骈体文讲究平仄和对偶的艺术手法,孕育了();()艺术形式.
律诗每联的出句和对句平仄相反。如七律首联出句为平平仄仄仄平平,那么其对句的平仄格式就是()。
律诗偶数句押平声韵,每句平仄皆有规定,每篇必有对仗。
律诗讲究平仄,并有一定得交错规则。__《长征》诗第五句“金沙水拍云崖暖”的平仄为“平平仄仄平平仄”,第六句“大渡桥横铁索寒”的平仄为( )
A:平平仄仄平平仄 B:平平仄仄仄平平 C:仄仄平平仄仄平 D:仄仄平平平仄仄
律诗讲究平仄,并有一定的交错规则。__《长征》诗第5句“金沙水拍云崖暖”的平仄为“平平仄仄平平仄”,第6句“大渡桥横铁索寒”的平仄为( )。
A:平平仄仄平平仄 B:平平仄仄仄平平 C:仄仄平平仄仄平 D:仄仄平平平仄仄
王维《终南山》诗中“白云回望合”一句的平仄是:( )
A:平平平仄平 B:仄平平仄平 C:仄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平
五言律诗首句的平仄为“平平平仄仄”,其颈联出句的平仄可以是( )
A:平平平仄仄 B:平平仄平仄 C:平仄平平仄 D:平平仄仄仄 E:仄平平仄仄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共20篇,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B:《世说新语》是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是我国南朝宋的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C:中国是历史悠久的礼仪之邦,汉语中有许多敬辞和谦辞。“尊君、舍弟、鄙人、寒舍、愚见”都属于谦辞。 D: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形式固定。一般每首八句,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颔联、颈联一般要对仗。
1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清溪行(李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本诗为李白在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秋天游池州(今安徽贵池)时作。
(1)本诗着重描写了清溪怎样的特点?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2)诗的五六句“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除了对偶外还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说明其妙处。
(1)清澈。(1分)喜欢清新的大自然,(1分)喜悦之中又含寂寞孤独(落寞抑郁)之气。(1分)
(2)比喻手法(1分).诗人以“明镜”比喻清溪,把两岸的群山比作“屏风”,人在岸上行,鸟在山中穿度,倒影在清溪之中,(2分)给人形象生动、身临其境之感。(1分)
【解析】
(1)试题解析:题干 “本诗着重描写了清溪怎样的特点?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这是考查景物特点和诗歌的情感。这是一首情景交融的抒情诗,是公元753年(天宝十二年)秋后李白游池州(今安徽贵池)时所作。池州是皖南风景胜地,景点大多集中在清溪和秋浦沿岸。清溪源出石台县,仿佛一条玉带,蜿蜒曲折,流经贵池城,与秋浦河汇合,出池口汇入长江。李白游清溪作有许多有关清溪的诗篇。这首《清溪行》主要描写清溪水色的清澈,寄寓诗人喜清厌浊的情怀。“清溪清我心”,诗人一开始就描写了自己的直接感受。李白一生游览过很多名山秀川,独有清溪的水色给他以“清我心”的感受,这就是清溪水色的特异之处。开篇就赋予客观景物主观化特性。诗人离开繁华而混杂的长安,来到这清澈见底的清溪畔,固然感到“清我心”,但对于胸怀济世之心和报国之志的诗人,不免有一种心灵上的孤寂。因此入晚时猩猩的一声声啼叫,在诗人听来,就是在为他自己远游他乡而悲切,流露出诗人内心一种落寞郁闷的情绪。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解析:题干问五六两句的艺术手法,这是考查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古诗鉴赏中,命题者往往将“表达技巧、写作特色、写作技法、艺术特色、表现手法 、手法”等几种称谓综合使用,实则大同小异。答题要看清楚,不要被迷惑。达技巧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从诗歌鉴赏的角度说,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本诗中关键词是“写景”,考生抓住三个角度来答题:写景角度、色彩、修辞手法。五六两句运用比喻的手法来正面描写清溪的清澈。诗人以“明镜”比喻清溪,把两岸的群山比作“屏风”。人在岸上行走,鸟在山中穿度,倒影在清溪之中,就如“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这样一幅美丽的倒影,使读者如身入其境。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对《登高》这首诗的表现手法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一、二句着重描写了眼前景物,绘形、绘声、绘色、绘态,渲染了秋景的特点。 B:三、四句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偶句,显示了出神入化的笔力,确有“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 C:五、六句重在表现情感,从时间方面着笔,由眼前写到未来凄凉晚景,充满了伤感之情。 D:这首七律诗八句皆对仗,流畅自然,一气呵成,堪称“古今七言律诗之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