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散文精选》
1. 朱自清在《春》中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语言具有朴素典雅富于诗意的特点,请运用对《荷塘月色》语言特点分析的方法结合文本简要说明本文语言特点。
①朴素:
②典雅:
A.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
B.运用叠词:
1.朱自清先生用孩子般的心灵,借孩子的眼睛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了江南的春天所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2①朴素:作者多用口语、俗语,给人亲切感。如走马灯;②典雅:作者讲究修辞和语言运用,通过比喻、通感、比拟的修辞方式,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和美感,通过叠字和恰当的选词,传神地描摹出所见景象。给人音韵和谐的美感。例如:用“又像在雾里看花”,比喻作者看泊船和人物时的感受,利用朦朦胧胧的相似点将所见景物特征描绘出来;再如:“黯淡的水光,像梦一般;那偶然闪烁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用梦觉比喻视觉,突出了水光朦胧黯淡特征,既形象生动,又给人通俗易懂的感觉。这也是运用通感的例子。再如用“如随着大水而走”是用触觉比喻移写了听觉,突出喧嚣声多,少韵律、杂沓的特点。这些比喻和通感的运用,引发了读者的联想,突出了描写事物特征,使文章形象典雅。文中多用叠字叠词也是增强语言典雅性的一方面:如“漾漾的柔波”、“迢迢的远了”、“尽朦朦胧胧的”、“轻轻的影和曲曲的波”,这些叠字叠词,不仅准确描绘了事物特征,而且增强语言的和谐的音韵美。
阅读课文《散步》中的选段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他早巳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 “我”决定走大路,“委屈儿子”来照顾母亲的意愿,表现“我”怎样的品质?
2. “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说说它在文中的作用。
3. 谈谈你对划线句子的理解。
4. 请找出一处运用对称手法的语句,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1.表现了我孝敬,有家庭责任感,讲原则,不宠爱孩子的品质。
2.承上启下(或过渡作用),自然怡人,揭示春天的生机,预示着前途是一片美好,透露着新的希望。
3.示例一:“整个世界”是一种夸张的手法,它说明了我们身上具有的对于家庭和社会的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示例二:“慢慢地,稳稳地”形容他们走得小心,象征中年人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
4.示例:(1)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2)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3)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4)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作用:语言精美,两两对称,整齐和谐,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4.文化积累——根据下面文段内容,回答后面问题。
照例还有一个同乡会,吊烈士,骂满洲;此后便有人主张打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政府的无人道。会众即刻分成两派:一派要发电,一派不要发。我是主张发电的,但当我说出之后,即有一种钝滞的声音跟着起来:“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百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我早觉得奇怪,注意着他的了,到这时才打听别人:说这话的是谁呢,有那么冷?
①文段选自《 》(书名),作者是 。
②文中的“他”指的是 ,他是一个 的人。
[31e613706bff02ea.jpg]
名著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在横线上填写正确的内容。
短篇小说往往言简意赅。冯骥才在《 》(书名)中勾勒了青云楼主、好嘴杨巴等市井人物,让人忍俊不禁又掩卷沉思。 (作者)在《胖子和瘦子》《变色龙》中刻画了阿谀权贵的下层官员,鞭笞奴性入木三分。
(2)被作者的悲悯情怀打动是阅读中的难忘记忆,从下列作品中任选一项分享你的感受。(3分)
A.丰子恺《缘缘堂随笔》B.鲁迅《朝花夕拾》C.龙应台《目送》
[4ef439502190f945.jpg]
10.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拉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1)探究三次“看花”在文章结构以及表现“我”生活态度方面的作用,写出你的发现.
①“我”暴怒无常,母亲劝“我”看花.
②“我”看树叶飘落,母亲央“我”看菊花.
③母亲去世后,妹妹推“我”去看了菊花.
(2)结合选文和课文插图,谈谈母亲提议去北海看菊花有何用意.
(3)史铁生的作品语言质朴而蕴深厚,试从选文举出一例加以赏析.


(1)“看花”为本文中心事件,也是叙述线索,将作品内容贯穿为有机整体.三次“看花”反映了“我”的生活态度从绝望而暴怒无常到产生希望而面对现实,再到热爱生活,渴望创造美好人生的变化过程.(评分:结构2分,生活态度1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2)①提议看菊花,是想让“我”从菊花傲雪凌霜的精神气质中得到启示,勇于面对挫折,顽强生活下去;
②北海公园是“我”童年的乐园,母亲希望重游北海以唤起“我”美好的记忆,从生活的不幸中振作起来.
(3)答案示例:示例1:“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其中“比我还敏感”,反映母亲怕勾起“我”的烦恼,也说明其内心比“我”更沉重.或“悄悄地”,表现母亲为自己的大意而后悔,也反映了她内心的痛苦.
示例2:“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挡”字写出母亲对儿子看到落叶会感到凄凉、悲怆和绝望的担心,表现了对儿子呵护的无微不至.
名著阅读.
A.轻轻抱起“监狱之花”,把深切的爱意,和那些自己未必能实现的理想,尽情灌注在幼小的朵上:“孩子,心爱的孩子!你红旗,这是你爸爸妈妈留下来的…”她连连亲着“监狱之花”的脸,又爱怜地凝视着孩子亮晶晶的眼睛,她似乎觉得幼稚的孩子完全能够听她的话:“孩子啊,快点成长吧!叔叔娘娘们将举起这面红旗,去参加战斗,还要亲手将红旗托付给你…”
以上文字选自长篇小说《 红岩 》,文中A.处的人物是 江姐 .小说通过 编写《挺进报》 、 目睹丈夫被斩首示众 等情节内容,塑造了这一立场坚定,爱憎分明,忠于理想,宁死不屈的女__人形象.
答案:《红岩》,江姐,编写《挺进报》、目睹丈夫被斩首示众.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8-21题。
①整整的三年,他凑足了一百块钱!
②他不能再等了。原来的计划是买辆最完全最新式最可心的车,现在只好接着一百块钱说了。不能再等;万一出点什么事再丢失几块呢?恰巧有辆刚打好的车(定做而没钱取货的)跟他所期望的车差不甚多;本来值一百多,可是因为定钱放弃了,车铺愿意少要一点。祥子的脸通红,手哆嗦着,拍出九十六块钱来:“我要这辆车!”铺主打算挤到个整数,说了不知多少话,把他的车拉出去又拉进来,支开棚子,又放下,按按喇叭,每一个动作部伴着一大串最好的形容词;最后还在钢轮条上踢了两脚,“听听声儿吧,铃铛似的!拉去吧,你就是把车拉碎了,要是钢条软了一根,你拿回来,把它摔在我脸上!一百块,少一分咱们吹!”祥子把钱又教了一遍“我要这辆车,九十六!”铺主知道是遇见一个心眼的人,看看钱,看看祥子,叹了口气:“交个朋友,车算你的了;保六个月:除非你把大箱碰碎,我都白给修理;保单,拿着!”
③祥子的手哆嗦得更厉害了,揣起保单,拉起车,几乎要哭出来。拉到个僻静的地方,细细端详自己的车,在漆板上试着照照自己的脸!越看越可爱,就是那不尽合自己的理想的地方也都可以原谅了,因为已经是自己的车了。把车看得似乎暂时可以休息会儿了,他坐在了水簸萁的新脚垫儿上,看着车把上的发亮的黄铜喇叭。他忽然想起来,今年是二十二岁。因为父母死得早,他忘了生日是在哪一天。自从到城里来,他没过一次生日。好吧,今天买上了新车,就算是生日吧,人的也是车的,好记,而且车既是自己的心血,简直没什么不可以把人与车算在一块的地方。怎样过这个“双寿”呢?祥子有主意:头一个买卖必须拉个穿得体面的人。最好是拉到前门,其次是东安市场。拉到了,应当在最好的饭摊上吃顿饭,如热烧饼夹爆羊肉之类的东西。吃完,有好买卖呢就再拉一两个;没有呢,就收车;这是生日!
⑤自从有了这辆车,他的生活过得越来越起劲了。拉包月也好,拉散座也好,他天天用不着为“车份儿”着急,拉多少钱全是自己的。心里舒服,买卖也就更顺心。拉了半年,他的希望更大了:照这样下去,干上二年,至多二年,他就又可以买辆车,一辆,两辆……他也可以开车厂子了!
⑥可是,希望多半落空,祥子的也非例外。 (选文略有改动)
18.祥子为什么把买上新车的日子当成自己的生日?
19.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整整的三年,他凑足了一百块钱!(对加着重号词语进行赏析。)
(2)祥子的手哆嗦得更厉害了,揣起保单,拉起车,几乎要哭出来。
(加着重号词语表现了祥子怎样的心理?)
20.从选文第⑤段内容看,祥子是怎样的一个人?
21.结合全书内容,说说祥子的“希望”是怎样一步步落空的。
[9182017a00f764c3.jpg]
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段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人都到那里去了?”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矩,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读书!”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断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
1.阅读选段,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出“我”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几个生活片段。
2.鲁迅一直很尊敬他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请从选段中找出能表达这种感情的语句,并作简要分析。
3.同样是读古文,作者写孩子们读书的内容没有用标点,而写先生读书的内容却不但用了标点,还加上了“呢”、“噫”、“嗬”等语气词,这是为什么呢?谈谈你的理解。
4.如果你刚上学,老师就让你学像文中学生所读的内容,你会感兴趣吗?为什么?你又会对教育部门提哪些建议呢?
5.选文语言准确,传神、逼真,请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处,说说其表达效果。
1到三味书屋后面的园里找“乐”;师生读书的场面;先生读书入神时,学生“做戏”、“画画”。
2“戒尺”“不常用”,“罚跪的规则”“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说明先生比较开明,他对学生是严而不厉,甚至是严而可亲。先生读书入神时“微笑”,“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等描写,表现作者对先生的赞赏、尊敬,即使批评也是寓于幽默之中。
3学生读书时,因不理解,不知句读的停顿,只会照本宣科,因而不加标点;先生则不仅理解句意,而且对所读内容有自己的体会。是充满感情、陶醉其中的品读,因而不只有表示停顿的标点,还有带着个人感__彩的语气词。
4不设统一答案。如答不感兴趣,原因可以是所读的内容艰深,脱离儿童的实际,建议有关教育部门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应从儿童实际出发,考虑儿童的接受能力,兴趣爱好等。否则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15.不设统一答案。如选文第1段中“爬”、“折”、“寻”、“捉”、“喂”等动词具体、形象地写出了学生们在园中寻到的乐趣。
名著阅读
【甲】他来自农村,老实,健壮,坚韧。来到北京后,他选择了当时城市底层老百姓很普通的行业—拉洋车。他自尊好强,吃苦耐劳,经历了三起三落,他失去了生活的信心,最后变成了麻木、狡猾、自曝自弃的行尸走肉。
【乙】“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我们站在上帝脚跟前,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
(l)I甲]文中的“他”是小说《 》中的主人公,该小说的作者是 。 (2)[乙]文是19世纪英国一位文学家创作的世界名著中的主人公 的精彩对白,这部作品塑造升了一个 的女性形象。
①《骆驼祥子》;老舍
②简·爱;追求平等,独立自主,自尊自爱。(4分,每空l分)
脚好了之后,他敢跑了。这使他非常地痛快,因为别的没有什么可怕的了:地名他很熟习,即使有时候绕点远也没有多大关系,好在自己有的是力气。拉车的方法,以他干过的那些推、拉、扛、挑的经验来领会,也不算十分难。况且他有他的主意:多留神,少争胜,大概总不会出了毛病。至于讲价争座,他的嘴慢气盛,弄不过那些老油子们。知道这个短处,他干脆不大到“车口儿”上去;哪里没车,他放在哪里。在这僻静的地点,他可以从容的讲价,而且有时候不肯要价,只说声:“坐上吧,瞧着给!”他的样子是那么诚实,脸上是那么简单可爱,人们好像只好信任他,不敢想这个傻大个子是会敲人的。即使人们疑心,也只能怀疑他是新到城里来的乡下老儿,大概不认识路,所以讲不出价钱来。以至人们问到:“认识呀?”他就又像装傻,又像耍俏的那么一笑,使人们不知怎样才好。
两三个星期的工夫,他把腿溜出来了。他晓得自己的跑法很好看。跑法是车夫的能力与资格的证据。那撇着脚,像一对蒲扇在地上扇乎的,无疑的是刚由乡间上来的新手。那头低得很深,双脚蹭地,跑和走的速度差不多,而颇有跑的表示的,是那些五十岁以上的老者们。那经验十足而没什么力气的却另有一种方法,胸向内含,度数很深,腿抬得很高,一走一探头;这样,他们就带出跑得很用力的样子,而在事实上一点也不比别人快;他们仗着“作派”去维持自己的尊严。祥子当然决不采取这种姿态。他腿长步大,腰里非常的稳,跑起来没有多少响声,步步都有些伸缩,车把不动,使座儿觉到安全,舒服。说站住,不论在跑得多么快的时候,大脚在地上轻蹭两蹭,就站住了;他的力气似乎能达到车的各部分。脊背微俯,双手松松拢住车把,他活动,利落,准确;看不出急促而跑得很快,快而没有危险。就是在拉包车的里面,这也得算很名贵的。
1.选文出自我国现代著名作家 的长篇小说《 》
2. 选文反映出主人公怎样的特点?
3. __的社会让主人公的美好愿望一次次无情破灭,后来他变成了截然不同的一个人。我们为他悲哀,但他曾经美好的内心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忘怀。结合原著,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一个能反映他美好内心的事例来。
1老舍 骆驼祥子
2 健壮、朴实、自尊要强、吃苦耐劳、充满生气、热爱生活。
3 参考示例1:在曹府拉车,不小心翻了车,车给碰坏了,主人也给摔伤了;祥子引咎辞工,情愿把工钱退给主人作为赔偿,表现出作为一个劳动者的责任心。
参考示例2:在严冬夜晚的小茶馆里,祥子给老马小马祖孙两代买羊肉包充饥,表现出对于苦难的伙伴真诚的关切和深沉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