己的车,在漆板上试着照照自己的脸!越看越可爱,就是那不尽合自己的理想的地方也都可以原谅了,因为已经是自己的车了。把车看得似乎暂时可以休息会儿了,他坐在了水簸萁的新脚垫儿上,看着车把上的发亮的黄铜喇叭。他忽然想起来,今年是二十二岁。因为父母死得早,他忘了生日是在哪一天。自从到城里来,他没过一次生日。好吧,今天买上了新车,就算是生日吧,人的也是车的,好记,而且车既是自己的心血,简直没什么不可以把人与车算在一块的地方。怎样过这个“双寿”呢?祥子有主意:头一个买卖必须拉个穿得体面的人。最好是拉到前门,其次是东安市场。拉到了,应当在最好的饭摊上吃顿饭,如热烧饼夹爆羊肉之类的东西。吃完,有好买卖呢就再拉一两个;没有呢,就收车;这是生日!
⑤自从有了这辆车,他的生活过得越来越起劲了。拉包月也好,拉散座也好,他天天用不着为“车份儿”着急,拉多少钱全是自己的。心里舒服,买卖也就更顺心。拉了半年,他的希望更大了:照这样下去,干上二年,至多二年,他就又可以买辆车,一辆,两辆……他也可以开车厂子了!
⑥可是,希望多半落空,祥子的也非例外。 (选文略有改动)
18.祥子为什么把买上新车的日子当成自己的生日?
19.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整整的三年,他凑足了一百块钱!(对加着重号词语进行赏析。)
(2)祥子的手哆嗦得更厉害了,揣起保单,拉起车,几乎要哭出来。
(加着重号词语表现了祥子怎样的心理?)
20.从选文第⑤段内容看,祥子是怎样的一个人?
21.结合全书内容,说说祥子的“希望”是怎样一步步落空的。
[9182017a00f764c3.jpg]
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段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人都到那里去了?”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矩,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读书!”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断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
1.阅读选段,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出“我”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几个生活片段。
2.鲁迅一直很尊敬他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请从选段中找出能表达这种感情的语句,并作简要分析。
3.同样是读古文,作者写孩子们读书的内容没有用标点,而写先生读书的内容却不但用了标点,还加上了“呢”、“噫”、“嗬”等语气词,这是为什么呢?谈谈你的理解。
4.如果你刚上学,老师就让你学像文中学生所读的内容,你会感兴趣吗?为什么?你又会对教育部门提哪些建议呢?
5.选文语言准确,传神、逼真,请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处,说说其表达效果。
1到三味书屋后面的园里找“乐”;师生读书的场面;先生读书入神时,学生“做戏”、“画画”。
2“戒尺”“不常用”,“罚跪的规则”“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说明先生比较开明,他对学生是严而不厉,甚至是严而可亲。先生读书入神时“微笑”,“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等描写,表现作者对先生的赞赏、尊敬,即使批评也是寓于幽默之中。
3学生读书时,因不理解,不知句读的停顿,只会照本宣科,因而不加标点;先生则不仅理解句意,而且对所读内容有自己的体会。是充满感情、陶醉其中的品读,因而不只有表示停顿的标点,还有带着个人感__彩的语气词。
4不设统一答案。如答不感兴趣,原因可以是所读的内容艰深,脱离儿童的实际,建议有关教育部门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应从儿童实际出发,考虑儿童的接受能力,兴趣爱好等。否则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15.不设统一答案。如选文第1段中“爬”、“折”、“寻”、“捉”、“喂”等动词具体、形象地写出了学生们在园中寻到的乐趣。
名著阅读
【甲】他来自农村,老实,健壮,坚韧。来到北京后,他选择了当时城市底层老百姓很普通的行业—拉洋车。他自尊好强,吃苦耐劳,经历了三起三落,他失去了生活的信心,最后变成了麻木、狡猾、自曝自弃的行尸走肉。
【乙】“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我们站在上帝脚跟前,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
(l)I甲]文中的“他”是小说《 》中的主人公,该小说的作者是 。 (2)[乙]文是19世纪英国一位文学家创作的世界名著中的主人公 的精彩对白,这部作品塑造升了一个 的女性形象。
①《骆驼祥子》;老舍
②简·爱;追求平等,独立自主,自尊自爱。(4分,每空l分)
脚好了之后,他敢跑了。这使他非常地痛快,因为别的没有什么可怕的了:地名他很熟习,即使有时候绕点远也没有多大关系,好在自己有的是力气。拉车的方法,以他干过的那些推、拉、扛、挑的经验来领会,也不算十分难。况且他有他的主意:多留神,少争胜,大概总不会出了毛病。至于讲价争座,他的嘴慢气盛,弄不过那些老油子们。知道这个短处,他干脆不大到“车口儿”上去;哪里没车,他放在哪里。在这僻静的地点,他可以从容的讲价,而且有时候不肯要价,只说声:“坐上吧,瞧着给!”他的样子是那么诚实,脸上是那么简单可爱,人们好像只好信任他,不敢想这个傻大个子是会敲人的。即使人们疑心,也只能怀疑他是新到城里来的乡下老儿,大概不认识路,所以讲不出价钱来。以至人们问到:“认识呀?”他就又像装傻,又像耍俏的那么一笑,使人们不知怎样才好。
两三个星期的工夫,他把腿溜出来了。他晓得自己的跑法很好看。跑法是车夫的能力与资格的证据。那撇着脚,像一对蒲扇在地上扇乎的,无疑的是刚由乡间上来的新手。那头低得很深,双脚蹭地,跑和走的速度差不多,而颇有跑的表示的,是那些五十岁以上的老者们。那经验十足而没什么力气的却另有一种方法,胸向内含,度数很深,腿抬得很高,一走一探头;这样,他们就带出跑得很用力的样子,而在事实上一点也不比别人快;他们仗着“作派”去维持自己的尊严。祥子当然决不采取这种姿态。他腿长步大,腰里非常的稳,跑起来没有多少响声,步步都有些伸缩,车把不动,使座儿觉到安全,舒服。说站住,不论在跑得多么快的时候,大脚在地上轻蹭两蹭,就站住了;他的力气似乎能达到车的各部分。脊背微俯,双手松松拢住车把,他活动,利落,准确;看不出急促而跑得很快,快而没有危险。就是在拉包车的里面,这也得算很名贵的。
1.选文出自我国现代著名作家 的长篇小说《 》
2. 选文反映出主人公怎样的特点?
3. __的社会让主人公的美好愿望一次次无情破灭,后来他变成了截然不同的一个人。我们为他悲哀,但他曾经美好的内心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忘怀。结合原著,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一个能反映他美好内心的事例来。
1老舍 骆驼祥子
2 健壮、朴实、自尊要强、吃苦耐劳、充满生气、热爱生活。
3 参考示例1:在曹府拉车,不小心翻了车,车给碰坏了,主人也给摔伤了;祥子引咎辞工,情愿把工钱退给主人作为赔偿,表现出作为一个劳动者的责任心。
参考示例2:在严冬夜晚的小茶馆里,祥子给老马小马祖孙两代买羊肉包充饥,表现出对于苦难的伙伴真诚的关切和深沉的同情。
⑴如此重要的胡杨林因塔里木河下游的干涸而大面积死亡。1958年,塔里木河流域有胡杨林780万亩,现在已减少到420万亩。伴随着胡杨林的锐减,塔里木河流域土地沙漠化面积从66%上升到84%。“沙进人退”在塔里木河下游变成现实,至罗布庄一带的库鲁克库姆与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合拢,疯狂地吞噬着夹缝中的绿色长城,从中穿过的218国道已有197处被沙漠掩埋。
⑵我们沿塔里木河向西走出200公里后,绿色长城突然从眼中消失。塔里木河两岸的胡杨林与两边的沙地成了一个颜色。由于缺水,长达数百公里的绿色长城在干渴中崩塌。
⑶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在忍受了20余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⑷再向前,我们到了罗布泊的边缘。同来的同志告诉我,再也不能向前走了。若想进入罗布泊,至少要有两辆汽车,必须备足食品和水。我们只得钻出汽车,将目光投向近在咫尺的罗布泊。
⑸站在罗布泊边缘,① ,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② ,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③ 。
⑹罗布泊还能重现往日的生机吗?我问自己。
⑺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3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30年前那片胡杨茂密,清水盈盈的湖面就在这瞬间从我们的眼中消失了。
⑻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节选自吴岗《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1. 第⑸段①②③处应填入的内容相应是 、 、 。
A.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B.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
C.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
2选文第⑴段引用了大量数据有何作用?
3.第⑺段画线句把“30年”说成是“瞬间”,这合适吗?为什么?
1 C B A
2 通过一系列数据的对比,具体、确凿地说明了胡杨林锐减,塔里木河流域的土地沙漠化速度之快,令人震慑,发人深思。
3 合适。30年在历史的长河里只是一瞬,从而突出了土地荒漠化的速度之快。
12《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其中有些作品记录了他童年和少年时期的生活,在这些作品中,鲁迅描写了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如《阿长与<三海经>》中的阿长,《从百草屋到三味书屋》中的__①__,又如《 ② 》中的__③_。
[925abf7879b1cc11.jpg]
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节选)
不必说( )的菜畦,( )的石井栏,( )的皂荚树,( )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1.括号里的词语按顺序应该是( )
A. 碧绿、光滑、高大、紫红 B. 紫红、光滑、高大、碧绿
C. 高大、碧绿、光滑、紫红 D. 碧绿、高大、光滑、紫红
2.指出下列句子的表达方式,错误的一项是( )
A.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描写)
B.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叙述)
C.那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的趣味是多么令人心动啊!(抒情)
D.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抒情)
3.从“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来看本段的写景顺序是( )
A.从静景描写到动景描写。 B.从概括全景到突出局部。
C.从美丽的植物到可爱的动物。 D.从近的景物到远的景物。
4.文章连用两个“不必说”意在说明( )
A.开头所写的景物不是主要的,“单是”后面所写的景物是最主要的。
B.这是用欲扬先抑的写法,着重衬托所写的景物。
C.这种撇开的手法,先对园中的景物作粗线条的勾画,为下文具体描写“泥墙根一带”的“无限趣味”作铺垫。
D.这里运用排比,写出百草园中最主要的景色及其迷人程度。
1.A
2.D
3.B
4.C
阅读《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选段
①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② 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③“哥儿,有画儿的‘山海经’,我给你买来了!”
④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⑤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⑥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对下列句子的表达方式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描写)
B.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抒情)
C.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议论)
D.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说明)
2.选文主要运用的写作手法是( )
A.欲扬先抑,以抑为主。
B.欲扬先抑,以扬为主。
C. 衬托手法,后文反衬前文。
D.对比手法,前后文形成对比。
3.对阿长的特点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善良B.热心C.爱管闲事D.没文化,粗俗
4.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阿长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表现了阿长的无知。
B.从选文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阿长的敬意主要由买《山海经》而生发的。
C.在作者的眼里,阿长是确有伟大神力的,心地善良的人。
D.“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作者这样说是因为这四本书虽粗拙,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凝聚了长妈妈对“我”的爱心,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动。
5.“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遇到了很大很响的雷,十分害怕起来。
B.遇到一个霹雳是比喻的说法,表明了我的震惊。
C.遇到了很大很响的雷,全部的人都感到震惊。
D.我似乎遇到霹雳,其实我并没有遇到,表明我很胆小。
1.C
2.B
3.C
4.A
5.B
阅读《落日的幻觉》里的一段文字
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而对日落,却很少有人去流连观赏、吟咏描绘。原因何在?恐怕是一种感情的影响,“日薄西山,气息奄奄”。就连我们的古人不也留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吗?
其实,日落的景象和日出同样壮观、绮丽,而且神秘、迷人。如果有机会观日落,它会使你神往:太阳静静地躺在西方地平线上,变得如此之大,颜色是那样深黄、殷红;它缓缓坠落,接近地平线时竟缩身变扁。若天空有云,你会看见灿烂的晚霞;全天无云,不要忘记回头,你会发现背后的天空中现出神秘的蓝灰色暗弧,暗弧外面还镶有明显的亮弧。而在暗弧和亮弧上升的同时,西方天空还会出现迷人的紫光,随着太阳的坠落,紫光下移,接近地平线时才消失。可惜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
日落确实很美,色彩绚丽,变化多端。可是观赏者不会想到吧,这些奇异景象竟然大都是幻觉,夕阳本身没有任何变化。
1.对文中加点“吟咏”一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谈论 B.歌颂 C.诵读 D.吟唱
2.对画线句子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年人的生活。
B.这是迟暮者对美好人生的眷念,有感于生命的伟大与不可超越,抒发内心的无奈感受。
C.反映了自古以来人们观看日出时的情感倾向——悲凉、凄惨、遗憾和无奈,表达了作者对人们不欣赏夕阳的感慨。
D.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为下文描写落日的壮观景象蓄势。
3.下面能够概括“落日”特点的一组词是( )
A.绚丽、多样、 宁静 、美妙 B.壮观、绮丽、神秘、迷人
C.诗意、柔和、 雄浑、多样 D.多变、诗意、神秘、迷人
4.对本段文字所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作比较 作诠释 B.引资料 摹状貌
C.打比方 引资料 D.作比较 打比方
5.下列句子没有用到说明方法的一项是( )
A.这些奇异景象竟然大都是幻觉,夕阳本身没有任何变化。
B.一般地讲,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在此,落日颜色又不同于旭日。C.这是由于光通过空气时,速度每秒减慢87千米,因而光线折射也随之发生变化。
D.(落日时的太阳)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
1.B
2.D
3.B
4.B
5.A
阅读《我的母亲》的选段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她看我清醒了,才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有时候她对我说父亲的种种好处,她说:“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跌股便是丢脸、出丑。)她说到伤心处,往往掉下泪来。到天大明时,她才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学堂门上的锁匙放在先生家里;我先到学堂门口一望,便跑到先生家里去敲门。先生家里有人把锁匙从门缝里递出来,我拿了跑回去,开了门,坐下念生书。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的。等到先生来了,我背了生书,才回家吃早饭。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就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条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地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1.第一段中,母亲“要我认错,要我认真读书”的话概括写,“你要学他”的话直接引用,是因为( )
A.前者说的是具体做法,后者说的是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写就把做法背后的目的突出出来了。
B.前者说的次数多,后者说的次数少,越是少的,给人的记忆就深刻。
C.前者是我还没有清醒的时候听到的话,后者是我完全清醒的时候听到的话。
D.前者说的是改正错误,后者说的是积极上进,后者比前者重要,这样写就把后者突出出来了。
2.第二段中,母亲为什么“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呢?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别人面前担心被阻拦,只有自己单独面对儿子时,才能达到重罚的目的。
B.母亲有性格的两面,在别人面前显示的是慈母,自己单独面对儿子时显示的是严父。
C.母亲教训我的目的不是为了在别人面前显示自己能够管好孩子。
D.如果母亲在别人面前教训我,我会有抵触情绪。
3.母亲用“舌头舔我的病眼”时的心理状态是怎样的?推断合理的一项是( )
A.孩子,我不该这么重的责罚你,但是你要长大做人,不责罚你又怎么行呢。
B.孩子,妈妈知道错了,以后再也不这么重地责罚你了。
C.孩子,妈妈该疼你的时候就疼你,该责罚你的时候依然还要责罚你。
D.孩子,别害怕,一点小病,很快就会好起来的。
4.这三段文字的语言风格是怎样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感情真挚,通俗流畅。B.感情细腻,清新自然。
C.感情深沉,粗犷豪放。D.感情炽烈,华丽多彩。
1.A
2.C
3.A
4.A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