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节选)
暮色中,第一颗星星出现在天空中,悬崖下面的地面开始变得模糊。不过,树林中闪烁着一道手电筒发出的光,然后我听到杰里和爸爸的喊声。爸爸!但是他能做什么?他是个粗壮的中年人,他爬不上来。即使他爬上来了,又能怎样?
① 爸爸远远地站在悬崖脚下,这样才能看见我,他用手电筒照着我然后喊道:“现在,下来。”他用非常正常、安慰的口吻说道:“要吃晚饭了。”
② “我不行!我会掉下去的!我会摔死的!”我大哭着说。
③ “你能爬上去,你就能下来,我会给你照亮。”
④ “不,我不行!太远了,太困难了!我做不到!”我怒吼着。
⑤ “听我说,”爸爸继续说,“不要想有多远,有多困难,你需要想的是迈一小步。这个你能做到。看着手电光指的地方。看到那块石头没有?”光柱游走,指着岩脊下面的一块突出的石头。“看到了吗?”他大声问道。
⑥ 我慢慢地挪动了一下。“看到了。”我回答。
⑦ “好的,现在转过身去,然后用左脚踩住那块石头。这就是你要做的。它就在你下面一点。你能做到。不要担心接下来的事情,也不要往下看,先走好第一步。相信我。”
⑧ 这看起来我能做到。我往后移动了一下,用左脚小心翼翼地感觉着岩石,然后找到了。“很好。”爸爸喊道,“现在,往右边下面一点,那儿有另外一个落脚点,就几英寸远。移动你的右脚,慢慢地往下。这就是你要做的。只要想着接下来的这步,不要想别的。”我照做了。“好了,现在松开左手,然后抓住后面的小树干,就在边上,看我手电照的地方,这就是你要做的。”再一次,我做到了。
⑨ 就这样,一次一步,一次换一个地方落脚,按照他说的往下爬,爸爸强调每次我只需要做一个简单的动作,从来不让我有机会停下来思考下面的路还很长,他一直在告诉我,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我能做。
⑩ 突然间,我向下迈出了最后一步,然后踩到了底部凌乱的岩石,扑进了爸爸强壮的臂弯里,抽噎了一下,然后令人惊讶的是,我有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
11 我还惊讶地意识到,在我生命中有很多时刻,每当我遇到一个遥不可及、令人害怕的情境,并感到惊慌失措时,我都能够应付——因为我回想起了很久以前自己上过的那一课。我提醒自己不要看下面遥远的岩石,而是注意相对轻松、容易的第一小步,迈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这样体会每一步带来的成就感,直到完成了自己想要完成的,达到了自己的目标,然后再回头看时,不禁对自己走过的这段漫漫长路感到惊讶和自豪。
1、第①段划线句子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描写方法:
作用:
2在朗读课文时,有的同学把“‘我下不去!’我哭着说”读成了“‘我不下去!’我哭着说”,
请说说这两个句子有什么区别,原句有什么表达效果。
区别:
表达效果:
3、父亲说“不要想有多远,有多困难”,为什么?
4.作者小时候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对他今后的人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他的经验给你带来哪些有益的启迪?
1、描写方法:环境描写 作用:衬托了“我”在特定环境下的恐惧心理。
2、区别:“我下不去”是说“我”想下去但无法下去,“我不下去”是说“我”能下去但不想(不愿意)下去。表达效果:原句体现了“我”对爬下悬崖毫无信心的心理。
3如果想着距离有多远,就会失去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这是父亲在教导我如何战胜困难。
4、第一问:让他明白了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个个的认真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取得最后的胜利。第二问:围绕主题,自圆其说即可。
阅读《阿长与山海经》一文选段,按要求完成文后各题。
①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这渴慕是从一个远房的叔祖惹起来的。……在我们聚族而居的宅子里,只有他书多,而且特别。制艺和试帖诗,自然也是有的;……他说给我听,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那里了。
②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③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④大概是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⑤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⑥“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⑦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⑧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⑨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纸张很黄;图象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 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⑩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于是有了石印的《尔雅音图》和《毛诗品物图考》,又有了《点石斋丛画》和《诗画舫》。《山海经》也另买了一部石印的,每卷都有图赞,绿色的画,字是红的,比那木刻的精致得多了。这一部直到前年还在,是缩印的郝懿行疏。木刻的却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失掉了。
⑾……
⑿仁厚__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1、品味下列句中划线词语,说说它们妙在何处?
(1)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 霹雳 ,全体都震悚起来。
(2)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2、“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这是为什么?
3、当阿长问《山海经》时,表现了她怎样的想法?而“我”是怎样想的?这表现了“我”当时什么样的心理?
4、文段⑧段中画线句子所采用的表达方式是:____________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中的“这”指代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什么说:“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6、从全文看,选段①、②两段有什么作用?
7、“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这一语句概括了上文部分内容,请分别指出来。
别人不肯做:
不能做的事:
8、有人认为“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这句话让人震撼,隐含了极多内容,最能表现阿长买书的艰辛。请发挥想象,将买书的情形描绘下来。(4分)
1、(1)表现了“我”当时接到书时的震惊和感激之情。
(2)表现出我对《山海经》的渴望之情
2、表明了长妈妈给我买回的山海经对我的影响之大,也写出了我对长妈妈的崇敬。
3、阿长 是非常关心 ‘我’的,想为‘我’买《山海经》让‘我’开心;我 却认为“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说明“我”没有把买书的希望寄托在阿长的身上,只是随便说说而已。表现“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
4、议论,指阿长为“我”买来了《山海经》的事;
5、因为(1)是“我”渴慕已久的,最初想得到的,(2)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动,让“我”产生感激和“新的敬意”。(3)这本书寄托着长妈妈对我的关怀。所以对“我”来说是“最为心爱的宝书”
6、在内容上,交待了我渴望得到《山海经》的原因以及得不到的无奈和渴望;结构上,这是与下文形成对比, 为阿长为我买《山海经》做铺垫;表现出 阿长 对‘我’的关心
7、别人不肯做:不好意思力逼远房的叔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
不能做的事:买罢,又没有好机会。
8、略
曹先生叫祥子回家叫太太和少爷打车出来,并给他5块钱。祥子刚到曹家门口要按门铃时,就被那侦探逮住(这侦探姓孙,是当初抓祥子的乱兵排长,他奉命跟踪得罪了教育当局的曹先生。)。孙侦探告诉祥子说,把你放了像放个屁,把你杀了像抹个臭虫,硬逼着祥子拿出(闷葫芦罐),骗走了他葫芦罐儿里的三十多块。祥子第二次买车的希望成了泡景,他带着哭音说:( “我招谁惹谁了?!”)
(1)以上这段文字是《 》中的一个情节,讲述了主人公三次 又三次失去,并终于堕落到生活的谷底的故事。
(2) 请用一句话概述这部名著中最令你感动的一个情节,并简要说出令你感动的原因。
《骆驼祥子》 买车 略 (如在烈日和暴雨下,感动的原因:祥子的遭遇是旧社会劳动人民的普遍遭遇,我对旧社会劳动人民的困苦生活深表同情。)
阅读下面材料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 “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__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今年是鲁迅逝世80周年,学校决定开展纪念鲁迅的相关活动,请你按照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1.活动一:
确定主题——请你出谋划策,选择一个角度为本次纪念活动拟写一个标题。
标题:
2.活动二:
走近鲁迅——请你推荐一个你印象最深的鲁迅作品中的人物并简要分析他的形象特点。
人物:
形象特点:
1.示例:缅怀文学巨匠,展望美好未来;追忆民族魂;可否忘却的纪念
2. 略,能对人物的主要性格特点作简要分析即可。
阅读《小巷深处》选段
⑴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感到了自己的不同一般。同学异样的目光,老师分外的关切,时刻提醒着我:我,是一个瞎子捡来的女儿;我,拥有的是一个特别贫穷的家。
⑵我开始沉默,开始回避所有的同学,甚至开始厌恶我的家。我不再与母亲相伴而走,也不再从母亲卖冰棍的那条路经过。那段时间,除了几顿饭之外,我几乎整天泡在教室里,只是为了在那个卑微的家里少呆些时间。有人向她问起我,她依旧满面春风:“莉学习忙呢!老师赞她有出息呢!哪会在家耗时间!”除了我,谁也不可能看出她心中深深的落寞。
⑶时间飞逝,终于,在中考过后的一个月,我接到了县城重点高中的录取通知书。我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摆脱自己家庭的阴影,住进那隔了一座又一座大山的县城一中了。
⑷临行前,我穿上了母亲用从微薄的生活费中硬扣下的钱购置的连衣裙。当我看见穿衣镜中颇具城市少女风采的“我”时,我终于下定了决心,转向母亲,吞吞吐吐却又异常清晰地说:“妈……您……以后别……如果没急事的话……不用去找我……”“为什么?”好长好长时间的沉默,终于,她点了点头,顺手取过她那根不知啥时已从角落里拿出来并已磨得又光又亮的竹棒,叩击着地面向厨房走去。“您……”我上前扶住她,可她轻轻推开我:“我去帮你弄点好吃的,食堂少油。”我有些哽咽,但我什么也没有说。
1.给划线字注音 ⑴叩( )击 ⑵ 哽咽 ( )( )
2.第一段中“我渐渐感到了自己的不同一般”,“不同一般”体现在哪些方面?
3.第二段中“依旧满面春风”与“心中深深的落寞”形成了强烈的对照,这样写说明了什么?
4.第三段中写县城与“我”家隔了一座又一座大山有什么作用?
5.“当我看见穿衣镜中颇具城市少女风采的‘我’时……”一句中“我”加上引号的原因是 。
6.摘出第四段中暗示母亲心情的句子。
7.第四段“好长好长时间的沉默”,请你想象一下母亲当时的心理(不少于30字)
1①kòu ②gěng yè
2 “我”是一个瞎子捡来的女儿,拥有的是一个特别贫穷的家。
3说明了母亲在别人面前为了掩饰心中深深的落寞而强作满面春风,也掩饰了母亲心中深深的痛苦。
4: 为下文写母亲不辞辛劳去学校看“我”埋下伏笔。
5穿上连衣裙的“我”不是原来的“我”,不再朴实、纯洁。
6好长好长时间的沉默,终于,她点了点头,顺手取过她那根不知啥时已从角落里拿出来并已磨得又光又亮的竹棒,叩击着地面向厨房走去。“您……”我上前扶住她,可她轻轻推开我
7略
名著:
是桑桑第一个找到了秃鹤。那时,秃鹤正坐在小镇的水码头的最低的石阶上,望着被月光照得波光粼粼的河水。
桑桑一直走到他跟前,在他身边蹲下:“我是来找你的,大家都在找你。”
桑桑听到了秃鹤的啜泣声。
油麻地小学的许多师生都找来了。他们沿着石阶走了下来,对秃鹤说:“我们回家吧。”
桑乔拍了拍他的肩:“走,回家了。”
秃鹤用嘴咬住指头,想不让自己哭出声来,但哭声还是克制不住地从喉咙里奔涌而出,几乎变成了号啕大哭。
纸月哭了,许多孩子也哭了。
纯净的月光照着大河,照着油麻地小学的师生们,也照着世界上一个最英俊的少年……
1)这段文字出自 写的《 》
2)秃鹤为什么哭?
3)说一说划线句的含义。
1) 曹文轩 《草房子》
2)长期憋闷在心中的委屈突然释放后的畅快,自己付出了那么多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大家认可后的幸福。
3)秃鹤用自己的勤奋和努力为学校赢得了荣誉,更为自己赢得了尊严,所以在油麻地小学师生的眼中,他是最值得敬佩和赞美的人。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段
不必说 ⑴ 的菜畦,⑵的石井栏,⑶ 的皂荚树,⑷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⑸的黄蜂伏在菜花上,⑹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宵里去了。单是周围的就有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连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像人形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1.文章中空白处应该填写的词语是
⑴ ⑵ ⑶____
⑷ ⑸ ⑹____
2从上文中找出下列各词的反义词
粗糙--( ) 矮小--( )瘦小--( ) 笨重--( )
3.第一段文字中,画线的句子在结构上起 的作用;能概括下半段内容的中心词是 。
4.文中写“我拔何首乌”表现什么?( )
A.、表现“我”小时候很淘气,毁坏东西
B.、表现“我”小时候有想吃何首乌成仙的幻想
C.、表现百草园的生活充满无穷乐趣
D.、表现“我”小时候很好奇,勇于实践
5.第二段中的“也许是……都无从知道。”表达的思想感情是( )。
A.对被送进书塾的不解与强烈不满
B.对读书、学习的厌恶
C.对自己行为的自责
D. 对家里的人破坏自己生活的愤恨
6.说说下面两句话中加点的字能否改为括号内的字,为什么?
①肥胖的黄蜂伏(停)在菜花上
②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飞)向云霄里去了。
1.⑴ 碧绿 ⑵ 光滑 ⑶ 高大 ⑷ 紫红 ⑸ 肥胖 ⑹ 轻捷
2.(粗糙- 光滑 ) 矮小--( 高大 ) 瘦小--( 肥胖) 笨重--( 轻捷 )
3. 引出下文; 趣味
4.C
5. A
6.不能。“伏”字准确地表现出黄蜂因肥胖而趴在菜花上的情态;“停”字就无法表现这种情态②不能。“窜”字显示速度快,又来得突然,用“飞”字则无法表达这种效果。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1、试分析“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2、试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给第二段加一个小标题,怎样加?文中写蝴蝶、蜜蜂有何作用?
1“偷偷”二字写出不经意间,小草悄然而出的情态,也表现出作者的惊喜之情。“钻”则写出小草破土而出的挤劲,显示其旺盛的生命力。
2采用了拟人和比喻的手法,写出花争先恐后开放及花的多、艳、美。(“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百花争春、百花争艳的“争”写活了;然后用“满”“赶趟儿”写花朵多,也是运用的拟人手法。“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从三个“像”字和三个连续整齐的句式可推断: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花色鲜艳美丽。)
3春花图。写蜜蜂和蝴蝶正是为了表现春花的烂漫与香气 .表现出春花的惹人喜爱,烘托出一个种热闹的氛围.
阅读《春》选段,回答问题。
①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②“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③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1.下列对选文第①段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写春花,主要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B.作者写出了春花的多、艳、甜。
C.作者写春花时,是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行文的。
D.作者用了虚实结合的方式描绘了一幅春花图。
2.下列诗句中哪项与第②段文字的主要描写对象不同( )
A.江汉春风起,冰霜昨夜除。
B.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C.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D.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3.对选文第③段你认为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雨的多、细、密、亮,可见作者观察仔细。
B.“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此句与前文黄晕的灯光、慢行的人共同构成了雨中乡下安静和平的氛围。
C.“密密地斜织着”说明春雨密而轻盈。
D.“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说明作者赏雨之时恰有轻雾,雾中微雨,春天的美景令人心旷神怡。
4、请给三段文字分别取个小标题
① ② ③
1、C
2、B
3、D
4、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
散步
①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④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⑤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意思是( )
A.母亲老了,她依赖长大了的我,就像小时候我依赖她一样。
B.母亲老了,没有自己的主见,就像小时候我没有自己的主见一样。
C.生活的担子已经从母亲肩上转到了我的肩上,母亲依赖我,就像小时候我依赖她一样。
D.母亲老了,只能听从我的安排,就像小时候我只能听从母亲的安排一样。
2.第③段主要采用________(语言、行动、心理、细节)描写方法。
3.文中画线句子反映人物________品质,体现________的家庭关系。
4.如何理解文中最后一句话中加粗的词语?
1. C
2.心理
3.尊老爱幼 亲密和谐
4.“走得很仔细”表明“我”和妻子尊老爱幼,他们如同生怕惊动整个世界那样,生怕稍有点闪失给老人和孩子带来惊恐、不安甚至伤害。因此他们“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整个世界”是指:一个是老人,代表着业已过去的时代和世界;一个是孩子,代表着刚刚开始的时代和未来的世界。背着这个世界的“我”和妻子——一代中年人,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大责任,当然要“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这带有象征性的句子,深化了全文的中心意思,表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美德。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