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节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1.根据选段内容给加一个小标题:
2.文段除描写景物外,还写了四件趣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在下面:
(1)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段运用了较多的修辞,任选一种,先摘出例句,再指出例句的修辞手法并分析修辞的作用
1示例:五彩缤纷的“乐园” /我的小天地
2(1)找蜈蚣 (2)按斑蝥(3)拔何首乌 (4)摘覆盆子。
3.拟人,例如“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比喻,例如“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这些都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百草园给儿时的我带来无限的乐趣
名著导读
我国文学家鲁迅先生在(著作)中回忆留学生活时,着力写了一位老师和一位朋友,老师是,朋友是范爱农。
《朝花夕拾》 藤野先生
《散步》
①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
③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④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⑤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
1、选文第①段从记叙的要素看,交代了散步的_____ __和____ _。
2、对选文第③段中“强壮”“高大”该怎样理解?请结合文意说一说。
3、为什么说“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把你的理解说一说。
4、把文中的景物描写的句子写下来,并说说它在文中的作用。
5、文末一句“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有什么言外之意?请简单说一说。
1、地点和人物
2、“强壮”是从母亲看儿子的角度说的,在年迈的母亲眼里,儿子正值中年,是“强壮”的;“高大”是从儿子看父亲的角度说的。
3.祖孙发生了分歧,等“我”定夺,“我”的处理,决定着一家人散步的气氛,而家里所有的人又都听“我”的,所以,责任重大。
4、句子: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这句话描绘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揭示了“小路有意思”的内涵,点明了走小路的原因:母亲爱孙子,也爱春天。
5.①从字面上看,形容他们走得非常小心,因为走得是小路,惟恐哪一步有闪失。
②这个形象很有象征意义.中年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应该是这样。
名著阅读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1926年所作的回忆性散文集,原题目是《 ① 》共10篇,在《五猖会》一文中,父亲让他背《② 》让他感到很痛苦;斥责封建孝道不顾人命,教坏后人的文章是《 ③ 》;“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这是对 ④ 的外貌描写;鲁迅借动物比喻人,表达出对资产阶级反动文人的辛辣讽刺的文章是《 ⑤ 》 。
旧事重提,鉴略;二十四孝图;范爱农;狗猫鼠
名著填空
阅读了《朝花夕拾》,请根据句子写出相应人物。
【甲】仁厚__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她”是 。
【乙】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是
。
【丙】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象在渺视。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他”是 。
【答案】阿长或长妈妈,藤野先生,范爱农
名著阅读:探寻标题奥秘
标题,是名著之眼。在读书活动中,同学发现有些名著曾有过不同标题,以此展开了新的话题。请你选择以下话题中的一个,发表意见。
甲:《骆驼祥子》介绍到国外时,有人曾用“拉车夫”作为书名,你认为哪个好,为什么?
乙:《名人传》翻译到我国时,又名“巨人传”,你认为哪个好,为什么?
(甲)我选甲话题。我认为“骆驼祥子”好。①点明了小说的主人公是祥子,“拉车夫”只点明了职业,忽略了骆驼和祥子之间的联系;②小说中,祥子被抓壮丁,逃走时顺手牵了三匹骆驼,卖了三十元。逃出来后在昏迷中老是叨叨“骆驼”,于是得外号“骆驼祥子”;③揭示主人公的性格:像骆驼一样吃苦耐劳、沉默憨厚
我选甲话题。我认为“拉车夫”好。①题目直接点出了祥子的职业;②拥有一辆自己的车,是祥子一生最大的梦想;③小说自始至终围绕祥子拉车展开故事情节,以此展现旧北京劳动人民的贫苦生活
(乙)我选乙话题。我认为“名人传”好。因为①这部书写的是贝多芬、米开朗基罗、托尔斯泰三个人,都是世界著名人物,堪称“名人”;②如果用“巨人”,有可能让人误解为形体巨大的人,尤其是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说,还会将这部写实的人物传记误认为是童话故事
我选乙话题。我认为“巨人传”好。因为①这部书写的贝多芬、米开朗基罗、托尔斯泰三个人都是对人类作出巨大贡献的人,在各自领域中达到了后人难以比肩的高度,用“巨人”更合适;②“名人”强调“名气大”,但不一定成就大、贡献大
《芦 花 荡》节选
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小火轮开的离苇塘远一些,鬼子们又偷偷的爬下来洗澡了。十几个鬼子在水里泅着,日本人的水式真不错。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有只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从荷花淀里却撑 出一只小船来。一个干瘦的老头子,只穿一条破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有一篙没一篙的撑着,两只手却忙着剥那又肥又大的莲蓬,一个一个投进嘴里去。
他的船头上放着那样大的一捆莲蓬,是刚从荷花淀里摘下来的。不到白洋淀,那里去吃这样新鲜的东西?来到白洋淀上几天了,鬼子们也还是望着荷花淀瞪眼。他们冲着那小船吆喝,叫他过来。
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的撑着船,剥着莲蓬。船却慢慢的冲着这里来了。
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者头子张惶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的浮动。鬼子们追上来,看看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的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A.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他狠狠的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B.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
1、选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一句话概括)
答:
2、划线句子A.中,加点的“找” 字好在哪里?
答:
3、划线句子B.是 描写,有什么作用?
4、二菱亲眼目睹了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请结合原文的内容补写出来。
【答案】
1、老头子诱敌、杀敌或老头子智杀鬼子
2、这是拟人的手法,用“找”字形象生动的写出了钩子对鬼子的仇恨,写出了老头子设计陷井的巧妙.也写出了敌人的胆怯和愚蠢。
3、景物描写衬托了老头子痛砸鬼子后轻松、愉快的心情
4、(能从对老头子英雄行为的敬意和对老头子轻视的自责上展开,语句通顺,即可酌情给分。)
《朱自清散文精选》
1. 朱自清在《春》中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语言具有朴素典雅富于诗意的特点,请运用对《荷塘月色》语言特点分析的方法结合文本简要说明本文语言特点。
①朴素:
②典雅:
A.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
B.运用叠词:
1.朱自清先生用孩子般的心灵,借孩子的眼睛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了江南的春天所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2①朴素:作者多用口语、俗语,给人亲切感。如走马灯;②典雅:作者讲究修辞和语言运用,通过比喻、通感、比拟的修辞方式,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和美感,通过叠字和恰当的选词,传神地描摹出所见景象。给人音韵和谐的美感。例如:用“又像在雾里看花”,比喻作者看泊船和人物时的感受,利用朦朦胧胧的相似点将所见景物特征描绘出来;再如:“黯淡的水光,像梦一般;那偶然闪烁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用梦觉比喻视觉,突出了水光朦胧黯淡特征,既形象生动,又给人通俗易懂的感觉。这也是运用通感的例子。再如用“如随着大水而走”是用触觉比喻移写了听觉,突出喧嚣声多,少韵律、杂沓的特点。这些比喻和通感的运用,引发了读者的联想,突出了描写事物特征,使文章形象典雅。文中多用叠字叠词也是增强语言典雅性的一方面:如“漾漾的柔波”、“迢迢的远了”、“尽朦朦胧胧的”、“轻轻的影和曲曲的波”,这些叠字叠词,不仅准确描绘了事物特征,而且增强语言的和谐的音韵美。
阅读课文《散步》中的选段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他早巳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 “我”决定走大路,“委屈儿子”来照顾母亲的意愿,表现“我”怎样的品质?
2. “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说说它在文中的作用。
3. 谈谈你对划线句子的理解。
4. 请找出一处运用对称手法的语句,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1.表现了我孝敬,有家庭责任感,讲原则,不宠爱孩子的品质。
2.承上启下(或过渡作用),自然怡人,揭示春天的生机,预示着前途是一片美好,透露着新的希望。
3.示例一:“整个世界”是一种夸张的手法,它说明了我们身上具有的对于家庭和社会的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示例二:“慢慢地,稳稳地”形容他们走得小心,象征中年人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
4.示例:(1)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2)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3)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4)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作用:语言精美,两两对称,整齐和谐,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4.文化积累——根据下面文段内容,回答后面问题。
照例还有一个同乡会,吊烈士,骂满洲;此后便有人主张打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政府的无人道。会众即刻分成两派:一派要发电,一派不要发。我是主张发电的,但当我说出之后,即有一种钝滞的声音跟着起来:“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百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我早觉得奇怪,注意着他的了,到这时才打听别人:说这话的是谁呢,有那么冷?
①文段选自《 》(书名),作者是 。
②文中的“他”指的是 ,他是一个 的人。
[31e613706bff02e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